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什么明代的朋党之争还格外激烈?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便开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了能够强化自己手中的皇权,在大明法律制定过程当中便规定了朝廷官员如果交接朋党,祸乱朝政的话,他们的妻儿子女都要被贩卖为奴,财产充公;其他的人员如果同朋党有交结的话,那么他们的家人将会被流放。

按照正常的思维来说这么严格的要求,明朝的统治应该没有朋党了,但恰恰适得其反,这一时期的朋党政治比任何一个朝代都要厉害,究其原因,恐怕这和明朝废除宰相建立内阁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什么明代的朋党之争还格外激烈?

一、朋党和内阁之争

朱元璋当上皇帝不久便开始明文禁止废除宰相,并且告诫自己的子孙后代,无论是谁都不可以恢复宰相制度,这样的话,他就有机会把所有的权力集中到自己手中,使得封建中央集权政治进入了皇权高度集中的阶段。虽然这样皇帝能够掌管全国各地大小事物,但毕竟整个封建社会只有一个皇帝,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事务的时候他分身乏术,又不得不想方设法去成立专门的机构来帮助自己进行政务处理,从这个时候明开始,朝的内阁制度就开始逐步确立了。

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什么明代的朋党之争还格外激烈?

内阁刚刚建立的时候,本身是没有实际权利的,只不过是代皇帝处理政务,但是因为内阁官员常年是在皇帝身边做事,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甚至平日里的一些言论,都会对皇帝形成不小的影响,久而久之之后,他们便成了皇帝的决策和建议的提供者,得到了皇帝的进一步的信任,手中也开始慢慢有了权力,地位不断的提升。而到达后期的时候,内阁大官更是把持朝政,压制了其他中央机构的主动性,就是皇帝有时候也要给他们几分薄面。

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什么明代的朋党之争还格外激烈?

内阁制度的后期,内阁大臣开始变得贪婪无厌,他们向往着以往朝代当中丞相的相权,也希望能够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对加强皇帝的控制,从而获得至高无上的权利。

他们通常采用的办法就是勾结宦官,以及一些与他们"志同道合"的官员,不管是在政治政策意见上,还是下面新的选官用人上,他们都想要横插一手,形成了极为恶劣和腐败的内阁氛围,对皇权形成极大威胁。我们熟知的就有明朝的严嵩和张居正,这些人在当时明朝的朝廷当中都有着各自的追随势力,说他们是朋党群体一点不为过。

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什么明代的朋党之争还格外激烈?

另外就是伴随着内阁制度的发展,内阁内部也开始形成不同的派系,他们在不同的朝廷官员之间寻找合适人群,加入自己的团体当中,从而壮大自己的实力,以其他派系之间进行激烈的斗争,而他们最主要的手段和方式就是弹劾对方,让对方在皇帝面前失宠,削弱对方派系的力量,从而达到壮大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做法一方面加强了他们自身的朋党范围和实力,一方面也对内阁的稳定性提出了挑战,最主要的是对皇权提出了威胁。

二、宦官与内阁之争

明朝时期宦官的势力是非常猖獗的,在后期的时候不但有东西两厂的太监加入到朝廷当中,而且还有皇帝身边的一些宦官,也开始专政乱权,再加上明朝后期的锦衣卫势力的存在,就让当时的宦官群体变得更加的肆无忌惮,对于文武百官他们可以随意诬陷,因此在当时也制造了无数的冤案,其中被残酷迫害和屠杀的东林党人这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是因为他们有司礼监这样的专门机构存在,就直接听命于皇帝,或者某些有较高权力地位的宦官,使得他们这一做法在当时根本得不到应有的惩罚,只能不断的延续下去。

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什么明代的朋党之争还格外激烈?

内阁制度在明朝后期虽然说地位有所上升,而且不同的内阁成员也开始有了不同程度的实质性权利,但他们毕竟还是大明王朝的臣子,哪怕是组建了他们自己的朋党集团,他们也不敢公开的和这些宦官做对,因为他们的心中很清楚,这些宦官从某种程度上就是代表皇帝。虽然他们心中对至高无上的权力充满向往,但他们是绝对不敢对皇帝不敬的。这样的话在宦官和内阁的较量之中,内阁就处于相对弱势了。

朱元璋花费大力气去打击朋党,为什么明代的朋党之争还格外激烈?

不过总体来看,不管是明朝后期的内阁,还是朝廷官员组建的朋党,又或许是皇帝身边的宦官(包括司礼监),他们对于明朝后期的统治来说,都是一定的威胁,甚至可以这么说:因为他们之间相互的激烈竞争,最终导致了大明王朝的分崩离析,直至衰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