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前言: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自光武中兴以来,东汉王朝已经走过了160多个春秋,接下来就是群雄纷争的三国乱世。如果选一个人来给东汉末年的乱世做一个揭幕代言,那一定非董卓莫属。

和王安石、曹操等人的名声几经起伏不一样,无论在中国的哪个年代,无论是官修正史还是民间小说,董卓的口碑都特别不好。大家提到他的时候都是咬牙切齿的负面评价:他是无恶不作的权臣,欺负孤儿寡母;他不忠不义,荒淫无道,残暴嗜杀;甚至连他的身材也很“罪恶”,传说他重达两三百斤。

以严谨著称的《三国志》把董卓的传记排在了全书第五位,仅次于皇帝和后妃;良史《后汉书》更是花了大笔墨为董卓单独立传;三国启蒙必读小说《三国演义》,在第一回就安排了董卓粉墨登场。要说汉末和三国,就得从董卓说起。这样一个“坏到骨子”的大恶人,究竟如何揭开东汉末年的乱世序幕?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一、游侠羌中

董卓,字仲颖,陕西临洮人。他出生于颍川,却在西凉的汉羌边境成长。

这里非常有必要介绍下东汉的汉羌战争。

羌族作为一个半游牧半耕作的少数民族,一百年来一直生活在东汉帝国的凉州边境。羌族人生性彪悍勇猛,经常侵犯大汉边关。汉人和羌人时战时和,最后东汉政府决定对羌人采取同化的策略,向西凉派遣了大量汉人,以影响和汉化羌人。但是,政府没有想到的是,他们派遣过去的汉人没有同化羌人,反而被羌人同化了,他们变得好战而反复,经常和羌人一起反叛政府。所以西凉边关很少有安宁的日子,你来我往的战争一直持续着,也一直困扰着东汉中央政府。

董卓就在这种环境中长大。他虽然是汉人,却经常跑到羌人的地盘去玩耍,还和很多羌族将领都成为了朋友。有一次,一位羌族将领到董卓家来玩,董卓把唯一的耕牛杀了,一起大吃大喝。羌族将领非常感激董卓的豪爽,作为报答,他回去之后带了一千多头牛羊送给董卓。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从此董卓以健侠而知名边关。

常年混迹边境,董卓还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臂力过人,能左右骑射。朝廷于是征召董卓,董卓先是负责陇西郡的安保工作,后来在对羌人的战争中屡立军功。西凉的羌人都很畏惧董卓的名气。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二、征战西凉

汉桓帝末年,董卓以军司马的身份跟随中郎将张奂征讨叛羌。汉军大胜,朝廷加封董卓为郎中,并赐缣帛九千匹。拿到赏赐之后,董卓说了一句特别有水平的话:“为者则己,有者则士。”翻译过来就是:事情我来做,好处大家一起拿。然后董卓把这九千匹缣帛全部分给了他的部下,他自己一匹也没有留下。试问,这样的领导能不让下属死心塌地吗?

汉灵帝光和末年,黄巾起义爆发。在前线征讨黄巾军的中郎将卢植因为拒绝贿赂宦官,被进谗言而免职,朝廷任命董卓接替卢植。本来这是个斩获大功的绝好机会,董卓却没能把握住。董卓对阵黄巾军不利,被朝廷免职。

黄巾虽被镇压下去了,帝国的边疆战事又起,董卓的机会也来了。西凉人韩遂和边章联合羌人反叛朝廷,入寇三辅地区,直逼长安附近的皇帝陵园。这一次反叛声势浩大,朝廷不得不非常重视,于是立即委派董卓前往西凉平叛。董卓和其他几位将领一同隶属于车骑将军张温统帅。

汉军和叛军相拒于美阳。初次交战,汉军以失败收场。不久后的一个晚上,突然天降陨石,火光将叛军大营照得通亮,驴马受惊而大叫。叛军认为这是非常不吉利的信号,于是匆忙撤军。董卓得知消息之后大喜,第二天他就带兵追击叛军,大获全胜,斩首数千人。

韩遂和边章逃走榆中。张温于是派遣各部继续追击叛军,意图一举平定凉州。但是汉军主力在追击中反被叛军所败,只得丢弃辎重撤退。董卓的部队孤军深入,被羌人所围困,眼看粮草将尽,形势非常危急。董卓急中生智,在撤退必经的河流中筑起围堰,假装捕鱼,实则偷偷将部队从围堰之下撤离。部队渡河之后,董卓立即下令决堰,水流暴涨,羌人不得渡河,于是汉军顺利逃脱。当时汉军共六部,其余五部尽皆败绩,唯独董卓的部队得以全身而退。朝廷做到了赏罚分明,封董卓为斄乡侯,赐邑千户。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三、拥兵自重

此后几年之中,董卓继续留守西凉,与叛军相持,互有征战。虽然未能彻底击败叛军,但是也遏制住了叛军侵犯长安的意图。董卓的个人收获就更多了:在与叛军的战斗中,他拥有了一支真正属于自己的嫡系部队,这支部队不仅对他忠心耿耿,还拥有大量实战经验,能征善战。

黄巾起义以来,为了迅速镇压起义,东汉政府不得不下放权力,委任地方官员自行招募兵卒对抗黄巾军,于是地方州郡开始各自拥兵。但是汉灵帝死之前,尚未有人敢公然抗拒朝廷旨意,中央政府的权威尚在。然而,董卓打破了这个惯例。

汉灵帝中平六年,朝廷任命董卓为少府,意图征他入京,解除兵权。一直以来,朝廷都是用这种手段对付在外带兵的将领。董卓当然明白朝廷的意思,他直接上书拒绝了这一任命:“我部下的羌胡军士说离开我就没办法生活,他们牵住我的车,不让我离开。我没办法阻止他们。”对于董卓的抗旨,朝廷虽然忧虑却也不能拿他怎么样。

不久,汉灵帝病危。他仍然没有忘记董卓这个大麻烦,于是再次任命董卓为并州牧,令他将部队交给皇甫嵩指挥。并州牧是个不错的职位,但是要董卓交出自己经营多年的嫡系部队,那是不可能的。董卓再次上书拒绝:“我本来也没什么本事,天恩误加于我,让我带兵十年。现在上下士卒都顾及我的畜养之恩,要为我继续效命。请准许我带他们到并州,继续为朝廷镇守边陲。

此时的董卓已经敏锐地觉察到了天下即将大乱的气息,于是驻兵河东,观望局势。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四、入主京师

和董卓所期待的一样,汉灵帝死后,京师洛阳立即就发生了大动乱。

灵帝去世之后,年少的皇子辩继位,是为少帝,由他的母亲何太后临朝处理政事。何太后的哥哥,大将军何进,决心一举铲除盘踞宫内多年的宦官势力。但是何太后不同意。于是何进在袁绍的建议下,征召几路地方大员带兵入京,以胁迫太后。董卓就是征召的人选之一。董卓得令,立即动身,带兵向洛阳进发。

董卓还未到洛阳,京师又爆发了更大的动乱。本来要除掉宦官的何进,反被宦官设计所杀。袁术带兵入宫,不分老幼,杀掉了所有宦官。张让和段圭等宦官头目劫持少帝和少帝的弟弟陈留王(即后来的汉献帝刘协)连夜逃出皇宫,去往小平津。追兵迫近,张让等宦官全部投黄河自尽。张让投河之前,哭着对少帝说道:“臣等殄灭,天下乱矣。惟陛下自爱!”自此,东汉王朝专权多年的宦官势力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董卓此时已经快到洛阳,望见城中起火,于是引兵急进。得到少帝出逃至北芒山的消息,董卓直奔北芒山,逢迎皇帝大驾。经过这一夜的动乱,少帝吓得只知道涕泣,甚至不能与董卓正常对话。反倒是弟弟陈留王刘协,镇定地告诉董卓这一切事情。

这里又要介绍下少帝和陈留王的出身背景。灵帝死后,只留下两个年幼的儿子,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少帝为何皇后所生,陈留王为王美人所生,而王美人在刚生下陈留王不久就被何皇后毒杀了。所以陈留王自幼被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抚养。灵帝死后,何皇后晋升为太后,她又毒杀了自己的婆婆董太后。

在北芒山第一次见少帝和陈留王,董卓就有了废少帝而立陈留王的想法。为什么是陈留王?原因有两个: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第一、初次见面,少帝表现很差,而陈留王表现得很有才干。

第二、陈留王为董太后所养,董太后与董卓同姓,更显亲近。

五、废立皇帝

董卓刚入洛阳之时,只有三千兵马,他担心这点人太少,不足以服众。所以他想了一个办法来虚张声势。晚上他派一部分人马偷偷出城,到了天明再大张旗鼓地又进入洛阳城,然后隔个四五天就来这么一次。果然其他人都以为来了很多新的西凉人马,感觉董卓的部队多不胜数。

此时除了董卓的部队,洛阳还有何进的残余部曲和丁原的并州军。丁原和董卓一样,受何进之召前来京师诛杀宦官,他带领着并州军。董卓先是完整收编了何进的部曲,接下来又收买了丁原的部下吕布,吕布杀死丁原之后,西凉军吞并了并州军。于是董卓就顺利地掌控了洛阳所有军事力量,彻底控制了京师。

控制了京师之后,董卓已经迫不及待要废掉少帝了。自古以来,废立皇帝都是大事件,不仅可以控制新皇帝,还可以向群臣示威。尽管有少部分反对声音,董卓还是仗着绝对的军事力量,废少帝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新皇帝,这就是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何太后没多久就被董卓毒杀。

六、迁都长安

废立皇帝之后,朝政已经完全被董卓所掌控。他不断加封自己,官位直至相国,享受“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超高规格待遇。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洛阳作为东汉的首都,聚集了全天下的达官贵人,家家户户都是钱财满贯。董卓以“搜牢”为名,放纵自己的士兵在洛阳肆意烧杀抢掠。一时之间,洛阳城中人人自危,朝不保夕。遭殃的不仅仅是普通人,宫廷和朝臣也未能幸免。董卓借下葬何太后的机会挖掘皇陵,在宫中奸淫公主宫女,又在朝廷公报私仇,滥杀无辜。董卓部下还经常出城杀害平民百姓,抢夺妇女,然后回到洛阳招摇过市。

此时的董卓虽然作恶多端,但是尚未忘记干一些正事。他为之前被宦官镇压的党人平反,又大举提拔海内名士。董卓这么做一是为了稳固动摇的朝政,二是为了拉近自己和士族阶层的关系,毕竟治理天下还得靠他们的支持。

东汉王朝自建立以来,就是皇权和士族共治天下。后期虽然加入了宦官和外戚的势力,但是本质还是皇权和士族阶层的平衡。董卓出生在颍川,但是自幼成长在西凉,天性不与士族阶层相融。此时的他却急需士族的支持。

但是董卓提拔的人却让他气到吐血:十多路地方诸侯一同起兵讨伐董卓,遥推袁绍为盟主。这里面的绝大部分人,包括盟主袁绍,都刚刚被董卓提拔并委以厚职。董卓只是一个普通的西凉军人出身,拥有自己军队的地方诸侯又怎么会甘心让董卓一人摘得胜利果实?袁绍家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天下,海内仰望。袁绍这样的人,才是他们心中最理想的人选,既有显赫的身世,又能给士族的利益代言。

既然已经撕破脸,那就没必要在演戏了。董卓开始彻底黑化。他立即杀掉了袁绍在京城的所有宗族。因为各路诸侯打出了要恢复少帝帝位的旗号,董卓为了断绝后患,又毒杀了少帝。然后董卓决定将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这里又要介绍两汉的首都:长安和洛阳。西汉之所以称为西汉,就是因为首都在长安,在西边;东汉之所以称为东汉,就是因为首都在洛阳,在东边。

刘邦建立汉朝的时候,曾经非常纠结到底定都洛阳还是长安。最后刘邦定都长安是听从了张良等人的建议,因为汉军就是从长安关中地区开始经营,最后打下天下。长安地区既是汉军的基本盘,又有着易守难攻,遏制天下的天然地理优势。

而刘秀建立东汉之时,因为全国的政治和经济中心已经东移,加之宛洛士族大家的雄厚实力,不得不放弃故都长安,选择了洛阳作为首都。

董卓将首都迁往长安,也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洛阳处于中原腹地,四面受敌,而各路诸侯已经起兵,严重危害中央政府。

第二、长安更加靠近西凉,也就是董卓的大本营。在长安,董卓进可攻,退可守。

这一次迁都就是一次恐怖的血腥之行。洛阳数百万人突然被董卓强制迁往长安,途中饿死的,病死的,踩踏死的,被杀死的人不计其数,尸体堆满了道路。这还不够,离开洛阳之前,为了阻碍各路诸侯继续占据洛阳,董卓放火烧掉了洛阳的大部分宫廷,官邸和民房。原本繁华的洛阳成了人间炼狱。

到了长安之后,董卓更加肆无忌惮。他进位太师,又大肆封赏自己的宗族亲信。宗族里尚未成年的男孩都全部封侯,女孩也全部封为邑君。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董卓没事就和百官一起宴饮,在宴会的过程中进行残酷的杀戮。投降的士兵被带到宴会前,先剪断舌头,再砍去手足,挖掉双眼,最后放入大锅里煮死。其他大臣都吓得丢掉筷子,董卓依旧淡定自若,该吃吃该喝喝。谁的言语稍微不合董卓之意,就会被当场杀死。这时候的董卓已经变成大恶魔。

七、遇刺身亡

想杀董卓的人很多,但是由于忌惮凉州军和并州军的实力,没有人敢动手。但是董卓的凉州军和并州军其实是有较大的间隙的。凉州军是董卓的嫡系军队,并州军收编自丁原。凉州军一贯看不上并州军,而并州军也不满受到差别待遇。当时在长安担任司徒的王允觉察到了这个矛盾,早就想除掉董卓的他想出了一个计划,那就是以吕布为突破口。

吕布一方面作为并州军的首领,有着对凉州军的不满;另一方面他是董卓的义子和保镖,却与董卓的侍妾偷情(三国演义把这个侍妾演绎成美人貂蝉,并且促成了吕布和董卓的反目),有被董卓发现并处死的风险。王允对吕布晓以利害关系,成功策反了吕布。董卓的安保工作一直是吕布负责,而且他非常信任吕布。吕布作为刺杀董卓的人选,最合适不过了。

这一天,皇帝大病初愈,董卓准备入宫庆贺。王允已经提前得知消息,于是派吕布和李肃等人带领十几个死士埋伏在董卓入宫的必经之路,北掖门内。董卓车队行至北掖门之时,马受了惊吓,董卓感觉气氛有点不对,准备撤回。但是吕布劝董卓进去,于是董卓还是进了北掖门。毕竟有吕布在身边,董卓还是很放心的。

董卓丨乱世的揭幕人

车队刚刚进门,李肃带着死士就冲了出来,用长戟直接刺向董卓的身体。董卓平素也知道自己仇人很多,所以出门随时都穿着厚厚的铠甲防身。李肃这一戟被铠甲所挡,只是刺伤了董卓的手臂。伤了手臂的董卓从车上摔了下来,大呼“吕布何在”。确实这时候能救他的只有吕布了。吕布果然应声出现在董卓面前,不过他不是来救董卓的。

吕布大声答道:“有诏讨贼臣!”董卓大骂道:“庸狗敢如是耶!”吕布也不废话,冲上前去用长矛结果了董卓性命。

八、更大的乱世

大魔王董卓终于死了,长安城内所有人都奔走相庆。但是董卓的死不是终点,它改变不了风云变幻的时局,更大的乱世已经来临。

王允和吕布杀掉董卓之后,很快就被董卓的余部击败,王允身死,吕布出逃。汉献帝和公卿大臣们在西凉军的内战中颠沛流离。逐鹿中原的各路诸侯也进入无休止的互相征战中。东汉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而这战火连连的乱世还将持续。

用“好坏”来评价历史人物不合适。董卓是一个坏人吗?我不知道。毕竟曹操也有过很多次屠城的经历。比起东汉末年其他历史人物,如袁绍、曹操、刘备等人,董卓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乱。他不喜欢按规矩出牌,他喜欢冒险,他埋藏不住那颗躁动的野心,他做的一切都是那么混乱。所以让董卓来给东汉末年的乱世来代言,合情合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