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关注'秋野私塾”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宋朝是一个相当有意思的王朝,一个是它的经济总量非常之多,商品经济异常发达,可对于国内庞大的开支来说,这些钱还是显得入不敷出,以至于在北宋中期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积贫的现象;还有一个就是国防力量让人堪忧,在面对周边少数民族的时候就两种情况:要么是用来解决问题,要么就是被人打的稀里哗啦,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长久对决中,很少找到能够让宋朝扬眉吐气的例子。这种看似十分矛盾的现象非常准确地结合到了宋朝的身上,这就难免给人一种不可思议的感觉:怎么会这样?要搞清楚这个,咱们还得从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开始说起。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赵匡胤担任殿前都点检时画像

赵匡胤怎么当上皇帝的,大家都很清楚:他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负责京城的保卫工作,柴荣死了之后,他年仅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承皇位,那些武将们哪儿肯服气,全都蠢蠢欲动,赵匡胤自己能耐这么大,自然也是不甘于人下,没过多久,他就策划了一场陈桥兵变,自己建立了大宋王朝。虽然在这个过程当中他并没有遇到太大的阻力,对于柴氏后人也非常优待,可心里一直有一块儿大石头在那儿压着,那就是自己身边的这些手握重兵的兄弟们。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黄袍事件

他自己就是武将上位,对于这些人心里的想法实在是太清楚了,现在该给他们的一样不少,这些人自然会安安生生的,以后万一有点儿不公平的地方,就难保他们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了,那到时候什么后果可就不好说了。想清楚了这些之后,他在一次酒席宴上抛出了一句非常有震撼力的话:“要是有一天你们的部下也把黄袍加诸在你们的身上,那可怎么办?”那些部将们一听这话,顿时觉得后脖子梗发凉,吓得冷汗直流,纷纷跪下请求皇帝指一条明路。赵匡胤见火候差不多了,就亮出了底牌:“你们干脆交出军权吧,回家守着良田美宅金银珠宝好好过日子不好吗?”那些大将们一听有道理,第二天纷纷以各种理由辞职,赵匡胤一一照准。就这么的,一个心腹大患解决了。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赵匡胤画像

处理好了自己手下兄弟的矛盾之后,赵匡胤还干了一件大事,为了断绝地方反抗中央的念头,他想办法把地方的权力统统收归中央, 财政上中央掌握一大部分,军事上采用更戍法,到了行政上就更明显了,地方官统统让文官担任,然后另外再加一名通判,专门负责监督。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有了这么一套体系,地方想再对抗中央是难上加难。好处有了,弊端也同样明显,首先一个,军事上兵不识将将不识兵,一旦遇上战争,部队和将领全都是临时搭配起来的,想要灵活协调地调动一支部队费老了劲了,至于战斗力,那就可想而知了;除此之外,各级地方官府平白无故地多出来很多负责监督的职位,这又是财政上的一大支出,再加上北宋对待文官的待遇特别优厚,财政上能不捉衿见肘吗?所以他能够出现这么多的毛病没什么奇怪的,都是它的制度决定的。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李继隆剧照

在这些诸多的改革措施当中,尤其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就是对于武将的过度限制。兵不知将,将不知兵就算了,皇帝还经常遥控指挥,在这方面做的最出色就是宋太宗赵光义,为了保证自己对于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他想出了一个在他看来非常有效的办法,那就是临出征前画一幅阵型图,然后下了死命令:到了前线一定要按照我的计划去打!那些大将唯唯诺诺领过了阵型图就出征去了。由于皇帝身处深宫之中,压根不了解前线的具体情况,所以做出的预判很多时候都没用,再加上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皇帝也没有那么强的预测能力,那些大将要是不懂得随机应变的话,他的下场只有一个,那就是输!所以北宋的将领们在打仗的时候说的最多一句话就是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时不常地把皇帝的意思给改变一下子,而李继隆就是其中的典型。


兵不知将,将不知兵-李继隆违抗圣旨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他出身于典型的将门世家,父亲李处耘是北宋初年有名的大将,还是陈桥兵变的直接参与者,可想而知他的本事有多大,俗话说:“虎父无犬子”。李继隆有这么厉害的一位父亲,他自己也差不到哪儿去,打小武艺精熟,开宝年间的时候就担任了军职,后来在跟随赵匡胤平定南唐的过程中立下大功,逐渐得到皇帝的注意。等到赵光义上台之后,李继隆更是官运亨通,多次被委以重任,带兵与周边少数民族抗衡,在此过程中,他就曾经多次违抗赵光义设计的阵型图。

此人曾多次违抗皇帝命令,最终却安然无恙,原因只有四个字!

剧照

公元979年,宋辽之间发生了高粱河之战,宋军惨败,辽军乘胜追击,双方在满城相遇,宋军主帅本来想按照赵光义的意思排兵布阵的,可等他一看旨意就傻眼了:“现在战场形势已经不利于咱们了,要是再这么干的话,没准大宋会败得更惨。”李继隆当时正在军中,一看这个情况,立马要求变阵,宋军主帅犹豫不决,毕竟违抗皇帝的命令不是件小事,一时之间下不了决心,李继隆看见这个情况,立马催了一句:

“战场形势千变万化,哪儿是能够预测得了的?赶紧变,出了事我负责!”那主帅一看有担责任的了,立马下令变阵,最终在宋军的全力抵抗下,满城之战获得了巨大的胜利。回朝之后,赵光义听说了前线将领违旨的事,本来挺生气的,可当他听到所谓的作战细节时,立马就不说什么了,皇帝都不吭声了,李继隆的抗旨之罪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