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前言:

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光武中興以來,東漢王朝已經走過了160多個春秋,接下來就是群雄紛爭的三國亂世。如果選一個人來給東漢末年的亂世做一個揭幕代言,那一定非董卓莫屬。

和王安石、曹操等人的名聲幾經起伏不一樣,無論在中國的哪個年代,無論是官修正史還是民間小說,董卓的口碑都特別不好。大家提到他的時候都是咬牙切齒的負面評價:他是無惡不作的權臣,欺負孤兒寡母;他不忠不義,荒淫無道,殘暴嗜殺;甚至連他的身材也很“罪惡”,傳說他重達兩三百斤。

以嚴謹著稱的《三國志》把董卓的傳記排在了全書第五位,僅次於皇帝和后妃;良史《後漢書》更是花了大筆墨為董卓單獨立傳;三國啟蒙必讀小說《三國演義》,在第一回就安排了董卓粉墨登場。要說漢末和三國,就得從董卓說起。這樣一個“壞到骨子”的大惡人,究竟如何揭開東漢末年的亂世序幕?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一、遊俠羌中

董卓,字仲穎,陝西臨洮人。他出生於潁川,卻在西涼的漢羌邊境成長。

這裡非常有必要介紹下東漢的漢羌戰爭。

羌族作為一個半遊牧半耕作的少數民族,一百年來一直生活在東漢帝國的涼州邊境。羌族人生性彪悍勇猛,經常侵犯大漢邊關。漢人和羌人時戰時和,最後東漢政府決定對羌人採取同化的策略,向西涼派遣了大量漢人,以影響和漢化羌人。但是,政府沒有想到的是,他們派遣過去的漢人沒有同化羌人,反而被羌人同化了,他們變得好戰而反覆,經常和羌人一起反叛政府。所以西涼邊關很少有安寧的日子,你來我往的戰爭一直持續著,也一直困擾著東漢中央政府。

董卓就在這種環境中長大。他雖然是漢人,卻經常跑到羌人的地盤去玩耍,還和很多羌族將領都成為了朋友。有一次,一位羌族將領到董卓家來玩,董卓把唯一的耕牛殺了,一起大吃大喝。羌族將領非常感激董卓的豪爽,作為報答,他回去之後帶了一千多頭牛羊送給董卓。這件事很快就傳開,從此董卓以健俠而知名邊關。

常年混跡邊境,董卓還練就了一身好本領,他臂力過人,能左右騎射。朝廷於是徵召董卓,董卓先是負責隴西郡的安保工作,後來在對羌人的戰爭中屢立軍功。西涼的羌人都很畏懼董卓的名氣。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二、征戰西涼

漢桓帝末年,董卓以軍司馬的身份跟隨中郎將張奐征討叛羌。漢軍大勝,朝廷加封董卓為郎中,並賜縑帛九千匹。拿到賞賜之後,董卓說了一句特別有水平的話:“為者則己,有者則士。”翻譯過來就是:事情我來做,好處大家一起拿。然後董卓把這九千匹縑帛全部分給了他的部下,他自己一匹也沒有留下。試問,這樣的領導能不讓下屬死心塌地嗎?

漢靈帝光和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在前線征討黃巾軍的中郎將盧植因為拒絕賄賂宦官,被進讒言而免職,朝廷任命董卓接替盧植。本來這是個斬獲大功的絕好機會,董卓卻沒能把握住。董卓對陣黃巾軍不利,被朝廷免職。

黃巾雖被鎮壓下去了,帝國的邊疆戰事又起,董卓的機會也來了。西涼人韓遂和邊章聯合羌人反叛朝廷,入寇三輔地區,直逼長安附近的皇帝陵園。這一次反叛聲勢浩大,朝廷不得不非常重視,於是立即委派董卓前往西涼平叛。董卓和其他幾位將領一同隸屬於車騎將軍張溫統帥。

漢軍和叛軍相拒於美陽。初次交戰,漢軍以失敗收場。不久後的一個晚上,突然天降隕石,火光將叛軍大營照得通亮,驢馬受驚而大叫。叛軍認為這是非常不吉利的信號,於是匆忙撤軍。董卓得知消息之後大喜,第二天他就帶兵追擊叛軍,大獲全勝,斬首數千人。

韓遂和邊章逃走榆中。張溫於是派遣各部繼續追擊叛軍,意圖一舉平定涼州。但是漢軍主力在追擊中反被叛軍所敗,只得丟棄輜重撤退。董卓的部隊孤軍深入,被羌人所圍困,眼看糧草將盡,形勢非常危急。董卓急中生智,在撤退必經的河流中築起圍堰,假裝捕魚,實則偷偷將部隊從圍堰之下撤離。部隊渡河之後,董卓立即下令決堰,水流暴漲,羌人不得渡河,於是漢軍順利逃脫。當時漢軍共六部,其餘五部盡皆敗績,唯獨董卓的部隊得以全身而退。朝廷做到了賞罰分明,封董卓為斄鄉侯,賜邑千戶。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三、擁兵自重

此後幾年之中,董卓繼續留守西涼,與叛軍相持,互有徵戰。雖然未能徹底擊敗叛軍,但是也遏制住了叛軍侵犯長安的意圖。董卓的個人收穫就更多了:在與叛軍的戰鬥中,他擁有了一支真正屬於自己的嫡系部隊,這支部隊不僅對他忠心耿耿,還擁有大量實戰經驗,能征善戰。

黃巾起義以來,為了迅速鎮壓起義,東漢政府不得不下放權力,委任地方官員自行招募兵卒對抗黃巾軍,於是地方州郡開始各自擁兵。但是漢靈帝死之前,尚未有人敢公然抗拒朝廷旨意,中央政府的權威尚在。然而,董卓打破了這個慣例。

漢靈帝中平六年,朝廷任命董卓為少府,意圖徵他入京,解除兵權。一直以來,朝廷都是用這種手段對付在外帶兵的將領。董卓當然明白朝廷的意思,他直接上書拒絕了這一任命:“我部下的羌胡軍士說離開我就沒辦法生活,他們牽住我的車,不讓我離開。我沒辦法阻止他們。”對於董卓的抗旨,朝廷雖然憂慮卻也不能拿他怎麼樣。

不久,漢靈帝病危。他仍然沒有忘記董卓這個大麻煩,於是再次任命董卓為幷州牧,令他將部隊交給皇甫嵩指揮。幷州牧是個不錯的職位,但是要董卓交出自己經營多年的嫡系部隊,那是不可能的。董卓再次上書拒絕:“我本來也沒什麼本事,天恩誤加於我,讓我帶兵十年。現在上下士卒都顧及我的畜養之恩,要為我繼續效命。請准許我帶他們到幷州,繼續為朝廷鎮守邊陲。

此時的董卓已經敏銳地覺察到了天下即將大亂的氣息,於是駐兵河東,觀望局勢。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四、入主京師

和董卓所期待的一樣,漢靈帝死後,京師洛陽立即就發生了大動亂。

靈帝去世之後,年少的皇子辯繼位,是為少帝,由他的母親何太后臨朝處理政事。何太后的哥哥,大將軍何進,決心一舉剷除盤踞宮內多年的宦官勢力。但是何太后不同意。於是何進在袁紹的建議下,徵召幾路地方大員帶兵入京,以脅迫太后。董卓就是徵召的人選之一。董卓得令,立即動身,帶兵向洛陽進發。

董卓還未到洛陽,京師又爆發了更大的動亂。本來要除掉宦官的何進,反被宦官設計所殺。袁術帶兵入宮,不分老幼,殺掉了所有宦官。張讓和段圭等宦官頭目劫持少帝和少帝的弟弟陳留王(即後來的漢獻帝劉協)連夜逃出皇宮,去往小平津。追兵迫近,張讓等宦官全部投黃河自盡。張讓投河之前,哭著對少帝說道:“臣等殄滅,天下亂矣。惟陛下自愛!”自此,東漢王朝專權多年的宦官勢力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董卓此時已經快到洛陽,望見城中起火,於是引兵急進。得到少帝出逃至北芒山的消息,董卓直奔北芒山,逢迎皇帝大駕。經過這一夜的動亂,少帝嚇得只知道涕泣,甚至不能與董卓正常對話。反倒是弟弟陳留王劉協,鎮定地告訴董卓這一切事情。

這裡又要介紹下少帝和陳留王的出身背景。靈帝死後,只留下兩個年幼的兒子,少帝劉辯和陳留王劉協。少帝為何皇后所生,陳留王為王美人所生,而王美人在剛生下陳留王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殺了。所以陳留王自幼被靈帝的母親董太后撫養。靈帝死後,何皇后晉升為太后,她又毒殺了自己的婆婆董太后。

在北芒山第一次見少帝和陳留王,董卓就有了廢少帝而立陳留王的想法。為什麼是陳留王?原因有兩個: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第一、初次見面,少帝表現很差,而陳留王表現得很有才幹。

第二、陳留王為董太后所養,董太后與董卓同姓,更顯親近。

五、廢立皇帝

董卓剛入洛陽之時,只有三千兵馬,他擔心這點人太少,不足以服眾。所以他想了一個辦法來虛張聲勢。晚上他派一部分人馬偷偷出城,到了天明再大張旗鼓地又進入洛陽城,然後隔個四五天就來這麼一次。果然其他人都以為來了很多新的西涼人馬,感覺董卓的部隊多不勝數。

此時除了董卓的部隊,洛陽還有何進的殘餘部曲和丁原的幷州軍。丁原和董卓一樣,受何進之召前來京師誅殺宦官,他帶領著幷州軍。董卓先是完整收編了何進的部曲,接下來又收買了丁原的部下呂布,呂布殺死丁原之後,西涼軍吞併了幷州軍。於是董卓就順利地掌控了洛陽所有軍事力量,徹底控制了京師。

控制了京師之後,董卓已經迫不及待要廢掉少帝了。自古以來,廢立皇帝都是大事件,不僅可以控制新皇帝,還可以向群臣示威。儘管有少部分反對聲音,董卓還是仗著絕對的軍事力量,廢少帝為弘農王,立陳留王劉協為新皇帝,這就是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漢獻帝。何太后沒多久就被董卓毒殺。

六、遷都長安

廢立皇帝之後,朝政已經完全被董卓所掌控。他不斷加封自己,官位直至相國,享受“入朝不趨,劍履上殿”的超高規格待遇。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洛陽作為東漢的首都,聚集了全天下的達官貴人,家家戶戶都是錢財滿貫。董卓以“搜牢”為名,放縱自己的士兵在洛陽肆意燒殺搶掠。一時之間,洛陽城中人人自危,朝不保夕。遭殃的不僅僅是普通人,宮廷和朝臣也未能倖免。董卓借下葬何太后的機會挖掘皇陵,在宮中姦淫公主宮女,又在朝廷公報私仇,濫殺無辜。董卓部下還經常出城殺害平民百姓,搶奪婦女,然後回到洛陽招搖過市。

此時的董卓雖然作惡多端,但是尚未忘記幹一些正事。他為之前被宦官鎮壓的黨人平反,又大舉提拔海內名士。董卓這麼做一是為了穩固動搖的朝政,二是為了拉近自己和士族階層的關係,畢竟治理天下還得靠他們的支持。

東漢王朝自建立以來,就是皇權和士族共治天下。後期雖然加入了宦官和外戚的勢力,但是本質還是皇權和士族階層的平衡。董卓出生在潁川,但是自幼成長在西涼,天性不與士族階層相融。此時的他卻急需士族的支持。

但是董卓提拔的人卻讓他氣到吐血:十多路地方諸侯一同起兵討伐董卓,遙推袁紹為盟主。這裡面的絕大部分人,包括盟主袁紹,都剛剛被董卓提拔並委以厚職。董卓只是一個普通的西涼軍人出身,擁有自己軍隊的地方諸侯又怎麼會甘心讓董卓一人摘得勝利果實?袁紹家族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佈天下,海內仰望。袁紹這樣的人,才是他們心中最理想的人選,既有顯赫的身世,又能給士族的利益代言。

既然已經撕破臉,那就沒必要在演戲了。董卓開始徹底黑化。他立即殺掉了袁紹在京城的所有宗族。因為各路諸侯打出了要恢復少帝帝位的旗號,董卓為了斷絕後患,又毒殺了少帝。然後董卓決定將都城從洛陽遷到長安。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這裡又要介紹兩漢的首都:長安和洛陽。西漢之所以稱為西漢,就是因為首都在長安,在西邊;東漢之所以稱為東漢,就是因為首都在洛陽,在東邊。

劉邦建立漢朝的時候,曾經非常糾結到底定都洛陽還是長安。最後劉邦定都長安是聽從了張良等人的建議,因為漢軍就是從長安關中地區開始經營,最後打下天下。長安地區既是漢軍的基本盤,又有著易守難攻,遏制天下的天然地理優勢。

而劉秀建立東漢之時,因為全國的政治和經濟中心已經東移,加之宛洛士族大家的雄厚實力,不得不放棄故都長安,選擇了洛陽作為首都。

董卓將首都遷往長安,也有兩個主要原因。

第一、洛陽處於中原腹地,四面受敵,而各路諸侯已經起兵,嚴重危害中央政府。

第二、長安更加靠近西涼,也就是董卓的大本營。在長安,董卓進可攻,退可守。

這一次遷都就是一次恐怖的血腥之行。洛陽數百萬人突然被董卓強制遷往長安,途中餓死的,病死的,踩踏死的,被殺死的人不計其數,屍體堆滿了道路。這還不夠,離開洛陽之前,為了阻礙各路諸侯繼續佔據洛陽,董卓放火燒掉了洛陽的大部分宮廷,官邸和民房。原本繁華的洛陽成了人間煉獄。

到了長安之後,董卓更加肆無忌憚。他進位太師,又大肆封賞自己的宗族親信。宗族裡尚未成年的男孩都全部封侯,女孩也全部封為邑君。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董卓沒事就和百官一起宴飲,在宴會的過程中進行殘酷的殺戮。投降的士兵被帶到宴會前,先剪斷舌頭,再砍去手足,挖掉雙眼,最後放入大鍋裡煮死。其他大臣都嚇得丟掉筷子,董卓依舊淡定自若,該吃吃該喝喝。誰的言語稍微不合董卓之意,就會被當場殺死。這時候的董卓已經變成大惡魔。

七、遇刺身亡

想殺董卓的人很多,但是由於忌憚涼州軍和幷州軍的實力,沒有人敢動手。但是董卓的涼州軍和幷州軍其實是有較大的間隙的。涼州軍是董卓的嫡系軍隊,幷州軍收編自丁原。涼州軍一貫看不上幷州軍,而幷州軍也不滿受到差別待遇。當時在長安擔任司徒的王允覺察到了這個矛盾,早就想除掉董卓的他想出了一個計劃,那就是以呂布為突破口。

呂布一方面作為幷州軍的首領,有著對涼州軍的不滿;另一方面他是董卓的義子和保鏢,卻與董卓的侍妾偷情(三國演義把這個侍妾演繹成美人貂蟬,並且促成了呂布和董卓的反目),有被董卓發現並處死的風險。王允對呂布曉以利害關係,成功策反了呂布。董卓的安保工作一直是呂布負責,而且他非常信任呂布。呂布作為刺殺董卓的人選,最合適不過了。

這一天,皇帝大病初癒,董卓準備入宮慶賀。王允已經提前得知消息,於是派呂布和李肅等人帶領十幾個死士埋伏在董卓入宮的必經之路,北掖門內。董卓車隊行至北掖門之時,馬受了驚嚇,董卓感覺氣氛有點不對,準備撤回。但是呂布勸董卓進去,於是董卓還是進了北掖門。畢竟有呂布在身邊,董卓還是很放心的。

董卓丨亂世的揭幕人

車隊剛剛進門,李肅帶著死士就衝了出來,用長戟直接刺向董卓的身體。董卓平素也知道自己仇人很多,所以出門隨時都穿著厚厚的鎧甲防身。李肅這一戟被鎧甲所擋,只是刺傷了董卓的手臂。傷了手臂的董卓從車上摔了下來,大呼“呂布何在”。確實這時候能救他的只有呂布了。呂布果然應聲出現在董卓面前,不過他不是來救董卓的。

呂布大聲答道:“有詔討賊臣!”董卓大罵道:“庸狗敢如是耶!”呂布也不廢話,衝上前去用長矛結果了董卓性命。

八、更大的亂世

大魔王董卓終於死了,長安城內所有人都奔走相慶。但是董卓的死不是終點,它改變不了風雲變幻的時局,更大的亂世已經來臨。

王允和呂布殺掉董卓之後,很快就被董卓的餘部擊敗,王允身死,呂布出逃。漢獻帝和公卿大臣們在西涼軍的內戰中顛沛流離。逐鹿中原的各路諸侯也進入無休止的互相征戰中。東漢中央政府已經名存實亡,而這戰火連連的亂世還將持續。

用“好壞”來評價歷史人物不合適。董卓是一個壞人嗎?我不知道。畢竟曹操也有過很多次屠城的經歷。比起東漢末年其他歷史人物,如袁紹、曹操、劉備等人,董卓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亂。他不喜歡按規矩出牌,他喜歡冒險,他埋藏不住那顆躁動的野心,他做的一切都是那麼混亂。所以讓董卓來給東漢末年的亂世來代言,合情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