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评书大师单田芳已辞世整整一年了,在缅怀这位德艺双馨的平民艺术家的同时,让小福带大家再次翻开历史的画册,查看传统评书的在历朝历代的兴衰与过往。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在北宋,曲艺就已大兴。京都汴梁,满街都是生意红火的“肆院”和“勾栏”,就是民营的小剧场。南来北往的说书艺人纷纷赶到京城闯码头,归拢起来,分为四大流派:讲史、小说、说经和“铁骑儿”。说书艺人只凭一张嘴,就能抓住满堂客,甚至抓住一个时代的民风,这得吃多大的功夫啊!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到了南宋,当红的艺人超过五六十位。有一位叫史惠英先生,常在孝宗皇帝面前做“御前表演”。一个说书的,能熬到皇帝身边,也算祖坟冒青烟了。

元明两代,出类拔萃的评书天才蜂拥而至,单是“古典小说”和“元曲四大家”就足令世人叹为观止。坊间又冒出来新玩意儿一一“评话”,既叫好,又叫座,短短数年,便风行天下。据记载,元朝流传下来的评书本子多达16种。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大明朝,是说书先生空前吃香的朝代。明末书坛四将,其中张樵、昊逸、陈思简直成了妇孺皆知的超级巨星;另外,还有一位号称“柳麻子”的柳敬亭,说书生涯六十载,南达绍兴,西至武昌,北到北平,简直红遍大半个中国。他最拿手的长篇评书有 《两汉演义》、《隋唐演义》、《水浒传》等等。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而今,还有《柳下说书》百余篇传世。明朝的张岱在《陶庵梦忆》里记载:“ (柳敬亭)一日说书一回,定价一两。十日前,先送书帕下定,常不得空。”说书的把式当然是章章生动、回回精彩,要不,谁肯白白地掏银子呢?

明朝的诗人朱一是在《听柳生敬亭词话》中写道:“ 突元声震云霄, 明珠万斛错落摇,似断忽续势缥缈,才歌转泣气萧条,檐下猝听风雨人,眼前又睹鬼神立,荡荡波涛瀚海回,林林兵甲昆阳集,座客惊闻色无主,欲为赞叹词莫吐。”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可见,传统评书艺人皆是身兼十八般武艺的高手,靠的是神乎其神的口技、妙语连珠的口条、一摔就响的包袱、吊人胃口的“扣子”、环环相扣的情节,再加上忠孝廉义的主线故事,使得听书像吃上瘾的美味,更加的抓住人的脾胃。最早期的民间说书人,就这样呕心沥血地混饭吃。

到了大清朝的雍正年间,评书终于在北京能开门立户。不久,这门年轻而极富魅力的传统艺术,便在东北、华北和西南众多的地区,遍地开花,硕果累累。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1878年,也就是光绪四年,缪润绂在《陪京杂述说书》中提到:“说书人有四等。最上等——子弟书,次之——平词,再次——漫西城,又次——大鼓梅花调。”所谓“子弟书”,是指满人入关以后,养尊处优的八旗子弟每天闲着无事,总会泡在曲艺圈里“玩儿票”。“平词”, 也叫“评词”, 多流露出文人墨客的处世态度。“漫西城”, 则是奉天(沈阳)大鼓的主要曲牌。“ 梅花调”,属于西河大鼓的前身。

北方,以北平、天津为重镇,评书称霸;南方,以扬州、苏杭为中心,评词当家。虽说名号不一样,彼此的血缘却非常近。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到了1935年,“评书”与“评词”这对姊妹艺术双双跨过了一道崭新的大门槛:京津的评书演员和苏杭的弹词艺人,纷纷创作新曲目,冲击全国的电台。刚刚进入上世纪40年代,评书界便确立了新江湖。京津两地,迅速窜红了王杰魁、陈士和与连阔如;关外,尤其是奉天城里的电台,则走马灯似的播放着霍树棠的东北大鼓、宋桐斌的长篇评书。

中国曲艺近代史的大爆发,恰恰皆发生在1935年,也是曲艺精英辈出的一年。上海的“润余社”、苏州的“普余社”、北京的戏匣、天津的无线电……这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曲艺繁荣昌盛的面貌空前。

谁会想到,同样也是在1935年的11月11日夜里,在天津协和医院有一哇哇坠地的男孩,多年后,他会为传统评书带来全新的面貌,并成为一代评书王者,他就是单田芳人们在重读评书的历史兴衰过往,也是书迷们热爱评书、缅怀单老的内心初衷。当然,笔者也是其中之一。

缅怀单老,回顾“评书”发展史一一历朝历代说书人的惊艳一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