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目前所記錄的青銅方鼎,最早出現在二里崗時期。商代早期大約是在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4世紀,考古學上稱為商文化的二里崗期,分了上下兩層,山人通過器形和紋飾方面來簡單講講,二里崗時期方鼎如何延續二里頭文化和偃師商城青銅器。

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今天講的這一件是鄭州杜嶺出土的方鼎,器型是已發現二里崗時期青銅器中最大的一件,此鼎高100釐米,口長62.5釐米,口寬60.8釐米,重82.55公斤。直口,折耳,方唇,口部近似正方形,口沿有加厚,外沿邊緣折邊。

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沿口立兩拱形耳,凹型,略向外張,內側為素面。鬥形方腹,平底,四個空柱足,足底上側圓鼓,下側弧形內收。

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腹部上側飾四組凹形排列的乳釘紋,四角各飾一組獸面紋,

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腹中上部各飾一組歧尾獸面紋,以四角獸面紋為分界。

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足上部各有兩組獸面紋,獸面紋上下部飾弦紋,足下部飾弦紋三週。

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此鼎為二里崗上層青銅器,器壁勻薄,造型規整大方,最大的特點是腹壁高度大多都為腿足高度的一倍,腹寬約為腿寬的四倍。

二里崗時期青銅器分期斷代研究——淺談杜嶺方鼎的器型和紋飾

紋飾上出現歧尾獸面紋,這種獸面紋受到二里頭文化的獸面紋和二里崗下層的雲紋影響,是歧尾獸面的萌芽階段。鼎腹飾乳釘紋加框及足飾獸面紋,都對後來造成了標誌性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