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之间冷淡、沉默、难沟通?或许因为家人不够“饿”!

前两天,大师兄开始作妖了。

家里刚买了一箱某品牌椰汁,傻和尚娃爸取回快递时,不小心被大师兄看见了。

结果不得了,大师兄非要喝一个。

可当时比较晚,于是奶奶出言阻止:

先是说,宝宝,先收拾玩具/读会儿绘本/做游戏活动一下,再喝哈?大师兄不干!嘟小嘴开始不满。

奶奶又说,那今天太晚了,喝不下,明天再喝吧?不成!大师兄就是不妥协,开始生气。

最后奶奶也上来了脾气,说马上就要睡觉了,就是不准喝!

哎呀这下,大师兄彻底不成了!开始了歇斯底里的表演过程。

最后一群大人没办法,还是依了他,让他喝一个他才罢休。


家人之间冷淡、沉默、难沟通?或许因为家人不够“饿”!

等孩子们睡了,我掩起门,语重心长的跟傻和尚分析:

你看,今晚闹这一通,其实最后还是会同意大宝的方案,给他喝一个椰汁的,对不对?


这个情况,有过无数回了,所以我们一开始就应该有预判。也不至于闹到后面,奶奶着急,孩子撒泼,谁都不开心。


说到底啊,还是孩子的叛逆心理。


你越和他说这个好,他越不领情;反而你藏着掖着,不想让他知道看到尝到的,他就偏觉得是宝,就一定要得到。


所以咱们以后,不能动不动就反对,这样容易引起他逆反。同时想让他吃的喝的,还得制造一种稀缺的感觉。我们都和他抢,他就觉得好就会想要,我们目的不就达到了?

我前脚刚对自己如此有智慧沾沾自喜,后脚傻和尚就给我翻了个白眼:你这不就是饥饿营销嘛!

我一听,愣了。

猛地一拍脑门!哎呦,可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饥饿营销是什么?


首先呢,这是一个商业行为。

饥饿营销是指,运用于商品或服务的商业推广,是指商品提供者有意调低产量,以期达到调控供求关系、制造供不应求“假象”、以维护产品形象并维持商品较高售价和利润率的营销策略。

用人话说就是,本来同样的东西有很多,一堆堆散在那里,你看都不想看一眼;但告诉你只有很少的时候,即使价格高,你也很想拥有,因为拥有稀缺品,是一种能力、地位的象征,与你是否真正需要它无关。

苹果、小米等手机品牌就常用这个方法。

新品动辄限量、秒杀,制造供求紧张的假象,以抬高自己产品的身价,博取更多消费者的眼球,最终促成订单。


家人之间冷淡、沉默、难沟通?或许因为家人不够“饿”!

可以说,饥饿营销,无处不在。


情感有缺口,你的爱才“喂”得进


不仅在销售领域,饥饿营销运用的越来越广泛,就连生活中,我们也会无意间用到同理的策略。


我以前有个同事,她就讲过一个她闺蜜的真实案例:

闺蜜是个贤妻良母,为了家庭放弃事业。

可丈夫虽然被照顾的很好,但夫妻感情却越来越淡。

后来丈夫回家越来越晚,甚至彻夜不归。

妻子很忐忑,结果她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丈夫出轨了。

妻子伤心欲绝,来找我的同事哭诉。

同事给她支了一招:让妻子每天打扮漂亮出门,就到同事的工作室来,晚上也不用急着回家,确定丈夫到家后再回去。

长此以往,丈夫开始在意留心,经常询问妻子干嘛去了。

可妻子只是说:没干嘛。你忙你的,我忙我的。就干自己的事去了。

后来她丈夫回家越来越早,甚至主动申请陪同出门,还洗手作羹汤。

和外面的妖艳贱货,更是划清了界限,再也没来往过。

双方局势逆转,同事的闺蜜,完胜!


家人之间冷淡、沉默、难沟通?或许因为家人不够“饿”!

都说夫妻是利益共同体,应该对坦诚相待。

可如果夫妻相处时不懂保留,一方无底线的付出,却并不会换来另一方的珍视和对等的回报。

杯满自溢,月满则亏。

当一方的付出,过分周到时,接受方往往不会有任何感激的感觉。因为这种“周到”,已经像空气般,成为习以为常的存在。

当爱带来的感受,像空气般平淡无奇,这种充盈饱和,只会让身在其中的人,丧失对爱的判断能力。

给情感制造一定的空隙,时不时的抽离掉一些对方赖以生存的“氧气”,对方才能意识到,爱变成了稀缺资源,需要好好对待。

这正是:对他太好,他不懂珍惜;爱搭不理,他却特别惦记。


爱的面面俱到,只会“吃”太饱撑到


家庭中除了放在首位的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存在。

亲子之间,要想相处融洽,也少不了饥饿营销的策略相助。

反之,就会让家长和孩子都苦不堪言。


我邻居的小孩童童进入叛逆期,从来不能好好吃饭。

用邻居的话说,如果不是儿童椅卡住了饭桌,把童童固定在了一定范围之内,童童能把脚丫子越过台面,塞进正在喂饭的自己的嘴里!

饭桌上不守规矩不说,吃饭也特别难。

让吃什么不吃,让喝什么也不喝。

我询问是不是平时零食吃太多,才影响了正餐的食欲?

结果邻居说不是,就是平时童童奶奶喜欢给童童喂饭吃。饭桌上吃不好,下了饭桌还要追着喂。

邻居说完,一脸无奈。我也已经了然。

其实邻居是知道症结所在的,那就是不该追着喂饭。

家人之间冷淡、沉默、难沟通?或许因为家人不够“饿”!

是人都有七情六欲,即使是小孩子。

欲望是很私人的感受,旁人只能影响,但干涉不了。最终感觉感受的人,还是自己。

食欲,也是欲望的一种,没有人会喜欢被人填鸭式的喂养。什么食物,被人强迫灌入口中,再美味也失去了滋味。

家长追着喂饭,显然就是饥饿营销的反向应用,能不适得其反吗?

如果吃饭吃不好,又没有特别的零食供应,那说明,到了我们大人以为的饭点,小家伙可能还不饿。

这样的话,饿他几顿就好了。毕竟孩子有自己的意志,能明白饱或饥。一味地硬塞,不仅不能锻炼孩子自主吃饭的能力,还容易因为过度喂养,轻则孩子吃撑难受,重则造成积食、肥胖等问题。

孩子是智能的:不饿不吃;饿了,自然会找饭吃。


运用饥饿疗法,你也可以改善家人的关系


既然饥饿营销这么普遍,那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应该也可以运用饥饿营销的策略,改善家庭成员关系。

饥饿营销的核心,是【制造假象—调控关系—达到预期】。

运用这一公式,套在我们的家庭生活中的做法,我们姑且称之为“饥饿疗法”。

家人之间冷淡、沉默、难沟通?或许因为家人不够“饿”!

在家庭中实践饥饿疗法、解决家庭矛盾、改善家人关系,我们需要为被疗愈方设定一些他愿意接受、有一定诱惑力并且是我们希望的方向上的目标。

而制造稀缺性,是提升诱惑力的第一步。

以改善亲子关系举例,我们可以这样做:

  • i. 避免冲突:

首先,家长应在某件事件发生时,快速客观的评估,该事件是否真正对孩子身心健康和安全有影响。

如太大无影响,则应不予制止,避免与感性状态下的孩子发生正面冲突。

评估过程中,家长应摒弃“大人即权威”的思想。

如果抱着“大人是对的、大人的权威不可侵犯,孩子只有听话才是乖”的想法考虑问题,则判断的结果不能做到客观,更不可能得到真正的、从孩子角度出发的应对策略。

等孩子过了最初的好奇探索阶段,再旁敲侧击,在孩子情绪稳定的时候,输入正面的价值观。

这时孩子会相对理性,也比较容易接受家长的“善意”。

  • ii. 制造稀缺:

如果家长希望孩子做某件事,可以在所有推荐中最后推荐这个选项。

并需要表现出,这是家长自己的保留项目,让孩子觉得,本来家长不打算推荐给自己。在潜意识里,为孩子塑造一种稀缺的感觉。

比如吃某样食物,家长首先表现出自己很喜欢吃(引起注意),还对其他家庭成员各种夸赞这个食物(提升诱惑)。但绝口不提让孩子吃这个食物(避免反感),并且对孩子说这个太好吃了要留给自己(制造稀缺)。

如此,孩子上钩,欲擒故纵的目的达到。

  • iii. 长期利益:

如果某件事情,对孩子有一定负面影响,如身体上或心理上的,但短期内对孩子没有危险。

那么当孩子本身实在不听劝的时候,需要避免硬碰硬(也就是回到“一、避免冲突”),家长要作出适当让步的状态。

并且让步要表现得心甘情愿,让孩子感受到,你是真的完全不制止孩子做这件事。

然后是重点:要鼓励孩子,甚至制定强制计划,迫使他高频且必须做他喜欢的这件事。

久而久之,孩子本身的兴趣变为压力,他对做这件事不再感到“饥饿”(失去诱惑力),他应该就再也不想做了。


【贝勒说一说】


人类做事,无非结果导向和过程导向两种。

过程的不确定性,使得人们做事容易无法坚持。

而在结果导向的时候,人们做事是为了达到那个明确的目标。当目标制定合理时,人们很容易得到完成目标时的正向反馈。

在看不到结果的时候,人往往都需要幻化一些,达到目标时所能得到的好处,来诱惑自己前进,才能一步步走向最终的结果。

所以在家人相处中,要善用饥饿疗法或饥饿营销原则,调节家庭气氛,改善家人关系,尽早找回原本其乐融融的家的感觉。

家人之间冷淡、沉默、难沟通?或许因为家人不够“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