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寧夏山地面積共13890平方公里,佔自治區總面積的20.92%。山地海拔1500~3500米,屬中低山。

賀蘭山、羅山、六盤山分別為北部、中部、南部最高山。

賀蘭山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是寧夏最高峰。

全區山地走向受斷裂構造控制,分為北北東、南北、東西和弧形4組。

賀蘭山為北北東走向,屹立在北部,是寧夏與內蒙古阿拉善盟的界山;中部和南部東緣的羅山、青龍山、窯山、雲霧山等均為南北走向;橫亙於南部北緣的衛寧北山,則為東西走向;南北向山地和東西向山地圍限的廣大地區,又分佈著三列向北東凸出的弧形山地。

第一列為窯山、煙筒山、泉昭山和衛寧北山南緣的山地,組成北東列弧形山地。

第二列為清水河西側山地和香山,屬於中列弧形山地。

第三列為雲霧山、月亮山、南華山、西華山,屬南西列弧形山地。

以上三列弧形山地在東南會聚於六盤山,向西北撒開,分別延入甘肅省,在古浪—天祝地區復又收斂,平面總體形制呈“新月形”。由北東向南西,弧形山地的規模

(長度、寬度、海拔高度、相對高度、正負地形總高差)逐列增大,曲度依次變小。

賀蘭山與六盤山巍峨挺拔,是寧夏水熱狀況分配和地域分異的重要因素,形成獨特的山地生態系統,生物資源豐富。

賀蘭山、六盤山和羅山為寧夏三大天然林區。

賀蘭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賀蘭山,漢代始稱“卑移山(北段)”,後改稱“乞伏山”。唐代普遍稱“賀蘭山”。


《元和郡縣圖志》謂:“山有樹木青白,望如馬,北人呼為賀蘭。”故名。是中國主要南北向山地和西北地區地理界線之一。也是溫帶荒漠草原與荒漠及內外流域的分界。


位於寧夏西北部及寧夏與內蒙古交界地帶,北接烏蘭布和沙漠,南連衛寧北山,西接阿拉善高原,東臨銀川平原,總面積約2378平方公里,形成於晚期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由太古代至侏羅紀的大部分地層和多期岩漿岩構成,巖性複雜。


東西邊界由活動斷裂控制。山地走向北北東,北起巴彥敖包,南至毛土坑敖包,南北綿延200餘公里,寬15~60公里,北寬南窄,東陡西緩。


大致以沙巴臺—宗別立一線的正義關斷裂和元山子—營盤山斷裂為界,分為北、中、南三段。


北段山地最寬,達60公里,海拔一般不超過2000米,山體主要由花崗岩組成,並有加里東期中基性岩脈穿插,邊緣有少量沉積岩。花崗岩物理風化作用強烈,球狀風化地貌發育。地形低緩破碎,相對高度在500米以下,屬深切割低山山地。土壤主要為乾旱氣候條件下形成的淡灰鈣土及山地粗骨質土。


大氣降水滲入補給是岩石山區地下水的唯一補給來源,地下水儲存並運動於岩石的構造裂隙及風化裂隙帶中,藉助於深切的溝谷而排洩,泉水多出露於溝谷兩側及山邊斷裂帶。


植被為草原化荒漠。由於山高坡陡,深溝縱橫,受乾旱氣候影響,在山峰陽坡只生長旱生灌木植被,細草極少,陰坡只生長山榆、沙冬青、蒙古扁桃等次生灌木林。


中段系賀蘭山主體,海拔一般3000米左右,最高峰位於蘇峪口北,主峰敖包疙瘩海拔3556米,為寧夏最高峰,高出銀川市2400餘米。山體峰巒疊嶂,溝谷深邃,絕壁聳立,林木繁茂,是賀蘭山最為巍峨險峻、雄偉壯觀之處。


3000米以上山峰連綿不斷,賀蘭山高山氣象站和鎮木關等局部地段保存有第四紀冰窖、冰斗、角峰、刃脊等冰川地貌遺蹟。


蘇峪口北晚古生代和中生代碎屑岩構成北北東向的複式褶皺帶,向斜成山。蘇峪口以南,下古生界和震旦紀碳酸鹽巖及少量碎屑岩組成近南北向的向斜,平坦的分水嶺沿向斜軸延伸。


大幹溝以南,山體被兩條北東和北北東向正斷層切割,東南盤疊瓦式下降,形成高差500米以上的3個階梯,海拔分別為1400~1600米、2000~2300米、3000米左右。


三關口、元山子一帶,山體因北西和北北西向斷裂所截,向南西降低,形成2400~2500米、1800~1900米、1500~1600米3個高度不等的階梯。


南段位於元山子—營盤山斷裂以南,在內蒙古自治區境內,平均海拔在1600米以下,屬低山丘陵地帶,山勢平緩,溝谷平寬,植被稀疏。


主要的山峰有:黑梁,海拔1969米;元山子,海拔1799米;大柳木高,海拔1579米;小柳木高,海拔1510.9米;科學山,海拔1610米。


據海拔2901米高山氣象站資料,年太陽總輻射6118.55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3030.3小時,年均溫—0.7℃,年平均降水量429.8毫米,是寧夏北部低溫多雨中心及冰雹發源地。


每逢日降雨量在80毫米以上便產生洪水,山陡坡短,往往洪水量大流急,常造成災害。山勢高峻,雨量充沛,林木茂密,動植物資源豐富。

牛首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牛首山,俗呼“牛頭山”,古名“望雲山”“黛黛嶺”“紫金山”“金積山”。位於銀川平原與衛寧平原之間,是中寧縣白馬鄉東北的一道山嶺。西臨黃河青銅峽水庫區。


主要由奧陶系碎屑岩和灰巖構成。北東、南西邊界均為斷裂控制。走向北北西,長32公里,最寬約11公里,總面積約367平方公里。一般海拔1500~1700米,主峰武英山(大西天)1781.5米。


因主峰武英山峰(大西天)與文華峰(小西天)兩峰並列,突出在500米山嶺的兩端,形似牛首的兩角對峙。峰頂有西夏牛首古寺,後人以寺名名山。


西坡陡峭,比高約500米。東坡平緩,溝谷發育,切割強烈。黃河傍西麓北流,切過山體西北端,形成青銅峽。

衛寧北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衛寧北山位於衛寧平原之北。宋代有黑山之名,俗稱“北山”。


晚期華力西運動褶皺隆起,喜馬拉雅運動II幕形成。主要由泥盆系、石炭系碎屑岩構成,東西走向的緊密線性複式褶皺和斷裂發育。


南界由斷裂控制。山體東西走向,由多支梁脊坳谷排列組成,長50公里,寬20~30公里,總面積約924平方公里。山體低矮,山坡和緩,基岩裸露,岩屑發育。海拔1500~1600米,最高峰土窯1687米,相對高差150~200米,最大比高350米。


西接騰格裡沙漠,南北兩側亦多為沙丘、沙地。東側渠口、棗園一帶分佈黃河三級階地。


東南側,西臨黃河有兩級階地,海拔分別為1260~1270米和1220~1240米,向黃河傾斜,基座為古近紀或新近紀紅層。前者分佈零星,頂面有第四紀礫岩,後者較完整,上覆第四紀沙礫石薄層。蘊藏鐵、金、銀、煤等礦產,是寧夏金屬礦產種類最多的地區。植被為草原化荒漠。


主要分支山脈有:照壁山、觀彩山(棺材山)、駱駝山、麥垛山、單梁山等等。


香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香山位於寧夏中部,北臨中衛。由上奧陶統香山群綠色巖系和中—下奧陶統、泥盆系、石炭系碎屑岩、碳酸鹽巖等構成。北、東、南三面邊界均由斷裂控制。向西延入甘肅省。


黃河呈北東南西走向穿過西部形成黑山峽。山體呈弧形,多由東西—北西西向排列的魚脊狀弧山高峰組成,逶迤連綿,溝谷發育多呈“V”形,切深大於100米,坡度均在50°以上。北坡波谷呈放射狀分佈。


西北部老君台山靠近黃河之北側,斷層較為發育,構成多層階梯狀地形。主峰香巖寺山(今香山寺)海拔2361.6米。香巖寺山北麓斷崖以南海拔2000米以上;以北海拔1700~1900米。最早有麥田山、大松山、小松山之名。明代《嘉靖寧夏新志》有天都山、米缽山的記述。


清代乾隆《中衛縣誌》以其高峰建有香巖寺,俗稱“香山”;為原中衛縣之南山總名,東西長85公里,南北寬20~40公里,面積3492平方公里。


植被以荒漠草原為主體,但較高山峰的陰坡,2000~2200米為乾草原,2200米以上為中生落葉灌叢。富含煤、石膏、石灰岩、銅、磷等礦產。


中國特有的裘皮山羊——中衛山羊的中心產區。原中寒武統香山群命名地。


主要弧山峰有:香巖寺山、天景山、米缽山、黃色水山、高泉山、帽兒山、豐臺山、老君山、夜明山、大草堆山、弧山子、小紅山等等。

煙筒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煙筒山,位於同心縣北部、中寧縣城東南、清水河東側,為清水河河谷平原與紅寺堡平原界山。有馬耳尖山、煙筒子山、磨盤山、馬鞍山、萬家大梁和窯山等組成。


山體南高北低,呈北西弧形展布,是寧南北東列弧形山地組成成分。主要由泥盆系、石炭系碎屑岩構成。


北東和南西邊界均為活動斷裂控制。沿北東麓斷裂,石炭系和泥盆系逆衝到第四系之上,部分水系發生左旋位移,分佈陡坎、槽形地、“土林”等地震地表破裂帶中微地貌。


北西—南東走向,長25公里,寬10公里左右,總面積約267平方公里。


山峰多而凌亂,一般海拔1500~1700米,主峰煙筒子1715.4米,聳立於群山之中,形似“煙筒”,故名“煙筒山”,頂部比較平坦,土層較厚,北坡有夜潮地。植被為荒漠草原。西南坡有小型煤田(土坡煤田)。窯山也是煙筒山山地的重要組成成分。


羅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羅山,古名“長樂山”“鐸落山”“達樂山”“樂山”“蠡山”。位於同心縣東北部,寧夏中部最高山,呈南北走向,由大羅山和小羅山組成。


東臨韋州平原,西臨紅寺堡平原。是紅柳溝與苦水河支流甜水河的分水嶺。由奧陶系碳酸鹽巖和碎屑岩構成。東西邊界由斷裂控制。山麓洪積扇發育,泉水較多。近南北向延伸50公里,寬2~5公里,面積約136平方公里。分南北兩段。


北段稱“羅山”或“大羅山”,位於韋州鎮與新莊集鄉的交界處,舊稱“蠡山”或“螺山”。山形蜿蜒長達20餘公里,坡度西陡東緩。平均海拔2000米,主峰“好漢疙瘩”海拔2624.5米。


年均溫4℃,年平均降水量400毫米,年日照時數2588小時,分佈針葉林和闊葉林,植被垂直分帶,系寧夏三大林區和五大自然保護區之一,樹木蔥鬱,景色宜人。


羅山在古生代加里東運動中褶皺隆起,以後歷次運動中都有抬升,山上有溝26條、大小泉眼30多個,水質甘甜,為優質飲用水。


南段稱“小羅山”,位於下馬關鎮與新莊集鄉的交界處,海拔2000米左右,主峰海拔2201米。

青龍山

青龍山,位於同心縣東北部,韋州平原東界。薊縣系、寒武系、奧陶系構成,主要地層為元古代、古生代早期青色石灰岩、白雲岩,故稱“青龍山”。


南北延伸近40公里,寬約4公里,總面積約70平方公里。


海拔1500~1700米,主峰海拔1705米。植被為冷蒿、短花針茅、長芒草草原。蘊藏灰巖、冶236美白雲岩礦藏。在深部馬家溝灰巖中含豐富的岩溶地下水。

清水河西側山地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清水河西側山地泛指綿延於清水河西側、由香山東南緣延至六盤山北端的山地。總面積約1479平方公里。主要包括桃山、墩山、廟山、豐臺山、鳳凰山、須彌山、馬東山等等。


寧南中列弧形山地組成成分。形成於新近紀末喜馬拉雅運動III幕。古近系、新近系砂岩、泥岩、沙礫岩和下白堊統六盤山群泥岩、泥灰岩等構成。東界為活動斷裂控制。


自北而南,走向由北北西漸變為南北,長140公里,寬10公里左右。海拔1600~2300米,由北向南升高,主峰馬東山2368米。東坡短而陡,直下清水河河谷平原;西坡長而緩,逐漸過渡為黃土丘陵。


清水河左岸主要支流穿過該山地,形成峽谷,建有石峽口、莧麻河、寺口子、東至河等水庫。西河階地在山地中發生拱曲變形,在東麓發生錯斷。自南而北,植被由灌叢草原漸變為乾草原及荒漠草原。


西側黃土丘陵古近系中石膏蘊藏量巨大。主要支山脈有須彌山、廟山、瓜瓜山等等。

西華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西華山,古名“天都山”,又名“西山”。


寧夏南部南西列弧形山地組成成分。位於海原縣西部。北隔甘鹽池,南隔園河,分別與黃家窪山、南華山對峙,西與甘肅省崛山、吳山並列。中元古界片岩、大理岩構成。


南北邊界均為活動斷裂控制。北麓斷裂即海原斷裂帶,過斷裂的溝谷及小山脊發生逆時針扭動。走向北北西,長10公里,寬5公里,總面積約190平方公里。主峰馬鞍橋,海拔2703米。


植被為長芒草草原,為當地細毛羊和半細毛羊牧場,自治區屬甘鹽池羊場牧其北。山中有灌木林,20世紀50年代前期尚有少量油松等喬木分佈。古時曾有“蒼崖翠壁,林叢奇拔……清流可挹”的景觀。


山上有天都山石窟(亦稱“金牛寺”“老爺嶺”),山下有西夏宮殿遺蹟,相傳西夏王元昊避暑於此。山中每年農曆四月初八舉行廟會,鄉民雲集,盛況空前。


馬場溝、簸箕掌、窩寶溝、小地窪、山岔臺、小西溝等有銅、金等礦藏。北麓方家河—大溝門一帶保存1920年海原8.5級地震遺蹟。原上元古界青白口系西華山群命名地。


山下西安川是最大川道,套子溝、窯洞溝、沙溝等均為季節性河道。

南華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南華山,古名“蓮花山”,寧夏南部南西列弧形山地組成成分。位於海原縣西南部,北距縣城7公里。南依月亮山,西北傍西華山,東南接寺口子南、北山,呈南東—北西走向,長20公里,寬6公里,總面積約205平方公里。


中元古界片岩、大理岩構成,南端分佈中下泥盆統雪山群礫岩、含礫砂岩,並出露加里東晚期花崗閃長巖。


南北邊界為活動斷裂控制。北麓斷裂即海原斷裂帶,過斷裂的溝谷和小山脊發生逆時針扭動。主峰馬萬山海拔2954米,是寧夏南部最高峰,名列全區第二。


地表土質肥沃,年降雨量達600毫米,氣候涼爽,植被以雜類草草甸和長芒草草原為主,山南有縣屬南華山牧場。


山之中部,五峰聳峙,如橋形,古稱“五橋山”。


主峰北側五橋溝內五泉環列,眾水匯流,出山門後分為兩股,一入南沙河,一經黎莊流向縣城,是海城鎮主要水源。北麓古洪積扇多被馬蘭黃土覆蓋。


靈光寺、五橋溝、水衝寺等處分佈天然次生林,設有靈光寺林場,層巒疊翠,風光宜人,為海原縣旅遊景點之一。


宋夏時期,該山與西華山合稱“天都山”,名震邊塞;因山形似蓮花,亦名“蓮花山”;又因山高氣寒,春秋落雨成雪而稱“雪山”。


清代有“海城八景”,此山獨佔其三。北麓菜園至野狐坡一帶保存有1920年海原8.5級地震遺蹟。山之西北端水衝寺和菜園附近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東南有水衝寺遺址,山中有靈光寺遺址,可供遊人一覽。


原中元古界長城系南華山群命名地。馬營河、莧麻河、楊明河、李俊河發源於此;形成的河谷川道主要有:相桐川、海城川、史店川、小南川、楊明、李俊川等等。

月亮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月亮山,又名“七里寶山”,位於海原縣與西吉縣交界處,距西吉縣城35公里。寧夏南部南西列弧形山地組成成分。


東南經西峰嶺與六盤山相連,西北與南、西華山和甘肅省靖遠縣境的崛山、吳山相接。北西—南東走向,長約40公里,寬近10公里,面積約525平方公里。


下白堊統六盤山群礫岩、砂岩、泥岩、泥灰岩構成,西南坡零星出露西華山組片岩、大理岩。北東、南西邊界均為斷層控制。葫蘆河與清水河支流西河發源地及葫蘆河與清水河支流中河分水嶺。


山脊線緊靠山體西緣,呈窄條魚脊狀,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2633米,向北東逐漸降低到2100米。西南坡短而陡,比高400米,有白城子、新營川道。東北坡長而緩,前緣比高100米。


掃竹林以北發育丹霞地貌,有掃竹林石窟、禪佛寺、石山寺、石城遺蹟等等。近觀山岩,風雨侵蝕,形成奇峰怪狀,千姿百態;遠望奇峰,石林聳立,直插在雲霧中。


據史料記載,原名峗朱龍山,宋以後因山南有清泉,舊志稱“寶河”,古人見水中有月,便傳叫月亮山。


植被以山地中生草甸和草甸草原為主,生長無芒雀麥草等優質飼料。


火石寨一帶分佈白樺、山楊天然次生林3.3平方公里左右。東北麓海子堰為1920年海原8.5級地震滑坡阻塞河道形成的堰塞湖。

六盤山

人文地理:寧夏山地知多少

六盤山,為隴山山脈主脈,古名“剛山”“隴山”,亦名“關山”“可蘭山”“都盧山”“瓦亭山”“頹沙山(實指中北段)”“牽屯山”“笄頭山”“絡盤山”等等。是寧夏南部的第一大山,中國主要南北向山地之一。屹立在寧夏南端及陝甘寧交界地帶。


因山體陡峭,攀山古道有六盤而得名。形成於末期燕山運動和喜馬拉雅運動。


寧夏境內,山體由下白堊統六盤山群礫岩、砂岩、泥岩、泥灰岩等構成,東西邊界有斷裂控制,走向近南北,長110公里,寬20餘公里,面積約3857平方公里,包括兩列平行的山脈。


西列稱“大關山”,海拔2500米以上,主峰米缸山(又稱“美高山”)2931米。東列稱“小關山”,海拔2100~2400米,最高峰2466米。


大、小關山之間是寬約5公里的新生代斷陷谷地,堆積古近系、新近系紅層。是清水河、涇河發源地及與葫蘆河之分水嶺。


主要川道,大的有清水河川、冬至河川、葫蘆河川、沙塘川、溫堡川、西峽川、盛義河川、紅、茹河川。次之有紅莊、張易川、馬蓮川、興隆、什字川、好水川、鳳嶺川、焉旨川等等。


據海拔2840米的高山氣象站資料,年太陽總輻射5264兆焦耳/平方米,年日照時數2389小時,年均溫0.9℃,年平均降水量680.3毫米,大關山東坡西峽水文站1961年降水量達1174毫米,高寒陰溼,有“春去秋來無盛夏”之說和黃土高原上的“溼島”之稱。


植被以落葉闊葉林為主,土壤以山地灰褐土為基本特徵,並具垂直分帶規律。森林、草原植被兼有,主要出產木材、箭竹、中草藥。動植物資源豐富。


六盤山“扼控關隴,咽喉塞北之形勝,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古籍中曾有“涇谷之山”“洛畔道”“隴山”“大隴山”“大關山”“牽屯山”“馬髦山”之稱。主要的山脈山峰有:大關山、小關山、美高山、青槓嘴、馬尾山、大雪山、秋木臺、鞦韆架、乏驢坡、炮臺山、堡子山、香爐山等等。


寧夏境內還有許多較小而有一定名氣的山地,為馬鞍山(在靈武市境內)、麻黃山(在鹽池縣境內)、泉昭山(在中寧縣境內)、照壁山(中衛、中寧界)和鹼溝山(中寧縣境內)、窯山(同心縣境內)、雲霧山(彭陽縣境內)、王窪山(彭陽縣境內)、雲臺山(西吉縣境內)、黃峁山(彭陽、原州區界山)等等。



文章摘選自《寧夏曆史地理變遷》一書 圖片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