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抱不群,外欲浑迹————大明一“相”张居正的成长之路

明朝有宰相吗?创立了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老朱同志,是一位志存高远精力旺盛的好同志,他觉得既然有皇帝,那么需要宰相做什么?于是传承了几千的宰相制度在老朱同志手上终结了,最后一位宰相胡惟庸甚至未得善终,当然,这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所以,题目里的“相”,老马用了引号,因为自胡惟庸后终明一朝是没有宰相的,但是实质上,除了朱元璋、朱棣父子俩以外,后来的明朝皇帝远没有他们的先祖那么勤勉能干,于是设立了“内阁大学士”这样的职位来辅助自己理政,其中起总揽全局实质上承担宰相职责的,则被称为“首辅大学士”,而张居正则是“首辅大学士”中最为杰出的一位。

1525年,这一年麦哲伦已经环游了世界一圈,欧洲正是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德国人因为宗教革命闹得一团糟,在中国,明朝未来最后一个改革家在湖广荆州卫呱呱坠地,因为他的曾祖父做了个梦,梦见一轮明月落入缸里,一只白龟从里面爬了出来,于是给这个男娃起了个乳名叫“白圭”,希望这个孩子长大后能光宗耀祖。

也许这个梦真的是好兆头,小“白圭”打小就出了名的聪明,聪明到什么程度呢?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二岁的张居正参加童试,被当时担任荆州知府的李士翱赏识,甚至亲自帮他改名“张居正”。这个李士翱又是谁?嘉靖二年的进士,后来历任工部、户部、刑部尚书,简单来说,就是张居正参加童生试,竟然受到了当时的正四品知府、后来的六部尚书赏识。要知道这个时候他才仅仅12岁。

第二年,13岁的张居正参加乡试,就是考上了会被称为“举人”,具备了做官的基本条件的那个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湖广巡抚顾璘认为认为一个人13岁就中举,以后便会自满,反而把上进的志气打消了,于是一力主张让张居正落榜。

当然,后来知道真相的张居正并没有怨恨顾璘,胸怀宽广的他反而很认同顾璘的做法:“自以童幼,岂敢妄意今日,让心感公之知,恩以死报,中心藏之,未尝敢忘。”

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果不其然,仅仅三年后,16岁的张居正一举通过乡试,成为了一名举人,又七年,顺利的通过了殿试成为了一名二甲第九名进士,入翰林院被授予庶吉士的官职,也就是皇帝的秘书,这一做,就在翰林院呆了十九年。

这十九年对于大明的官场来说,是波澜壮阔斗争风起云涌的十九年,嘉靖皇帝擅长帝王心术,是终明一朝有数的几个工于心计的皇帝,在这样一位boss旗下做事,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史书上说,十九年里张居正仅仅发声一次,以《论时政疏》首陈“血气壅阏”之一病,继指“臃肿痿痹”之五病,系统阐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张在政治的风浪中,然而这次命运之神并没有垂青与他,他的奏疏无人问津,没人知道24岁的张居正因为这件事引发了什么样的改变,自那以后,终嘉靖一朝张居正除了例行奏疏再也没有发过声,甚至请了三年病假,要知道历史上的张居正是为了占据权力中心,甚至冒天下之大不韪连丁忧之礼都没有守的人。

公元1567年,属于嘉靖皇帝的历史终于落幕,作为担任过新皇帝侍讲侍读的张居正,终于走到了政治舞台的前排,被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很快又改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42岁的张居正终于进入了大明王朝的权利中心。

然而这个时候在他的前面,还有自己的恩师徐阶和对手高拱,张居正需要做的就是内抱不群,外欲浑迹,相机而动,做出属于自己的功绩,来积累自己的声望和人脉。在这期间,张居正主要的精力放在了外部斗争上,他成功主导了“俺答封贡”巩固了大明的边防,可以说张居正的边防政策保障了大明几十年的安危。

犹如瞌睡的人需要枕头一般,就在张居正巩固了外部问题后,仅仅继位6年的明穆宗去世了,继位的明神宗只有十岁,位居次辅的张居正和极度渴望权力的司礼监秉笔冯保一拍即合,两人抓住首辅高拱飞扬跋扈目中无人的心理,联合太后很快搬到了高拱,由张居正出任首辅,自此,张居正终于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实际掌舵人,开始了他的十年当国生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