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化學老師聽數學課是什麼感受?

今天上午,走進縣中,隨機聽了高一年級的一節數學課。因為跨學科觀課,對數學本質的認識已跟不上節奏,對數學微觀的理解已大部分忘記,但在宏觀層面上的確受益匪淺,深切感到這一節課突出了 “1”,揉合了 “2”,發展、昇華了“5”,真是“當代好課堂”。現將觀課感悟做一個簡單回顧,以期引發思考、交流與提升。


一個化學老師聽數學課是什麼感受?

學生在討論

一種樣式

恩格斯說:“要明確地懂得理論,最好的道理就是從本身的錯誤當中,從親身經歷的痛苦經驗中去學習。”習題課如何上?張老師給我們呈現一種樣式,很好地詮釋課堂的本質與本真,簡單說,就是從錯誤問題入手。

第一是呈錯。

問題從哪裡來,從學生中來,從學生錯誤中來,這才是真正以生為本的課堂,通過實物投影,直觀真實的呈現學生解答的錯誤,有說服力和衝擊力,做錯的同學肯定在思考錯在哪裡;未做錯的同學也在思考別人出現錯的原因,自然而然地創設出真實的問題情境。

第二是議錯。

錯誤的問題篩選出來,教師沒有立即給出自己的觀點、方法或正確答案,而是問學生為什麼錯,充分暴露學生的思維過程,讓學生知其錯,還知為何錯,拓寬了問題的內涵,也為問題的解決、問題的外延及拓展打下伏筆。

第三是化錯。

找出了錯誤的原因,教者沒有停步,而是師生一起解決錯誤,探尋正確之解,難能可貴的是此刻不僅有單線條式的,師問生答、一問一答的師生點對點互動;還出現生生的循環式的互動,更有了生師的反饋式互動,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科素養必定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第四是固錯。

課堂上學生常有 “一說就懂一聽就會,一做就錯” 的體會,的確,數學不是聽會的、不是看會的,而是做會的,因而課堂上也要適度刷題。教者將檢測實現翻轉,練習進行前移和貫穿,有預習檢測、探究檢測、變式檢測、鞏固檢測。教者以化錯為原點,通過各類檢測,反覆刺激學生的最近發展區,把固態的知識點轉變為動態的思維點。


一個化學老師聽數學課是什麼感受?

老師在指導

一個特色

著名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曾形象指出:“好問題同某種蘑菇有些相像,它們都成堆地生長,找到一個以後,你應當在周圍找一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幾個。”的確本節課優點很多,亮點不少,對我個人而言,變式訓練的適時、適度、適合是最大的收穫。

適時指變式訓練在恰當時機出現,在學生展示、師生共同評價完探究二、探究三時,分別呈現出變式訓練,進一步激發學生思維,既固化了原有知識,又拉伸了知識的長度與寬度。

適度指在原型基礎上變式,注重變式的容量,拓展了知識的厚度與深度。教者變式時,未走尋常路,以一個小題作為變式走過場,而是採用當下比較流行的問題串的形式,採用梯式思維,循序漸進,誘“生”深入,於有疑出質疑,於有疑出激疑,於有疑出生疑,有效解決了“吃得飽”與“吃得消”的問題。

適合,指變式的質量好、效益高,對於外行的我,探究二的變式似乎更能領悟一些,由原型中的自變量X變形為 |X |、X2,教者適時點撥這兩種變式的內在關聯,體現了縱向的變化;定義域變為[-2、2],則是體現橫向的變化,如此縱橫結合交錯,真正促進學生從“說懂聽會”到“能做會做”的轉變。


一個化學老師聽數學課是什麼感受?

學生分組展示的要求

一點想法

張文質老師曾說過“教育是一門慢的藝術”,同樣,教學也是如此。

課堂上既要有疾風暴雨,也要有和風細雨,更要有等待和留白。本節課預習檢測4題、課堂探究3題、檢測反思4題,再加上變式的7個小題,共18小題,雖然學生課前對導學案已有大致認識,但課堂的容量、思維量仍然較大。

常說教無定法,貴在得法,課堂教學不必過分追求環節的完整性,檢測反思可選講甚至不講,這樣,可以讓教學節奏再慢一點,學生在解決變式訓練會有更多時間,教者等待的時間也更充裕。甚至可以留2-3分鐘空白,讓學生自發再議一議、說一說,構建構建思維導圖,說不定有意外的收穫。

正如於漪老師說的“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一樣, 教無止境,學無停時。願我的思考能激起你的一點共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