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主要內容包括:

1、從植被到植物群落

2、植被、植物群落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3、城市和鄉村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

4、重視微生物力量,重視中國千年堆肥法

5、停止崇洋媚外,重拾中國傳統農耕智慧

6、保護永久性植被,刻不容緩


01

從植被到植物群落

植被數量及面積的減少帶來的氣候變化,直接而明顯,全球氣溫持續升高就是例證。

農業對氣候變化十分敏感。異常高溫或低溫,都會給農作物的生長帶來危害甚至絕收。

植被是氣候形成的關鍵因素,森林面積、雜草數量的劇烈減少,使得大氣中的溫室氣體不能被大量吸收轉化,使得大氣升溫。

植被,生長於地球表面的植物就叫做植被。生長於陸地、溼地、河流、高山等地形的植物都是地球的植被。

所有植物形成的圈層就是植被層,是生物圈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地衣、苔蘚、野草、灌木、喬木、浮游植物等所有的植物種群。

植物在適應地球環境的過程中,不停地適應各種環境因子,被篩選,適應、淘汰、進化、雜交、突變,形成豐富多樣的植被。

植被對氣候具有直接影響,眾多的植物種群就形成了植物群落。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02

植被、植物群落與氣候變化的關係

筆者提出季節性植被恆久性植被的概念。人為因子改造自然環境而形成的農田是季節性植被。自然界中原來存在的森林、草原是恆久性植被

恆久性植被已大面積消失,全球僅有少量保存。僅存的一點恆久性植被有的正在被燒燬,或正在被人類因追逐金錢而毀掉。

季節性農田植被對氣候的影響越來越大。各種生態因子中,人為因子已經超越其他因子成為主導因子,通過生產和生活活動影響植被,進而影響氣候。


2019年,有的科學家提出地球已進入人類世。筆者提出植物具有“第一級生產力”,即“基礎生產力”,這是自然農業對於植物生產力的概念,以區別於“初級生產力”的概念。

“第一級生產力”強調其不可代替性和基礎性。人類社會的其他一切生產力均需要以植物的第一級生產力為基礎。

植物群落包含的植物種類越多,面積越大,越穩定,對於自然災害和人為破壞的自我修復和恢復能力越強。大的植物群落能夠承載的動物、微生物的種群、數量更多。植物群落的數量直接影響氣候。

山地周圍的小氣候,經常是氧氣充足,空氣溼潤清新。植被繁茂,植物群落綿延數公里,葉片的蒸騰作用和根系對降水的儲蓄、吸收,使得山地整體的

植物投影蓋度(每個植物的葉片覆蓋的地面面積叫做蓋度,而根系所能影響的範圍叫做基部蓋度)範圍的土壤持水時間長,可以持續供給植物根系吸收。

龐大的植物群落根系形成的整個山地生境的蓋度使得地表水可以長時間存續于山地土壤中,土壤持水時間長;

如果失去植被蓋度,則土地易於滲漏,土壤持水時間縮短。在山地植物群落形成的空間範圍,因為大量植被的蒸騰水量和土壤蒸發水量,尤其是植物蒸騰拉力而產生的水汽,對於山地附近的積雨雲的形成具有直接作用。

所以山地地區經常溼潤多雨,而且多霧。霧氣的實質和高空雲層是一樣的。只不過霧氣離地面較近,而云朵離地面高一些,都是凝結的水汽。

風霜雨雪,這些氣候現象都發生在大氣對流層中。植被的蒸騰水量進入對流層形成降水,使得水分在土壤圈和大氣圈循環,成為

氣候形成的要素。

山地地區植被對氣候的影響模型,也是全部地表植被對氣候影響的模型,大氣和植被間也是同樣的水汽循環。

全球範圍追逐金錢的過程中,一方面過度發展工業,燃燒地下礦藏資源,產生巨量CO2 ;另一方面,能夠吸收轉化CO2的恆久性植被的銳減和季節性植被的減少,使CO2在大氣中的含量呈現淨增加。

地球深埋在地幔中的巨量碳匯(石油天然氣)被釋放出來,得不到吸收和固定。隨著氣候變暖,原生裸地中的凍原、永久凍土中的碳匯也在釋放,進一步加劇環境惡化,氣候危機。所以應當有效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緩解氣候危機。

地球植被變化不是由於植物群落的自然演替造成,而是由於人為因子的破壞。次生裸地急劇增多,全球氣候變暖不是地球、太陽的週期性變化引起,而是人為因子的過度破壞導致。


03

城市和鄉村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

城市和鄉村都有各自適合的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使各自都在氣候恢復正常化方面能夠起到重要作用。

城市應當在儘可能多的市政道路旁、居民區、企業、學校等所有企事業單位的可種植地面種植花草樹木,儘可能減少瀝青、水泥路面的面積;

應當選擇當地品種,不應當選擇人工合成基因的物種,因為當地植物種已經過定居、競爭、繁殖等植物生存鍛鍊,更能適應當地土壤等生態條件,降低種植風險,提高成活率和覆蓋率。

城市面積巨大,並且越來越大,所以應當發揮城市的植物種植力,設計新型的環保型、植物型、可以截留降水的城市,以取代燥熱和灰塵滿天的瀝青混凝土型的城市。

可以降碳的另一個重要領域就是農田。

中國有15億畝農田。全球範圍的農田數量更是龐大。農田適合各類農作物生長,更適合雜草等野生植被。廣闊的農田,使得農業也成為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業應對氣候變化的策略就是利用農作物、雜草的光和作用,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作為光和原料合成植物體,以減少大氣中CO2含量。

農田作為季節性植被,為了作物的光系統可以吸收利用更多的CO2 ,應當讓農田中生長儘可能多的農作物,吸收熱量,轉化為糧食、蔬菜等生物能量。

在增加吸收CO2方面,有時候又會達到增產效果。

應當注意研究農田植物群落。農民已在漫長的農業實踐中摸索出一些建立農田植物群落的方法,比如套種。

筆者看到,東北農田在玉米地套種豆角;在陝西農田裡,農民在樹林的間隔處套種小麥。這些方法都增加了單位面積的植被量,減少了裸地面積。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原始種的茴香與青蒿在一起

筆者在今年的農田耕作實驗中,做了紫蘇和生薑的套種。在2018年生薑種植中,筆者在做田間觀察時發現,雜草叢生的田裡,生薑長勢旺盛,飽含香氣,品質非常好。

在2019年的種植中,發現在紫蘇群落中的生薑長勢良好,在雜草灰藜、加拿大蓬的群落中的生薑也長勢良好,而單獨種植的生薑因為沒有其他植物的廕庇,長勢一般,前幾天已經黃葉。

植物黃葉,是因為植物體內的生長激素----脫落酸的作用,在生長期接近冬季的時候,植物體產生脫落酸,運送到葉片,脫落酸作為信使,植物開始脫落葉片,光和作用停止或者變得微弱,越冬的植物進入抗寒鍛鍊,準備越冬;其他植物則是種子成熟,植株死亡。用種子的形式度過條件最為惡劣的冬天。

從2018、2019二年的連續種植實驗,可以看出

生薑喜陰喜水。並且由於其植株矮小,可以和其他作物套種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生薑,喜蔭喜水,單獨生長的長勢不如和其他作物,形成群落長勢好

這樣可以使單位面積上的土地生長更多的莊稼吸收更多的co2,當然同時也可以獲得更多食物,更多農產品,更多產量,更高的經濟效益。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中國本土大豆。原始種,非轉基因。和蓮座狀、墊狀、蒿草形成農田植物群落,在兼顧通風和光照情況下,收穫了密密麻麻的豆莢。大豆的大田種植中必須注意通風和光照

農田植物群落,可以更好地利用農田空間。以往的種植都是平面種植,空間層次管理缺乏,僅有平面面積的農作物生長,忽略了農田空間的利用。

同時,農田應當儘可能保留雜草,對於秧苗無脅迫的雜草都應當予以保留,建立健康的農田生態系統,增加農田植被量

中國有的地方種植一季莊稼,有的地方種植二季莊稼。

筆者農場,有一塊基地位於西安的暖溫帶。

今年種植了老品種烏土豆。筆者發現遺漏收穫的土豆,在兩個月以後發芽生長,在五個月後也就是現在的11月份,新土豆長出來了。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連續生長的原始種土豆,延長了農田的植被覆蓋時間,增加農田植物量生產

在西安,以前通常是春節後種植土豆,6月份收穫,一年一季。通過今年的大田實踐,以後可以實現一年連續種植二茬土豆,可以有效減少大田的裸露時間。

農田生長的植物越多,植物生長的時間越長,植物葉片氣孔能夠捕捉CO2分子的量就越大。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筆者在田間和心愛的中國本土大豆合影留念,這些大豆都是筆者親手耕種的。

中國傳統農業不施加化肥,而是使用堆肥。這從源頭上也減少了反硝化作用而造成的大氣溫室氣體的增多。

氮氧化物、氧氣、硫氧化碳、二氧化碳等在太陽光的輻射下,會發生一系列的不穩定化學反應,影響溫度和氣候。


04

重視微生物力量,恢復中國千年堆肥法

堆肥腐熟後,

做好的堆肥,含有大量微生物,投放到田地,相當於將巨量的微生物個體投入到農田中,這些微生物在農田中會繼續繁殖生活,從而給土壤帶來更多活力。

堆肥是固態發酵,最後也是固態肥料。酵素是液體肥料,蘊含有非常豐富的菌群。

上世紀二十年代,西方人MULLER 用乳糖(lactose)、葡萄糖(dextrose)培育土壤溶液裡的菌種,培育乳酸菌(lacticacid bacteria)和大腸桿菌(coliform bacteria )用於土壤改良,成為西方有機農業發展的實質性基礎進程。

那時,中國農民雖然沒有對土壤裡的菌種作分析,但是他們在種植實踐中運用堆肥的方法已有幾千年。

農藥的使用,破壞了微生物生活的生態環境。人體體表、體內生活著數量龐大的微生物,其中一些菌種決定著我們的健康或疾病。農藥在破壞農田生態系統的同時,經由食物介導危害人體健康。

中國幾千年的農民智慧,種地方法,我們已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當代農業要做的,需要恢復以前農民的種地方法。因為在實行農藥化肥農業以前,人們吃的都是自然有機的食材,農民都是用的堆肥種地,使用可以年年留種的種子。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原始種的茴香

人們都是汗溼衣襟,在田間拔草鋤地,沒人打除草劑。正是這樣勤勉的耕作方法,保護了植被,沒有產生巨量溫室氣體,沒有影響到水汽正常循環。

05

停止崇洋媚外,重拾中國傳統農耕智慧

中國傳統的農業耕種智慧和方法全世界領先。它也正在被自然農業等所有環保型農業恢復使用到農田中,並將成為緩解氣候危機的有效途徑。

中國農業不應當崇洋媚外,崇洋媚外帶來的極大弊端就是自我否定、喪失自我,拋棄了自我創造的燦爛的文明。

自古以來,中國農業都佔有重要地位,在以往有的朝代中還曾提出過“重農抑商”的國策。

自古以來,從事農業的中國人數以億計,他們創造了輝煌燦爛的農業文明,並養育了越來越多的人口,使國家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正是全球趨同一致的西方化,過度追求金錢,才釀成了現在的氣候危機和環境危機。

停止崇洋媚外,讓我們重拾中國傳統農業智慧,併發揮現代自動化、人工智能的優勢,讓中國農業的光輝照亮世界。

農業如果脫離自然的要義和本質,就是錯誤的方向,也會產生危害自然的後果。農業從自然中衍化而來,應當迴歸自然。

06

保護恆久性植被,刻不容緩

前幾天,有一篇文章談到西北地區的暖溼化。其實不只西北,全球正在變暖。

暴雨等極端天氣和降水,很多來自於冰川融化後的蒸發,冰川變得越來越少,供給蒸發的水分變少,能夠實現水汽正常循環的植被減少,後續將會出現嚴重的乾旱、高溫。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暴雨、乾旱、高溫、頻繁生成的颱風、不斷滅絕的物種,是嚴重乾旱、高溫這些大災難來臨之前的氣候現象。

保護恆久性植被,各個國家應當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

比如,建立環保型植被型城市,建立農田植物群落,增加農田植被生長數量和生長時間,運用植被的生態保持作用,恢復正常水汽循環。修建水利工程,蓄水、儲水。

水由氫和氧構成,大氣和地殼中含量豐富,但是人類依賴大氣環流帶來的淡水,並非人工化學合成。地面植被的減少,使得降水缺少截留,熱量缺少吸收。

“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如果植被的狀況不能改善,氣候會持續變得乾旱、高溫,即使有颱風或者暴雨帶來豐沛的降水,也只是氣象災難。

缺少植被,氣候就會異常。

重拾中華傳統農耕智慧,逆轉全球變暖

作者在自己的自然農場

【作者簡介】弓慧傑,女,西安“耕耘的母親自然農場”農場主,從事自然農業5年,本文源自作者從業反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