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一、专门演出场所

这类场所是专为音乐演出而建的室内空间,一般具备专业的室内声学设计(本文所讲的室内声学专指基于音乐听觉的声学)。良好的音乐厅必须保证舞台中的声乐或器乐演奏能被音乐厅内的所有听众听见,同时还要让听众具备良好的主观音质感受。平时我们在一个大的空间很容易听到各种回声,或者距离过远声音不清晰,室内声学就是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比如通常室内声学对于音乐厅有六个指标:①混响感、丰满感、低频感,②响度,③清晰度,④亲切感,⑤空间感或环绕感,⑥演奏台的演员之间、与指挥之间的彼此感受。

从听音效果来说,音乐厅绝对属于殿堂级的听音环境。因为这里的音乐会都是不插电的,全部是原声。声学设计会让听众获得最原本、最真实的声音。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图1:国家大剧院音乐厅

歌剧院也差不多如此,只是为适应大型歌剧舞剧的演出,它的空间更大,需要容纳的座位更多。因为需要布景,需要大型管弦乐队与大型合唱队,所以舞台结构与布局也不太一样。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图2:国家大剧院歌剧院

关于音乐厅的座位及其听音感觉,基本上从票价上可以进行区分。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图3:国家大剧院音乐厅座位图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图4:国家大剧院歌剧院座位图

橙色区:最佳听音区,不仅是因为处于正中,还因为距离舞台适中,而在整个空间能获得最佳音响平衡效果。

黄色区:池座也就是处于整个厅的池子里,有的要低于舞台,有的则大体与舞台持平。离舞台较近,具有近距离观赏优势。

浅绿区:虽处于中间,但距舞台较远。

深绿区:侧面楼座缺乏音响平衡感。

蓝色区:距离过远,舞台后面混响空间不够,声音是反向的。

紫色区:高、远、偏。有的座位可能要伸长脖子看。

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因为不同形式的演出其声音特点也不一样,比如大型乐队讲求整体感与声音的层次、声相等,距离不宜过近;而室内乐及独奏则讲求对声音细节的捕捉,甚至希望观察到演奏者的细微表情及指法,近距离更有亲近感。听钢琴独奏靠左侧一点还可以看到手指演奏,右侧则看不到。

二、综合演出场所

这类场所可用于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也用于大型会议,适合于一些场地条件有限的地方。而由于不具备专业的室内声学条件,以及空间过大,基本上是依靠扩声系统。我们知道,所有的扩声系统依赖于设备的品质来达到对声音的还原。因此,在这样的场地,除了离扬声器的距离、方位因素外,观感往往比听感更重要。

比如下图,黄色区左右两侧靠前位置,分别要面对单侧扬声器的狂轰滥炸。我们知道声音是有方位感的,双声道才算立体声。而单侧扬声器则回到了单声道时代。所以从听感来说,这个区域的二级票比不上靠近中央的三级乃至四级票(前面音乐厅的这个位置算四级票)。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图5:北展剧场座位图

三、其他扩声场所

我们知道当代流行乐除了极少数“不插电”演出外,基本上都是依赖扩声系统传播声音。所以声音的构成极度依赖声音还原的人工设计,即拾音、调音、扩音等操作环节。当然这也带来了现代声音科技对音乐的更多可能的诠释,应该说扩声不是简单的声音还原,而是对现场音乐演出的二度再创作。当然这有极大的科技依赖成分,像调音师、音响工程师这样的职位确实很大程度上被误解为电工。作为一门技术性与艺术性高度融合的专业,这里不做展开讨论。但每个听者需要明白,你所听到的扬声器(喇叭)发出的声音,是这些“电工”的二度创作。

扩声场所的听音因素更多来自于你与扬声器的位置关系,而不是你与舞台的关系。但是鲜有哪些演出场所会告诉你扬声器的摆放位置,因为除了几个固定位置,大部分音响设置是随着不同演出项目而变化的。而对于演出商来说,似乎没有把声场情况告知观众的义务,反正观众也不懂。看得见,听得着,最好再离得近,那就不枉这张门票了。

所以大部分人还是为了“看”演唱会,观感永远第一。票价仍然是按照离舞台远近及观看角度来定价。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图6:工人体育馆座位图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图7:鸟巢座位图

四、个人听音环境

个人听音环境是指个体单独听音时所处的场所与设备环境。

1.关于音源

音源是指我们通过听音设备获取的音乐信息,有各种介质的实体唱片,有各种格式的数字音频,还有通过网络传输的音频流。

Mp3的兴起,宣告了实体唱片的衰退,也让音乐的传播进入了空前繁盛的时期。但是,1:10左右的压缩率,又让音源的品质跌入了低谷。是的,即便在5G来临的今日,类Mp3音源仍是主流。数十年前的黑胶居然成了这个行业中的珍藏品。当然,未来可期,数字音乐终究会回到CD音质时期。但是如果仔细想想,电影的画面品质已经飞跃了多少代?音乐的音源品质又何曾有过突破性发展?当然,无压缩CD品质也还算能满足我们当前的听觉需求,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去听Mp3呢?

2.关于听音设备

除了极少数发烧友之外,一般人不具备在家里建立专门的听音室的条件。那么,扩声设备(听音系统)就基本决定了声音的还原度了。因为本文不是技术贴,就不谈专业音响与耳机了。关键性因素还是经济的问题——金钱决定音质。

那么问题又来了,花多少钱才能达到一个品质标准呢?

为此,这里根据品质追求将听音者作了一下分类。

聆听音乐的外部因素:听音环境

当然,这个分类也是按照经济投入来分的。但是,科技型产品历来是品质跟价格是成正比的。所以,首先在听音硬件品质上,这样分是合理的。那么,有了硬件上的追求,同样也会有音源品质的追求,不然硬件的优势无从体现,也就难以体现经济价值。如果你买了一套几十万上百万的设备,只是用来播放Mp3,那岂不是太壕了!

这里有两个极端要说一下。发烧友这个词现在也快用烂了,所以我用了个极端发烧友,并且要投资100W以上,这样会少些争议。我认识一位外交部的朋友,原来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就倒腾了好些音响设备回来,然后动不动就换一根几万块钱的线缆,一个月下来电费都要突破几个阶梯价。其实人家也只是个普通外交官员,出个门还得坐地铁,只不过把别人用来买车买房的钱花在了自己的爱好上。

为什么还有“听个响”这样的人,一方面条件有限,一方面确实也没有过多的听音要求,用个十几几十块钱的耳机或者手机配套耳机,听听手机里的歌也不错。对他们来说,Mp3跟CD甚至跟母带没什么区别。这样也是挺好的。

3.关于随身听

随身听起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Sony的磁带Walkman,后来发展到Discman、MD、Mp3播放器,现在被手机替代。与之配套的耳机则在此前就早已出现。

随身听与耳机解决了人们外出听音乐的问题,也极其契合当前的移动新媒体时代。但是这与前面谈到的Mp3问题比较近似,就是促进了音乐传播,降低了听音品质。耳机的听音品质同样跟其价格相关,不再展开。不过,用耳机听音始终比不上音响系统,这跟音响系统比不上现场听音是一样的。

结语

现场—现场扩声—扬声器—耳机,这是聆听音乐的四种方式,也是四个层级。科技进步促进社会发展,带给人们便利,也使人们远离自然与本真,面对一个数字加工世界。

如果你热爱音乐,请回归自然一点点,这样不至于那么快被数字所吞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