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如今的峨邊換了模樣


“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如今的峨邊換了模樣

一條條幹淨整潔的道路通往村口;

一座座白牆青瓦、三色花窗的彝家新寨錯落有致;

鱗次櫛比的特色產業帶生機盎然;

帶著彝族文化特色的移風易俗、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宣傳畫隨處可見……

如今的峨邊彝族自治縣,

天藍地綠,鳥語花香,

民風恬淡淳樸,村莊文明祥和,

一幅山、水、人同生共榮的

和諧畫卷展現眼前。


脫貧攻堅戰全面打響後,峨邊大力實施精神扶貧激發內生動力,“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不破不立”拔思想窮根,讓貧困群眾精神富起來、強起來、立起來。


榜樣在身邊


“好日子是用勤勞換來的,現在國家扶貧政策這麼好,我們要拋棄等靠要思想,提起精氣神,靠勤勞雙手打拼出紅紅火火的新生活!”作為白楊鄉瓦洛村脫貧致富的典型,曲木阿古的話擲地有聲;談到和鄉親們一起共同富裕,他同樣充滿信心。

“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如今的峨邊換了模樣

美麗的瓦洛村 資料圖


然而,幾年前的瓦洛村還是山高路陡的窮鄉僻壤,妻子患有殘疾,曲木阿古一家主要靠種植玉米、土豆,以及在周邊打零工支撐家裡開支,3個子女都在讀書,一家人的困難不言而喻。


脫貧攻堅戰打響後,曲木阿古一家被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政府的補貼讓一家人搬進了白牆青瓦、窗明几淨的彝家新寨,子女讀書也享受縣教育扶持基金。


經濟困難迎刃而解,曲木阿古沒有了後顧之憂,一門心思開始搞產業。


“扶貧政策越來越好,不能躺著等救濟。”在爭取到3萬元小額扶貧貸款後,曲木阿古開始養殖跑山雞,閒置的荒地種上了脆紅李。目前,曲木阿古年收入超過10萬元,脆紅李種植蒸蒸日上,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我生長在彝區深處,絕不能讓孩子們再沒有文化,如今生活好了,我告訴孩子們今後學好了本領,一定要回報大家的扶貧之恩。”談到未來,曲木阿古眼中充滿希望。


新風徐徐,榜樣的力量就像接力棒一樣,傳遞在整個彝鄉。


“別看我只有小學文化,但我思想先進,鼓勵孩子們出去闖、見世面,學習本領為社會做貢獻。”說到自己的3個兒子,萬坪鄉約嘎村村民勒務支布充滿自豪卻又難掩不捨。


談到脫貧攻堅給家裡帶來的變化,年近半百的勒務支布坦言,不僅是物質上的,更是精神上的一次洗禮。


“大兒子是最早工作的一個,讓我抱上孫子享受天倫之樂的就是他;二兒子遠赴新疆當兵,我再捨不得也要支持他保家衛國的志向;學醫的小兒子之前在約嘎村當衛生員,如今也考到了沐川縣底堡鄉衛生院。”勒務支布幸福地說,是脫貧攻堅的新風氣,讓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勤勞雙手摘去貧困帽子,過上幸福生活。


幸福的我們


“‘幸福小喇叭’開播了!屬於我們峨邊人自己的廣播,您想聽的這裡都有哦,歡迎您收聽‘幸福小喇叭’”……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峨邊彝族自治縣“幸福小喇叭”在各鄉鎮村開播,有群眾最關注的身邊事,有百姓最瞭解的身邊人,有最適用的致富經,有最動聽的原創歌……深受村民喜愛。幾年來,峨邊19個鄉鎮139個村響起的幸福小喇叭,不斷激勵廣大彝區群眾鼓足幹勁致富奔康,建設美好家園。


“我愛聽廣播,以前對一些脫貧政策不太瞭解,聽了廣播後,我更加清楚哪些政策自己應該享受,哪些不應該享受。”萬坪鄉約嘎村村民冉拉落銀說。


設有本地新聞、政策講堂、話說峨邊、輕鬆一刻等欄目的“幸福小喇叭”,播放內容涉及峨邊動態、脫貧政策宣講、法律法規知識、峨邊人文歷史及民族風情等。

“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如今的峨邊換了模樣

鄉村裡響起了“幸福小喇叭” 資料圖


峨邊是省定貧困縣,如何及時、準確地把黨和政府的聲音傳遞到千家萬戶,匯聚起同步奔康的力量,是縣委重點思考的問題。“經過調研,我們發現傳統的廣播宣傳形式好,群眾收聽方便,沒有門檻和障礙,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政策能方便快捷地傳播出去。”峨邊縣委宣傳部長成冬娟道出開通“幸福小喇叭”的初衷。


無獨有偶,2019年3月15日晚,一段2分鐘的微視頻在“峨邊在線”微信公眾號上播發後,一夜之間點擊量超過了3000餘人,近千條留言從不同角度道出了近幾年來網民對該縣發展變化的切身感受和對未來的美好期待,還意外收到一些網民的好建議,遠遠超乎節目開播前的預期。


是什麼樣的視頻讓網民、粉絲如此關注和激發共鳴呢?原來,是該縣為推動精神扶貧,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助推高質量脫貧摘帽的一檔全新勵志感恩電視欄目——《幸福直播間》開播。


開播近一年來,《幸福直播間》用真實的故事,讓老百姓曬出屬於自己的幸福,“曬幸福”也激發了當地群眾的奮進心、自豪感;用現代化手段,讓幸福故事迅速傳遍千家萬戶,“傳幸福”全面激發了彝區群眾攜手脫貧奔康的責任心、獲得感。


如今,“幸福小喇叭”和“幸福直播間”不斷傳遞著鼓足幹勁致富奔康的“大聲音”,在傳播幸福中播撒著感恩奮進的種子。


歌聲正飛揚


實現脫貧奔康,精神層面的“最後一公里”必須打通;脫貧故事要演成戲,唱成歌。


2016年,脫貧攻堅第一戰打響,該縣對峨邊“一步躍千年”、群眾內生動力不足的精神短板,做出感恩教育、移風易俗的決策部署,就是要通過文化扶貧打通脫貧奔康精神層面的“最後一公里”,峨邊緊緊圍繞“文化惠民”“文化扶貧”這一服務主題,配合該縣文旅興縣目標和我市打造“文瀚嘉州·百姓直通車”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推出“脫貧奔小康 美麗新家園”鄉村行“文化大篷車”文藝巡演活動。

“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如今的峨邊換了模樣

資料圖


“大篷車來嘍,手機拿出來拍視頻發朋友圈。”自2016年7月啟動以來,“大篷車”每到一處,當地群眾奔走相告、扶老攜幼,小孩子忙著端凳子,老媽媽給演員倒熱茶,縣、鄉、村三級演員登場,各式各樣手機鏡頭閃爍,實實在在演繹出彝區村級“文化趕場”盛事。


截至目前,“文化大篷車”已深入100餘個貧困村,巡迴演出160餘場,觀看群眾近15萬人次。“文化大篷車”堅持“群眾演自己、文藝演群眾”,一場演出縣、鄉、村各出演幾個節目,村民足不出村就能享受文化大餐、足不出村就能當一回“明星”。巡演受到了老百姓的喜愛,發揮了文化“扶志、扶智”的特殊作用,已經成為峨邊文化扶貧的一張亮麗名片。


甘嫫阿妞藝術團創作的音樂情景劇《“第一書記”和“五朵金花”》《妞妞的爸爸》,以“第一書記”真實工作狀態為創作點,緊扣精準扶貧主題,反映了在“第一書記”的帶領下,彝寨發生的巨大變化;深情讚美家鄉的歌曲《回到佳支依達》《胡壩將將好》《相約幸福》更是引起廣泛共鳴,表達了對家鄉的熱愛和對黨和政府的感恩之情。


……


“文化如水,滋潤心田,文化惠民不是孤立的存在,也不是應景之作,要踏上老百姓的節拍,必須走心,只有接地氣,才能讓文化熱起來。”該縣文體旅局總規劃師李哈沛表示,在今後的文藝巡演中將不斷完善、改進和創新,將“文化大篷車”鄉村行文藝巡演送到更多的鄉鎮、村寨,讓文化如涓涓細流滋潤群眾心田,促進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協調發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脫貧路上,除了“文化大篷車”送去的精神食糧,還有“精神奔小康”宣講者在路上的無悔付出。


“精神奔小康永遠在路上,移風易俗非一朝一夕之功。”“婚喪嫁娶大操大辦已成過去時。”……在宣講移風易俗的路上,該縣文聯主席、移風易俗暨百姓宣講團成員黃偉幾年來不知走過了峨邊19個鄉鎮的多少個角落,農戶家中,將移風易俗的新風尚說到村民的心坎上。


“這是一場攻堅戰,更是一場持久戰,只有把移風易俗做實做細,以點帶面入腦入心,才能真正為群眾減負。”黃偉和宣講團每到一處,從“為什麼要開展移風易俗工作”“移風易俗的主要內容”“開展移風易俗的重要意義和好處”等方面,結合峨邊實際情況,用通俗易懂的語言、鮮活的案例,讓當地群眾對移風易俗有了一個全面深刻的理解。

“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如今的峨邊換了模樣

資料圖


在推進脫貧攻堅過程中,峨邊向群眾文化習俗、行為習慣、思想道德等方面存在的陳規陋習宣戰,發起移風易俗攻堅戰。為此,峨邊在2017年專門成立了移風易俗三年攻堅指揮部,通過實施思想教育、基礎設施和社會治理“三大工程”,推動全縣形成衛生文明、勤儉創業、遵法守約的新風尚。


“環境衛生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習慣意識越來越強,當初的髒亂差已經一去不復返。”市環衛局下派到萬坪鄉冷其村的“第一書記”章一冬,談到該村環境的變化,說這是“精神扶貧”按下的快進鍵。


章一冬說,近一年多來自己將該村人居環境整治作為重要工作來抓,積極推行垃圾分類、道路清理改造;另一方面,充分運用宣講等各種途徑,改變村民曾經的陋習。


白牆青瓦、道路整潔、垃圾分類;彝家新寨、窗明几淨、整潔有序……漫步乾淨整潔的冷其村,石子砌成的牆面上,彝家裝飾別具一格,村內樹木青翠,如一方靜謐的“世外桃源”。


隨著移風易俗的深入推進,一股股和諧文明、感恩奮進的新風尚吹進了家家戶戶,節儉養德、向上向善的社會風尚在峨邊大地飛揚。



“扶貧+扶志+扶智”齊頭並進,如今的峨邊換了模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