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的變法圖強

戰國時期就其朝代時序而言,為東周之晚期。其起始年代,多有分歧,唯止於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年(前221),則無異論。

一,戰國時期從何開始

《春秋》終於周敬王三十九年(前481),若以是年為春秋時期之結束,則戰國時期應自前481年至前221年。孔子門生左丘明據《春秋》著《左傳》,止於周貞定王元年(前468),較《春秋》多敘十四年史實。若以《左傳》之終即戰國之始,則戰國時期應自前468年至前221年,計兩百四十七年。漢司馬遷根據秦史,繼《春秋》之後敘戰國曆史,即脫始於周貞定王元年,此說較易為人接受。 宋司馬光撰《資治通鑑》,以《史記》據秦史所敘《左傳》以下數十年事略而有誤,乃起始於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即周王正式冊封韓、趙、魏為侯之年。故亦有以前403年為戰國時期之始者。 清顧亭林(顧炎武)謂周顯王三十五年(前334)。又謂春秋與戰國曆史情勢,大相徑庭,"此皆變於一百三十三年之間,史之闕文,後人可以意推者也"。顧氏似欲以此一百三十三年為從春秋演"變"到戰國的過渡時期。

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的變法圖強

二,戰國的變法圖強

戰國初期各國均忙於整頓內部,力圖自強。大家都明白,國際局勢已今非昔比,弱肉強食的趨勢越來越顯著,一個不能自強的國家,只有毀滅一途。自強之道,首在"變法",即要徹底廢棄封建傳統,改弦易轍,重新採用一套能適應當時環境的新辦法。變法遂成為戰國初年的狂潮。 首先厲行變法的是魏國始受到正式冊封的君主魏文侯。由於實際鬥爭的經驗,魏文侯最先體會到富國強兵的重要性,所以他大量延攬各階層中的優秀人才,積極進行改造國家的工作。如像子夏、田子方、段幹木、李悝、吳起、西門豹、樂羊子等人,都受到他的敬重,得到他的專任。其中李悝的貢獻最大。李悝,魏人,曾任魏文侯相。他為政不重教化,而著重於如何集中君主權力和增加生產之道。他認為國君之要務首在維持治安,故他所作《法經》六篇,對盜賊之懲處、審判、劾捕、囚禁等皆詳加規定;輕狡、博戲、貪汙、淫侈等罪犯,亦有法令裁製。法令之頒佈,貴族與平民在法律面前完全平等,封建制度至是在魏國遂被根本剷除,君主對全國的控制力更加向前推進一步。李悝又有盡地力以增產富國之措施。他督促農民改良耕稼方法,獎勵農民開墾荒地,減收賦稅,並保護農民的收益。魏國實行李悝的政策,國勢大盛,成為戰國初期的強國。唯因領土有限,先天不足,魏文侯雖有虎視各國之雄心,究竟力不從心。

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的變法圖強

按楚國於一百二十餘年前被吳攻破後,元氣大傷,幸吳、越世仇,使楚有時間恢復國力,嗣後雖不能再稱霸中國,但蠶食附近小國仍有餘力。故到戰國初年,楚已滅黃、頓、胡、陳、蔡、杞、莒等國,疆土日增,唯整個國家老大陳腐,不足有為。 自田和代齊後,齊國內政已有極大的變革,君主權力增強,平民參政機會日多。傳兩世而稱王號,即齊威王。威王嚴懲不肖官吏,獎掖賢才,曾烹殺無才能的大夫,破格擢升有才能的大夫,足見君主權力之隆。復整軍經武,屯防四疆,國境安輯,燕、趙等國人民相率遷徙到齊國者達數千家,足見其富強情形。時魏文侯之孫惠王遷都大梁,欲圖霸中國,齊威王乘魏、趙戰爭之機,兩敗魏國,於是齊勢遂震懾天下,代魏而成為戰國初期頭等強國。其嗣君宣王、湣王兩世均能保持國勢,稱雄諸侯,唯秦已因變法之故,日漸強盛,形成齊、秦相對局勢。

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的變法圖強

韓國於受正式冊封后,即決定向中原擴張勢力,周安王二十六年滅鄭,韓勢遂大。但魏國已搶先一步,國勢凌駕於韓國之上,韓人只得向魏低頭,隨著魏國攻趙。到齊威王勝魏後,韓始脫離魏的羈絆。後韓國任用申不害主政,變法圖強。但申不害只求保全個人祿位,並無宏圖大才,國勢仍難大振。 三家分晉時,趙國最強。但自魏用李悝等人厲行富國強兵之政策成功後,魏、趙遂成水火,極不相容,趙的國勢亦難振發,連國都邯鄲亦被魏軍佔領達兩年之久。趙求救於楚,楚人大概不敢遠征,口頭答應,但援兵遲遲不發。趙乃轉求救於齊,齊用孫臏的戰略,攻魏本土以救趙,趙國的厄運才得免除。趙在魏的威脅下,始終不能抬頭,一直要等到四十餘年後趙武靈王大力改革軍事後,趙國才有稱雄一時、揚眉吐氣的機會。秦姓嬴,於周孝王六年(前886)因替王室養馬有功,始受封於秦,不過附庸小國。因地處西陲,四周均為戎狄,常年與遊牧部族鬥爭,故秦國民風強悍。 犬戎之亂時,秦襄公派兵扈從平王東遷有功,得升為諸侯。

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的變法圖強

時王畿豐、鎬一帶已被犬戎竊據,平王自顧無暇做收復工作,復以其地已遭犬戎極度破壞,再無攻奪的價值,乃慷慨賜予秦襄公,令其自行驅逐犬戎。不出二十年,秦文公竟大敗犬戎,收復平王棄地,奠定立國基礎。然四境戎狄氣焰仍盛,豐、鎬殘破之餘,恢復亦非易事。故春秋初年,秦國在諸夏的心目中僅是一個無足輕重的半開化國家。直到平王東遷一百一十餘年後,即齊桓公二十七年,秦穆公即位,始有過問中原事務的意圖。秦穆公得到楚人百里奚、宋人蹇叔、晉人由余(戎人)等外國人才的輔助,國勢漸盛,開始向東拓展。他曾三度扶立晉君意圖在晉國樹立親秦的政權;秦穆公的後繼人,大都平庸無聞,直到戰國初年,秦國一直實行閉關自守的政策,偶爾參加國際事務,也只居於次要地位。在"弭兵大會"之中,秦國差一點兒被人家當作楚的附庸國,由此可見當時秦國的國際地位。戰國初年,秦國內亂迭起,適值魏國銳意擴張之期,於是魏人乘其內亂,向秦進攻,秦國因之失掉河西之地。周顯王八年(前361),秦孝公嗣位,秦國從此面目一新。在魏國宦場不得志的公孫鞅(衛國的遠支貴族),聽到秦國徵求賢才的消息,乃挾帶李悝的《法經》赴秦應徵。公孫鞅一連與孝公長談三次,最後說動孝公遵從他的建議,實行變法。

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的變法圖強

三,商鞅變法

公孫鞅恐怕民眾不相信他能執行所頒佈的命令,便在國都南門豎了一根木頭,懸賞十金與移木到北門之人。無人相信有如此高昂的搬運費,鞅乃增加賞額到五十金。有人試將那根木頭移到北門,果然得到五十金。這便是有名的"徙木立信",從此民眾知他言出必行。新法初行之時,秦人均感不便,向政府訴苦的人很多,公孫鞅不顧一切反對,仍然雷厲風行。行之十年,道不拾遺,山無盜賊,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國富兵強,於是從前反對的人也變為擁護者了。新政已著成效後,秦孝公便思向外發展,乘魏國新敗於齊的機會,親率軍攻魏,大勝而歸。

中華民族的文化形成,春秋戰國時期——戰國時代的變法圖強

過了兩年,秦遷都咸陽,統一全國度量衡,改組地方行政組織,設立三十一縣,將封建制度下各封區之間的田埂與圍牆一律剷除,聽任人民自由開墾。十年之後,公孫鞅再伐魏,先用詐術俘獲魏軍統帥公子卬,再繼以大軍攻擊,使魏國全軍覆沒。

結語

敗魏之後兩年,孝公去世,太子駟嗣位為惠文王,平素怨恨商鞅的人向新君誣告,說他謀反。商鞅逃到魏國,魏人將他送歸秦,秦人車裂之,並殺其全族。商鞅在秦當權二十年,秦國在他的鐵腕之下已經徹底被改變,故商鞅雖死,但他的政策仍能繼續推行,不致中斷。秦國經過這一次變革,國勢日強,日後統一的基礎由是奠定。

參考文獻:

《中華史綱》

《中國文明簡史》

《中國歷史常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