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亭集序》为啥“仰观宇宙之大”

若问《兰亭集序》是啥东西,多数人会回答是“天下第一行书”。严格说来,这个回答是错的,错就错在答非所问,明明是文(文章)嘛,你却说是书(书法)。从思维惯性说,这个错误情有可原,因为王羲之写的这个书法实在是太好了,好到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想赞叹,哪怕犯点逻辑错误也在所不辞。然而,问题不能靠犯逻辑错误来解决,解决问题还得靠正面回答。

《兰亭集序》为啥“仰观宇宙之大”


简单说来,《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为“兰亭雅集”所形成的诗集写的一篇序言,属于文学作品的范畴。这篇文学作品的质量和水平究竟如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我在这里不想对《兰亭集序》文学水平的高低作出评价,只想告诉读者,王羲之为什么会这么写序,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兰亭集序》的内容。

《兰亭集序》的原文是这样写的: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怏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为啥“仰观宇宙之大”


纵观全文,第一段叙述的是“兰亭雅集”的盛况,让人们知道诗集的由来,这没啥稀奇的。让我们稀奇的是后面的内容,“宇宙之大”“品类之盛”“俯仰一世”“放浪形骸”等表述让现在的人看起来有点不可思议。现在的诗集也有序,但有谁会像王羲之这样写呢?

要弄清楚王羲之为啥这么写,必须考虑他所处的时代。这可以从汉代说起。汉代也有人写文章,汉代文章都写些啥呢?从当时主要作家的论著标题就能看出个八九不离十。贾谊写过《论积贮疏》《过秦论》《陈政事疏》等作品,晁错写过《言兵事疏》《守边劝农疏》《论贵粟疏》等作品,桓宽著有《盐铁论》,从这些标题可以看出,汉代文章反映的多为社会安全稳定、百姓安居乐业等现实问题。

东汉末年开始,现实问题变得很成问题,大家都有点茫然不知所措。老师怎么说的?遇到不会做的题就放一放,先做别的,古人也不傻,既然粟啊、盐啊、安宁啊、活命啊这些眼前的苟且不好对付,诗和远方很自然地就走到嘴边,于是,“玄远”逐渐成为时尚。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应该能让你读出些玄远的味道吧?别忘了,这可是曹操的诗句,曹操就是毛主席词句中“魏武挥鞭”的那个魏武。魏武挥鞭了,自然会有人响应,大家都玄远,玄远就逐渐成为一种“魏晋风度”。还记得“竹林七贤”吧?今人在谈到这七个人的活动时经常用的主题词是“谈玄论道”,谈玄论道不来点玄远的,何以显示名士风流?王羲之生长在这些人的后面,又笃信道教,骨子里还是个文人,不玄远才怪呢!

《兰亭集序》为啥“仰观宇宙之大”


《兰亭集》中的诗就体现了魏晋风度,一帮名士,来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佳处,诗酒唱和间,自然少不了潇洒玄远的气质, “万殊混一象”“万化齐轨”“千载同归”“万物齐一欢”等等诗句,都透着这样的气质。王羲之的序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表露的也是这样的气质,有这样的气质,才能与集子里的诗相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