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恩施土家人文地理:董家河:桃源深閨裡的小家碧玉

河流簡歷

董家河,地處鶴峰縣燕子鄉的董家村,該河因董家村而得名,源於宜昌市五峰採花鄉的萬子河,流經燕子鄉全境,於容美鎮土司洞城遺址之一的萬人洞匯入水河。河流全長20多公里,由高山岩溶地表徑流形成,然後滲入地下形成明暗相間的河流,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坡立谷河流。

地處鶴峰縣燕子鄉的董家村,距縣城42公里,是恩施州著名的農業生態旅遊勝地,董家河便是這裡最負盛名的景點。鶴峰具有明顯的坡立谷地質特徵,董家河因此造就了九起九落的暗河與明流,從董家村穿村而過,這裡因奇特的喀斯特地質孕育出俊秀山體、幽深峽谷、奇險溶洞,呈現出世界罕見的“九進九出”坡立谷奇觀。“樹在水中生,水在樹間流”的奇觀,配以誘人的田園風光,風景獨特,美不勝收。董家河原本只是一條不出名的小河,但後來因被譽為目前世界最大的坡立谷和獨特的山水風光而聲名鵲起。

三月,還是個春寒料峭的季節,原本就人家不多的董家村顯得格外安靜,偶有幾戶人家的房頂躥出幾縷炊煙,草木欲有綠意,岸邊尚多枯枝,董家河裡的水柳樹還呈枯敗的姿態參差在清幽幽的水面,千奇百怪的姿勢與周圍的環境構成一種怪異的和諧。幾隻小木船靜臥在風雨橋下的淺灘上。除了兩岸山上的樹木,河岸邊唯一的綠色便是叢生的翠竹了。水面不時遊過幾隻野鴨,人一靠近,它們便被驚得飛起,撲楞楞飛起老高,遁到老遠。

水清、樹奇、山壯、洞幽,加之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如此美景只能以“世外桃源”稱之,也只有這樣的景才能讓清代詩人顧彩不遠萬里慕名而來,脫口吟出“人言此是桃源地,不信桃源如許奇”的佳句。

綠水異樹的纏綿相伴

董家河本是一條名不見經傳的小河,從宜昌五峰發源,迤邐而下,宛若藏在大山深處的小家碧玉,其清麗的面容未讓人有幸得識。現在人們常說的董家河,其實是上世紀80年代鶴峰桃花山水電站構築攔水壩後形成的長潭。當時修築桃花山電站,人們在董家河上游的蛤蟆頸構築蓄水庫,又在下游象鼻山的不遠處築起約七八米高的攔水壩,從蛤蟆頸洩下來的水,經過短暫的行程即進入伏流,而後由出水洞緩緩流出,原本只在山間潺潺流淌的小溪,因水位的升高而形成一條河,原本生長在溪邊陸地的水柳樹也一併長入河裡,因河水的長期浸泡而留下老樹枯枝,經年不敗,又成為其他新枝嫩?的母土,歷經幾十年的風雨而枝枯葉不敗。

說起董家河,到過的人都無不為其“樹在水中生,水在樹間流”的奇觀而驚歎。如果只說水,哪裡沒有一汪清幽的水,如果只說樹,哪裡沒有幾棵造型奇特的樹,只是,水樹相生相成的奇景又有幾處得見?而董家河上,供人們遊玩的這段河流幾乎全是水樹纏綿的奇觀。水是清澈透亮的水,清淺處澄澈見底,水面無風時如一塊碧玉,綠意直流進眼裡,有風時河面即泛起粼粼波光,層層波紋直蕩進心底;樹是怪異的樹,它們從岸上、從水中拖曳而出,樹枝曲折多姿,歪著、橫著、彎著,樹或浸或倒映於水中,構成奇異的形態,像羊、像獅、像龍……也怪不得人們稱之為“水上盆景”了,而頌其為“鄂西的九寨溝”了。

這裡奇景,成了攝影家和作家的寵兒,本地的文人和到過這裡的外地人,無不把董家河攝進鏡頭裡,把董家河寫進詩文裡。從他們的詩文與圖片裡,董家河的景四時不同,每個季節都有讓遊人流連忘返的美景,遺憾的是,我只看過冬末春初的董家河,此時,河裡的樹尚未有新綠。

說到樹,還得提一下董家河邊那兩棵百年古樹,兩棵樹分立於風雨橋兩端不遠處,左為香果樹,右為白果樹,隔水相呼應,它們的樹齡大約都在兩百年以上,樹高都超過20米,胸徑之大,都須三個人合抱。

水天一色,百態千姿,水與樹,在董家河裡纏綿成一幅絕美的畫,流進詩人的筆端,飄進攝影家的鏡頭,走出深山,走進世人的眼裡。

奇山險洞的相生相成

切莫以為董家河只有柔美的景,看看兩岸的青山,看看山下的溶洞,你定會感嘆:有柔美的水與樹相伴,山與洞剛更顯其雄奇。

董家河邊,有青山似雄獅、巨象,巍峨高聳、把關守道,構成“三獅趕象”的奇景。一山因其形狀酷似象頭,鼻、眼、耳等神形俱備,栩栩如生,而被稱為象山,與其後面的三座形似猛獅的山而被山民稱為“三獅趕象山”。傳說這頭大象被後面的三頭獅子從鹹盈河追趕至此,大象在將被雄獅咬住之時,突然風雨大作,山洪暴發,消水洞很快被水填滿,不僅無法消落,反而從洞內冒出巨大洪流,整個湖坪、清湖、董家頃刻成了一片汪洋大海,將象、獅陷於水中,水經年不消,後來就形成了“三獅趕象”的自然景觀。還有象鼻山,靈性十足,伸出長鼻到深潭中嬉戲、玩耍,有獅子堡,如守護神般橫臥河邊……一座座各不相連,像翠綠的屏障倒映水中。

山下溶洞更是別有洞天,洞內幽深奇特,水簾、鍾乳、雲臺各具特色,讓人稱奇。董家河水從蛤蟆頸水庫潛入地下溶洞,再從洞中流出,此洞名水簾,洞中之水清涼襲人,如一匹寬布簾從10多米高的洞口垂下,上部如綵緞,中部往下漸成漂白,到底部則又如堆,美不勝收。在河的中部東岸,顧彩亭的後面,有一天然溶洞,名為吟詩洞,洞口寬10米,洞內有幾個幽深的洞,與其他幾處洞口相連。相傳當年顧彩與田舜年在洞中吟詩作賦,後人將他們的詩作刻於洞壁,成為董家風景區的一處重要人文景觀。風雨橋邊香果樹側,又有一自然溶洞,洞內可容數百人,因洞內有一鐘乳石酷似觀音像,故名為觀音洞,從古至今,每逢三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周邊的善男信女都要到觀音洞參拜。

這裡因奇特的喀斯特地質而形成峽谷和溶洞,幽深而奇險,更形成了典型的坡立谷地貌,董家坡立谷是目前世界已知的最大的坡立谷,一共九進九出,比南斯拉夫發現的六重坡立谷還多三重。2006年到2010年,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研究員、知名自然風景及旅遊洞研究專家陳詩才曾三次來到董家河考察,最後認定董家河坡立谷群是一個大型的坡立谷組合群體,是國內形成機理、形態特徵、規模體系及開發條件綜合最佳的潛在坡立穀風景區。

亭臺樓閣的文化底蘊

曾聽人說,沒有文化的旅遊是走路,沒有旅遊的文化是讀書。而董家河的美,不只在綠水異樹裡,亦不止在奇山險洞裡,更在那一亭一閣的人文情懷裡。不管是風雨橋,還是顧彩亭,還是向王廟,無不讓董家的山光水色,染上了一層厚重的人文色彩,讓人們在遊覽美景之時,更對那些典故津津樂道。

位於董家河核心地段的風雨橋,飛簷翹角,極富土家特色,這座橋不僅僅是供人們行走避雨的風雨橋,更是容美土司土漢文化交流和“改土歸流”後重視教育的一個見證,被稱為“義學風雨橋”。清朝末年,董家當地的仁人志士為了培養後人,募集資金在橋的對面修建了義學學堂,為了讓學子安全過河還修建了這座橋。這座橋原來是石墩木橋,橋上修屋蓋瓦,民國時垮塌,1983年投資修成石拱橋,按原規模復建了義學風雨橋,後又經受風雨而倒塌,現在看到的橋是2009年按舊制復建而成,成為董家河一道靚麗的人文景觀。

在董家河的中部東岸,有顧彩亭,是後人為紀念顧彩到此一遊並賦詩的史實,修亭作記。康熙四十二年,清末學者顧彩受容美土司田舜年的邀請,到容美土司遊歷半年之久,寫出著名的《容美紀遊》。當年六月,二人又同遊董家坪,並在吟詩洞中寫下三首膾炙人口的詩。

在三獅趕象山最前面那頭雄獅頭頂上,建有向王廟,此廟建於清康熙年間,供奉向王天子菩薩。現廟的正殿圍牆尚存,還另有和尚起居住房一棟,尚有一壁牆體尚存。當地民族宗教部門正在謀劃按舊制復建向王廟。

這僅是董傢俱有代表性的幾處人文景觀,董家還是鶴峰歌舞之鄉的真正代表之一,這裡流傳的儺戲是傳承近千年的古老文化現象,被稱之為人文學科中的稀世“活化石”,更說明了董家的深厚文化底蘊。

現在,燕子鄉正在努力建設董家生態農業、旅遊經濟示範村,有秀麗雄奇的美景為依託,有深厚的人文底蘊作背景,相信董家河會變得更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