河南:县域治理"三起来"的汝州实践


中原腹地,历经千年沧桑、依然亘古不变的汝河悠悠东去,奔腾不息。

汝水河畔,古老厚重、充满活力的汝州正在新时代的浪潮中绽放新姿。

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是平顶山市所辖县级市,面积1573平方公里,人口120万,辖21个乡镇(街道)、459个行政村,是汝瓷之乡、曲剧故里。

近年来,汝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县域治理"三起来"的要求作为根本遵循,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好"三大攻坚战"、补齐民生短板、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县域经济活力迸发,城乡融合协调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河南:县域治理


数字,记录着汝州经济的腾飞。2018年,完成生产总值46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1.6亿元,县域综合实力位居中部百强县。

荣耀,见证着汝州城市的魅力。汝州市先后成功创建为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被确定为2018—2020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顺利通过全国绿化模范市考核验收。海绵城市项目获得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厕所革命"工作被中央电视台专题报道, PPP项目实施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两项工作受到国务院通报表彰。

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汝绣产业园内,160余家机绣企业、1300多条生产线不间断生产。

特种汽车装备制造产业园内,24栋标准化厂房建成投用,8家企业已入驻园区,年底前有望形成3000台特种车辆生产规模。

智能终端产业园内,一期11栋标准化厂房主体完成,成功与上海钛度等12家企业签订框架协议。

…………

一座产业新城,正蓄势崛起。


河南:县域治理

产业强则县域强,产业强则人民富。汝州把产业转型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坚决打赢三大攻坚战,不断补齐民生短板,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富民增收相统一。

以优化产业结构为核心,汝州市深化开放招商,引来源头活水;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老芽发新枝";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据了解,2018年以来,该市共有118个项目开工建设,62个项目建成投用,累计完成投资316亿元;按照"三去一降一补"要求,淘汰落后产能60万吨;对传统企业进行绿色改造、智能改造、技术改造,6个项目列入全省"三大改造"重点项目库;依托产业集聚区建设,培育发展机绣纺织、汽车装备制造、智能终端等新兴产业,产业集聚区成功晋升为省定二星级产业集聚区和省经济技术开发区,商务中心区被评为省定二星级和"十快"服务业"两区"。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经济发展核心支撑的同时,汝州市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补齐突出短板,为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全力做好社会治安、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网络信息安全等底线工作,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把发展扶贫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治本之策。目前,光伏扶贫实现建档立卡兜底贫困户和已搬迁贫困户全覆盖,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全覆盖,户均受益额度1.66万元,2018年实现1475户5009人脱贫。

以大气、水污染防治为重点,加强建筑工地、施工现场扬尘治理,依法取缔"散乱污"企业361家。今年上半年,空气优良天数达到98天,北汝河出境水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全面达标。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汝州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做好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城市,让群众过上好日子"的目标,大力实施"三供三改三化三网"工程,全面提升城市"颜值"和综合承载能力。

第三水厂投入使用,南水北调输水工程启动建设,实现了使用地下水向地表水的转变;集中供暖投入运行,结束汝州不通暖气的历史;新建、改扩建48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优质教育学位2650个;改扩建6所乡镇卫生院,新建287个标准化卫生室,实现63个贫困村全覆盖;天然气实现城区全覆盖;城乡污水实现集中处理……一项项民生工程不断把汝州变成宜居宜业之城,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

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 经济社会迸发"新活力"

"依托市民之家,我们整合行政许可、服务事项,简化审批手续,如今创业企业办理证照只需提交一次资料,办理时限由过去的2个月压缩至3个工作日,极大方便了创业人员办理各类手续。"汝州市民之家有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汝州吸引3.3万名汝州籍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办企业6200余家,创造各类就业岗位9.5万个,有力推动了汝州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归雁经济"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汝州深化改革的红利。汝州全面推进中央、省委、已出台的各项重点改革事项,以"放管服"、投融资、土地、人才等要素保障为重点,破解体制机制障得,向改革要动力、要红利,靠改革解难题、促发展。


河南:县域治理

如何激发市场活力?作为全省"一次办妥"试点市,汝州高标准建设新市民之家,将全市45个职能委局的1350项行政审批事顶集中办理,建立174项"一次办妥"服务清单,不断简政放权、优化服务,为创业兴业开路、为企业发展松绑、为扩大就业助力。目前,汝州共有各类市场主体5.42万户,注册资本金达到1100亿元。

如何激活金融活水?汝州依托市属国有资本经营公司,以政策性和开发性金融为主导,全面加强与国开行、农发行等国有政策性银行合作,同时,围绕生态水系、城市路网、学校医院等领域,策划包装PPP项目,加强与社会资本合作,为项目建设提供资金保障。

如何盘活土地资源?按照全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汝州深入推进城镇规划区内建设用地、农村耕地、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三块地"开发利用改革,开展工矿废弃地、扶贫搬迁村土地、旧村(空心村)土地、耕地后备资源土地等"四项整治",并依托土地收储中心收储土地,分批分期供地,提高土地出让效益。

如何集聚人才优势?汝州大力实施千名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工程,围绕百城提质、城市管理、投融资等领域,采取社会公开招录、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累计引进高学历人才、紧缺性人才2800多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把城镇和乡村贯通起来 城乡融合绘就"新图景"

城区内,路畅街净,绿树成荫,活水绕城;乡村间,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汝州城内城外处处洋溢着城乡面貌的新变化。

从大力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到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再到加快推进重点镇、特色小镇建设,城乡统筹、多极支撑、竞相发展的城乡融合发展局面在汝州逐步形成。

作为全省首批百城提质试点县(市)之一,汝州按照"以水润城、以绿荫城、以文化城、以业兴城"的理念,大力实施道路改造、公共服务提升、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水系建设、城市管理提升等工程,扮靓城市"容颜",提升城市"气质"。

河南:县域治理


交通更畅了。以构建大交通、畅通微循环为核心,打通断头路,启动道路大修、次干道畅通工程,建设自行车专用道和健康步道,投放公共自行车,成功创建全省公交优先发展示范市;

环境更净了。深入开展全域化清洁城市、清洁家园行动,新购置环卫保洁车辆15台,实现垃圾转运"日产日清"。

生态更美了。启动实施河湖渠库连通工程,在中心城区形成了30公里的"活水绕城"景观带。

服务更优了。新建公厕125座、停车场38个、公园游园63个。

管理更有序了。依法拆除违法建设8.14万平方米,实现了"零增量、消存量"的目标。

不仅画好城市"宜居图",还要念好乡村"美丽经"。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汝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深入开展美丽乡村、清洁家园行动,累计创建省级人居环境达标村、示范村366个,成功申报全国美丽宜居乡村1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9个,创建国家级绿色村庄7个。

——实施农村"厕所革命"。全面完成两批共8336户户厕改造和23座公厕新建、改建任务。

——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全力做好铁路两旁、高速两侧、河湖渠库周边、道路两侧等重点区域造林绿化工作,完成造林16.37万亩。目前,汝州森林覆盖率达31.6%,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4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78平方米。

在打好新型城镇化牌的过程中,汝州还着力建设重点镇和特色小镇,将其作为市域副中心城市,推进产业融合。围绕汝瓷文化产业发展,汝州规划建设汝瓷小镇,吸引汝瓷企业80余家和200余名大学生入驻创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小镇和首批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发挥温泉资源优势,规划建设以发展健康养生产业为主的温泉小镇,成功入选中国最具特色魅力乡镇、全国十佳生态文化旅游乡镇;正在规划建设的森林康养小镇,培育健康养生、乡村旅游等新兴业态,被评为首批国家森林小镇。

随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不断完善,一幅在山区乡镇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集经济、生态、社会效益于一体的城乡融合"新图景"渐次展开。

一条河,从远古流出,流淌着一方华夏子民的执着与梦想。如今的汝河两岸,尽现高楼大厦的现代景观和流光溢彩的霓虹。低头俯瞰,碧波荡漾,放眼望去,"汝瓷蓝"的碧空中白鹭飞旋,一股"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豪迈之情在这里升腾激荡。



记者 张建新 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 张宏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