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都是和亲塞外,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名留青史,王昭君却受尽侮辱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有这么两次非常有名的和亲。第一次发生在西汉王朝汉元帝时期,那就是昭君出塞,第二次是发生在李唐王朝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这两次和亲的目的其实是一样的,那都是中原王朝为了和偏远地区的政权保持相对和平,所以做出的让步。现在很多人都在吹捧汉王朝和唐王朝的伟大盛世,就算是和亲都是伟大盛世的产物。

我觉得这十分可笑,和亲那就是妥协,压根就不存在所谓的盛世策略。难道说一个国家的兴衰,真的要靠牺牲一两个女人的幸福来换取吗?那这样的盛世未免也太肮脏了。这两次和亲看似相同,可是和亲的两个人遭遇却完全不同。

两人都是和亲塞外,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名留青史,王昭君却受尽侮辱

01文成公主出嫁吐蕃,其实也是被逼无奈。

文成公主可不是唐太宗李世民的亲闺女,难道说李世民没有女儿吗?为什么不找个真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呢?李世民又不傻,只有傻子才会把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而且真正的公主才不会愿意做这件事。

所以李世民当然要发动手下人,让他们做出报效朝廷的光辉事迹来。真公主是不可能出嫁的,谁要是把女儿献出来,那李世民许诺直接封她为公主。

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令礼部尚书、江夏郡王道宗主婚,持节送公主于吐蕃。---《旧唐书》

在这样的鼓励之下,终于有人把文成公主推了出来。据说文成公主是唐高祖李渊的侄子任城王李道宗的女儿。这位李道宗不知道有多么恨自己的女儿,居然愿意把她嫁到吐蕃去。

李世民为此大为兴奋,立刻加封她为文成公主,真正的公主们就笑一笑,毕竟多个做挡箭牌的姐妹也没什么坏处。

文成公主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呢?谁管你怎么想,既然已经把你推出来了,那你就是义不容辞,这是事关民族大义、国家安危的大事。

两人都是和亲塞外,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名留青史,王昭君却受尽侮辱

02文成公主这次和亲的背景是怎样的呢?

李世民做了八年皇帝的时候,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去,要求李世民将一位公主赏赐给他做老婆。这件事遭到了李世民的严词拒绝,当时的李世民还不开窍,不知道公主可以假冒,也不知道骨气在战争面前并不值钱。

结果松赞干布的大军就出马了,不仅击败了吐谷浑王,而且直奔大唐的松州而来。他也把自己的意图告诉了李世民,要是这次再不把公主乖乖送来,那大军压境涂炭生灵就不要怪他了。

乃遣使随德遐入朝,多赍金宝,奉表求婚,太宗未之许。使者既返,言于弄赞曰:初至大国,待我甚厚,许嫁公主。会吐谷浑王入朝,有相离间,由是礼薄,遂不许嫁。---《旧唐书》

这个时候历史超级无耻地记录了这件事,吐蕃和大唐在此地打了一仗,双方其实不分胜负。可是历史上却记载了大唐完败吐蕃,甚至要灭了吐蕃。然后松赞干布向李世民请罪,李世民看他可怜,于是答应赏赐给他一名公主。

弄赞大惧,引兵而退,遣使谢罪。因复请婚,太宗许之。弄赞乃遣其相禄东赞致礼,献金五千两,自余宝玩数百事。---《旧唐书》

这符合常理吗?完全不符合常理。我认为这一战其实双方都损失惨重,尤其是大唐这边劳师远征,又不能扩大领土,所以完全是得不偿失。就算是这一战大唐打赢了,那对大唐的损耗应该也是不可估量的。所以李世民在家算了一笔账,才会把和亲的事情提上议程。

两人都是和亲塞外,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名留青史,王昭君却受尽侮辱

03文成公主到了吐蕃深受爱戴?我看未必如此。

在史书上,对文成公主的这次出嫁评价非常高,几乎是凭借一人之力,为两国的和平做出了杰出贡献。要是放到现在,那得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而且文成公主带去了一大批工匠,为吐蕃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所以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松赞干布也十分爱她,封她为王后。并且为她带来的佛祖建立庙宇,总之说了很多文成公主的好话,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

高宗嗣位,授弄赞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赐物二千段。弄赞因致书于司徒长孙无忌等云 :“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之心者,当勒兵以赴国除讨 。”并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置太宗灵座之前。---《旧唐书》

我们可以看看文成公主的现状,她嫁给松赞干布的九年里,没有为松赞干布生下过一个孩子。16岁出嫁吐蕃,在吐蕃生活了40年,却有31年时间都在守寡中度过。

此外,松赞干布除了迎娶文成公主,还迎娶了若干女子,其中就包括尼泊尔公主。因为尼泊尔距离吐蕃更近一些,所以他对尼泊尔公主显然更加尊重,为她建造了高大的寺庙。由此可见文成公主在吐蕃其实并不受待见。

粉饰太平只是为了告诉人们,文成公主生活的很好,其实这也是为了给唐太宗李世民脸上减少一点尴尬,毕竟文成公主是被逼出嫁的。

两人都是和亲塞外,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名留青史,王昭君却受尽侮辱


01王昭君的出嫁类似文成公主,不过她的丈夫似乎懂礼貌的多。

王昭君的大名大家早就耳熟能详了,沉鱼落雁里的落雁便是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原本是汉元帝的妃子,因为得罪了画师,所以一直没有被汉元帝宠幸。

忽然有一天南匈奴的呼韩邪单于亲自前往长安,表示愿意归顺大汉王朝,而且希望能够成为大汉的女婿,于是就出现了以下三部曲。

  1. 其实意思很明确,呼韩邪单于那就是来要女人的。单于亲自出马要女人,当然是要身份贵重的女人,最好是公主级别的。可是汉元帝的女儿跟唐太宗的女儿一样,那都是宝贝,可不愿意嫁给匈奴人。
  2. 所以这个时候汉元帝也想让大家发挥一下爱国热情,可惜他的煽情功夫显然没有李世民强悍,所以没有哪个大臣傻到会把自己女儿送给匈奴人。
  3. 这个时候一直在后宫不受待见的王昭君,终于走了出来表示要去匈奴。她心想反正在后宫也不可能重见天日,倒不如出去发挥自己的青春美貌。

汉元帝都看痴了,原来后宫还有这么好看的女子,一时间竟然舍不得王昭君出塞了。不过事已至此,无法挽回,所以王昭君就嫁给了呼韩邪单于。

表面上就是这么个事情,由此可见呼韩邪单于比松赞干布要客气多了,至少他是亲自跑来要女人的,可不是用兵马威胁汉元帝的。

两人都是和亲塞外,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名留青史,王昭君却受尽侮辱

02出嫁以后的王昭君,又嫁给了自己的儿子。

王昭君不远万里嫁给了呼韩邪单于,而且还跟呼韩邪单于生了一个儿子。本身也没什么坏处,毕竟女人一般都是要嫁人的。可是问题就在呼韩邪单于身上,这个老小子岁数太大了,两人仅仅过了3年的婚后生活,他就挂了。

他去世以后,他儿子复株累单于继位成为了新单于,按照匈奴人继婚制度,王昭君是可以嫁给复株累单于的。而且当时王昭君才20岁左右,自然是青春美貌,复株累单于单于那叫一个喜欢啊。

王昭君本人是不愿意的,她上书请求当时的汉成帝,希望能够回到大汉朝,躲过这一劫。毕竟复株累单于在名义上是她的儿子,他们之间结婚算什么呢?

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始,呼韩邪嬖左伊秩訾兄呼衍王女二人。长女颛渠阏氏,生二子,长曰且莫车,次曰囊知牙斯。少女为大阏氏,生四子,长曰雕陶莫皋,次曰且糜胥,皆长于且莫车,少子咸、乐二人,皆小子囊知牙斯。---《汉书》

可是新继位的汉成帝表示拒绝,让王昭君按照匈奴的习俗来做事。无奈之下,王昭君只好又嫁给了复株累单于。两个人生活了11年时间,一共生了两个女儿,可见婚后生活还算顺利。

为什么说还算顺利呢?因为王昭君的内心早就已经崩溃了。一方面她要照顾自己和呼韩邪单于生的亲儿子,也就是现任丈夫的弟弟。另一方面她也要照顾她和复株累单于所生的两个女儿。这三兄妹,既是兄妹关系,又是叔侄关系。

这在王昭君这种传统女性的思想里是难以接受的。所以等到复株累单于死了以后仅仅两年时间,33岁的王昭君也跟着去世了。

所谓落雁,大雁本来是飞翔在天空之中,自由自在的鸟儿,而且是富有蓬勃生机的鸟儿。可是王昭君却是落雁,一只落在了地上的大雁。她的所有骄傲都已经丧失,只剩下了孤独和落寞。

两人都是和亲塞外,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名留青史,王昭君却受尽侮辱


总结:两次和亲的目的一样,为何两个女人的结局不同。

文成公主在史书上的记载是非常辉煌的,我所写的那些落寞在历史上只有影子,并没有言明。而王昭君在历史上所遭遇的悲惨是有目共睹的,这些事情是没办法掩饰的。

两个人都是为了自己的王朝和亲,为什么文成公主能够在历史上留下好名声,而王昭君在历史上却成了落雁?

  1. 这两个人就是唐太宗和汉元帝的缩影。唐太宗是一代明君,是众人口中的天可汗。那么他的公主,不管现实状况如何,那在史书上都要过得很幸福。而且这次和亲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和亲,而是大唐王朝赏赐给松赞干布的。
  2.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次和亲就是被动和亲。因为打了一仗,所以李世民才选择了和亲这条路。否则最初他也是不答应的。
  3. 而汉元帝就不同了,他是西汉走向没落的起点
    ,代表着西汉昏君逐渐登场的序幕。所以他派遣王昭君出塞,那只能是因为他要向匈奴做出妥协。

其实呼韩邪单于才是真正归顺大汉朝,因为他自己都亲自出动前往长安请婚,可见他对此非常重视。但是没办法啊,汉元帝包括后来的汉成帝,其实都是昏君,昏君能够做出什么像样的事情呢?

这次和亲虽然也有被粉饰过的痕迹,但是更明显的事情,其实就是耻辱。尤其是昭君先后嫁给一对父子,请求归汉遭到拒绝的事情,那是大汉朝永远的耻辱。

参考资料:《新唐书》、《旧唐书》、《汉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