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常的真正意義


無常的真正意義


唐朝永嘉玄覺禪師曾說:


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儘管目前的生活是如此美好,無常是終有一天會到來的,因為這是生命的實相!我們必須面對“無常”、認識“無常”、瞭解“無常”、接受“無常”,如此才能深入體悟佛法的真義,獲得真正的解脫與自在。既然“無常”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邊,那麼“無常”的意義何在?


無常的真正意義


“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


“無常”,在佛教中作為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盤寂靜)之一,指一切有為法,即種種因緣所生的萬物,無論是物質的“色法”,還是精神的“心法”,都是生滅變化,不可常住的。


從時間的角度,可分為“相續無常”和“剎那無常”。


相續無常

相續無常,指有為法在一期相續過程中,必有生、住、異、滅四個階段,與其生前與滅後相比來看,似乎具有某種穩定性,這尤以人的生死最為明顯,這也是人們普遍能體驗到的一種“無常”。


剎那無常

剎那無常,是指在剎那之間也有生、住、異、滅的變化。從理論上說,這是對時間無限分割的必然結論;從現實中來說,則往往被人所忽略,但若仔細省察,也不難發現,如觀察我們自己的念頭時,會發現似乎有一束意念正在迅速飛逝,沒有片刻的停留;當今科學對“微觀粒子”運動速度的觀測結果,也可以從某個角度證明物質世界的剎那生滅。


無常的真正意義


有關“無常、苦、空、無我”的開示


1、色即無常,此即是苦

正因為無常的客觀存在,所以有情生命的存在狀態,其實是處於一種逼迫、束縛之中。依佛法而言,人的身心世界是由五蘊:色、受、想、行、識所組成,而這五蘊的本質也是無常的、空的,所以佛陀說:“色即無常,此即是苦。”(《五蘊皆空經》)。


無常的真正意義


佛陀有關“無常”的開示。

《雜阿含經》第474經中,佛陀告訴阿難:“我以一切行無常故,一切行變易法故,說諸所有受悉皆是苦。又復,阿難,我以諸行漸次寂滅故說,以諸行漸次止息故說,一切諸受悉皆是苦。”


佛陀之所以如此教示弟子,目的就是希望策發他們的出離心,從而為獲得真正的解脫做準備。


從歷史上看,的確不乏因無常而發出離心的修道者。如佛陀本人未出家前身為悉達多太子,曾出遊四門因見人生、老、病、死而發心舍俗求道;安世高為安息國太子,幼以孝行見稱,因其父亡而“深厭名器”,將王位讓位給叔父,出家修行等等。


無常的真正意義


2、人從愛慾生憂 從憂生怖

因體悟無常而出離並最終解脫的一個修行關鍵,就是對世間萬事萬物不再貪愛與追逐。一個修行人最初的出離心,可能只是對未來道路的一個初步選擇,獲得解脫的路途仍然遙遠。

若要從根本上破除對世界及自我已習慣了的愛執,就必須確切認識到,萬法皆由因緣和合而生,緣聚即生,緣散即滅,其中並沒有一個永恆不變的實體;有的只是萬緣的生滅,而緣亦待緣,是故畢竟皆空。


色無常,若因,若緣,

生諸色者,彼亦無常。

——《雜阿含》第11經


眼生時無有來處,

滅時無有去處,

如是眼不實而生。

——《阿雜含》第335經


從無常、苦、空,可得出了“無我”;實證“無我”就是解脫的關鍵所在。因為“無常”並不直接地帶來痛苦,必須還要與以萬法為實有的觀念相結合,或與“我”相聯繫才會產生這種效果。


所謂因我而有愛,因愛而有取,因取而有執,因執而有種種的苦惱;而這也就是有情生命之所以流轉的循環過程:“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如是生者即一大苦蘊生。”


人之苦惱的根源就在於“愛”與“取”,誠如佛陀所言:“人從愛慾生憂,從憂生怖。若離於愛,何憂何怖?”(《佛說四十二章經》)


無常的真正意義


3、如實觀無常

是故,如果我們要超越愛執及其必然帶來的憂悲苦惱,那麼就要如實地認識世界、認識萬物的本質。這個過程也就是修行解脫的道路。


佛陀不僅處處說無常,而且時時教人如實觀無常,“無常者,是有為行,從緣起,是患法、滅法、離欲法、斷知法。是名聖法印、知見清淨,是名比丘當說聖法印、知見清淨。”(《雜阿含》第80經)。


在佛教的觀法之中,“四念處”的“觀心無常”(其餘為“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法無我”)可作為無常觀或其延展;“觀心無常”簡單地說就是“內觀心識念念起滅,剎那不住,無一常住不變之念,以對治誤認受、想、行、識及世俗心理活動為實常不變的執著”,以觀心無常的慧力,可對治“緣心執常”的顛倒妄見。


另外,如《佛說八大人覺經》就明白指出:“第一覺悟,世間無常,國土危脆,四大苦空,五陰無我,生滅變異,虛偽無主,心是惡源,形為罪藪。如是觀察,漸離生死。”


我們這個心無始以來,執著我們的身體,始終得不到解脫,這個執著就是障礙,障蔽我們的真性。


無常的真正意義


什麼是真性?

真性一個是佛性,一個是法性。佛性就是我們的覺性,因為我們執著色、受、想、行、識為實有,所以我們無法出離,因此現在就要起觀照,觀照五蘊無我,從諸法無常的苦、空中體證無我,如此才能獲得真正的解脫,也就達到了“涅盤”的境界,也就是超越了常與無常的不生不滅的、超凡入聖的境地。


無常的真正意義


4、色、空不二 立於中道的圓滿教法

從修行境界上說,聖人與同處世間的凡夫有何分別呢?


佛教認為,對凡夫來說,“受樂時增貪,受苦時增瞋常受不苦不樂時增痴,不僅身受苦樂,心亦沉溺於苦樂中並增長三毒”;對於聖人來說,“多聞於苦樂,非不受覺知,彼於凡夫人,其實大有聞;樂受不放逸,苦觸不增憂,苦樂二俱舍,不順亦不違”(《雜阿含》第470經)。


可見,身受雖同,心受卻異,關鍵在於聖人徹悟了諸法之虛妄不實,於是不會有任何的執著與掛礙,因而沒有絲毫的煩惱與束縛,這就是菩薩的心境。


“菩薩”,簡單地說,是指發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覺悟的人。菩薩發心,往往因為不僅感受到自身所受諸苦的煎迫,更擴而大之對眾生生起的深切的憐憫與同情,從而產生了普渡有情的廣大願心。


對於初發心,未斷我執的菩薩來說,就必須要精進不懈地堅持六度萬行,以達到利樂有情、令彼離苦得樂的目的。


《金剛經》一再強調,菩薩不僅要有廣大徹骨的悲心,同時更要有對空性——無我的體認,圓融二者即要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方稱得上是真正的菩薩。


所以,對於一個夠資格的菩薩來說,隨順願力與因緣而度化眾生,是永無休竭的任務。


無常的真正意義


結束語


佛陀的教法,其實是色、空不二的、立於中道的圓滿教法,也就是即在無常中體驗真常,從而超越常與無常。


佛法修行的目的,並不是消積、避世,而是在擺脫無常的世間的當下,遠離貪愛、執著與不正見,轉五濁惡世為和樂清淨的國土。如此的話,就能

於無常中見真常,

於苦難中見實相,

於煩惱中現清涼。


無常的真正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