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秧廠、傳感器、監測站……農民種田用起這些“新設施”

走進江西省吉水縣黃泥洞智能工廠化育秧中心,只見兩座透明的玻璃溫室大棚內,農民正將秧盤搬上流水線,大棚內配備了自動化精量高速播種流水線、智能化育秧苗床、水肥一體化噴灌系統、智能化溫室控制管理系統。

“這是我們新引進的智能工廠化育秧設備,種子發芽率超過90%,出秧量是傳統育秧的15倍以上。”江西井岡山糧油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馮小慶說。

工廠“造秧”,也為水稻全程機械化耕作打下基礎。

“機插是當前水稻機械化耕作的短板,而工廠化育秧整齊度高,適宜機插。”馮小慶說,育秧中心配備了12臺高速插秧機,能提供從育秧到插秧的全程配套綜合服務。吉水縣醪橋鎮山頭村種糧大戶李順根說:“我在育秧中心訂了320畝秧苗,工廠育好秧後還會幫我插到田裡,省心又省力!”

育秧厂、传感器、监测站……农民种田用起这些“新设施”

在江西省南昌縣三江鎮三江村,村民正在與當地農技員視頻交流種植技術。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類似的智慧科技種糧設施,也出現在江西省南昌縣蔣巷鎮農戶鄒泰暉的萬畝農田裡。

站在田間,不見犁耙鋤筐等“老設施”,倒是太陽能發電板、360度攝像頭、風速儀等於一體的物聯網設備一應俱全。鄒泰暉說,這些智慧農情檢測站會監測田塊的土壤溫度、溼度、光照度以及農作物長勢等數據。“像這樣的智慧農情檢測站,我們一共有50多個,等以後5G技術普及了,傳輸數據還將從現在的每兩小時一次變為實時。”鄒泰暉說。

育秧厂、传感器、监测站……农民种田用起这些“新设施”

在江西省南昌市南昌縣蔣巷鎮,無人機待命準備對油菜田進行植保作業。新華社記者 彭昭之 攝

在鄒泰暉看來,今後種田將逐步從“靠經驗”轉向“靠數據”,實現標準化生產。過去農民打藥施肥很容易過量,如今他們在對每塊田的土壤和作物長勢情況進行監測的基礎上,指揮無人機精量噴撒,每塊田打藥施肥的量都不同,既降低了成本,又提高了產量。

視頻記者:劉彬、彭菁、郭傑文 報道員曾超、楊浩

文字記者:範帆、熊家林

攝影記者:萬象、彭昭之

新華社江西分社、新華社音視頻部 聯合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