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拒信定义你的人生

每年录取结果出来的时候,学生和家长总忍不住有这样的疑惑——为什么招生官没有录取我?我这么努力地备考、做活动,写文书,每一天都规划得满满当当,每一天都清楚自己要做什么,为什么还是没能被录取?因为招生官是有『判断失误』的时候,因为命运也许给你安排了更好的路。

别让拒信定义你的人生

我们先看一个名人事例

1950年的春天,沃伦巴菲特才刚好20岁。他雄心勃勃,渴望着成为“富有到不可思议的人”。他的确有这样的资本:他自中学阶段就展露商业天赋,在年仅16岁时就赚了530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50万美元)。

然而他对自己有更远大的目标,而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决定申请哈佛商学院的MBA课程。用巴菲特的话说,“哈佛商学院是商界巨头和政界精英们的俱乐部”,而他也和渴望成为这个俱乐部的一员,享用哈佛商学院给他带来的名誉,地位和社交关系。

彼时的巴菲特,已经对投资股票颇有心得。他从1年多之前开始阅读“聪明的投资者”(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价值投资天父级人物本杰明-格莱厄姆所著),加之他先天的商业禀赋,他已经成了一个“随时可以用他的投资知识把听众陷入一种崇敬和震撼的状态”的年轻人了。

所以,当他从他坐火车从老家Omaha赶往芝加哥前去和哈佛商学院校友面试时,沃伦信心满满,志在必得。

在面对比他大许多的哈佛商学院校友施罗德时,沃伦表现稳定。他觉得他“拿下”了,并在信中告诉朋友,“来哈佛商学院找我吧”。结果呢,大家都知道了,他被拒绝了。据说这是哈佛商学院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招生失误。

但负责面试的HBS校友施罗德觉得他并没有错—“沃伦一心想着股票,也满口都是投资,但哈佛商学院的使命是培养领导者,那些能改变世界的领导者”。施罗德认为,一心想着赚钱的股票投资者怎么可能改变世界?

而备受伤害的沃伦转投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并在那里找到了他的一生最爱—价值投资大师本杰明格莱厄姆。而在哥伦比亚大学求学的这段经历,奠定了他终生的投资哲学。我们不知道,如果当时哈佛商学院录取了他,他还会不会是今天我们知道的这个巴菲特?

这故事听上去和乔布斯的“生活会把过去的点用线连起来”的说法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不同的是,巴菲特的故事还集中展示出了美国顶尖名校在招生过程中的随机性。

很多时候,一个申请学生录不录取,完全看合不合适,而这又完全是一个很主观的东西。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品味,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心情之下,也有截然不同的品味。所以,美国大学的招生过程其实是相当随机的。这种随机性,足以将两个不相上下的年轻人送到两个截然不同的人生轨道上去。

从哈佛大学招生办公室内部我们可以看出,除了这种随机性,更严重的是招生人员本身的局限性。在美国大学里,负责招生的人员属于工作人员(staff),和大学里负责教书和科研的人(professor & researcher)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绝大部分教授都是终生教职,收入和地位都很高。而招生官多是大学的普通雇员,他们收入要低很多,也不是永久性职位,他们会有『判断失误』,拒绝错了人的时候。

引用弗吉尼亚大学招生官的话--我的确会判断失误

『是的,我的确会判断失误。有时候,我拒绝了一些学生的申请,然后事后回来重新看他们的申请材料,我又不禁感叹:‘我那时到底在想些什么!’』

任何一名招生官都会为拒绝或接受某个学生的决定找到的理由。有时候,他们复核自己看过的申请材料,也会觉得自己对之前某篇文书过于挑剔,或者对某个学术项目、标化成绩陷入过度的主观判断。因为在申请季,招生官的工作负荷和压力其实超乎想象,甚至赶超在金融行业里没日没夜工作的那些人。但是重点是,拿到的报酬却是有天壤之别。然而,每一位招生人员都在尽他们最大努力保证审核的标准前后一致、结果合理。尽管如此,招生官们有时也不得不承认,他们曾认为的他们的正确无比的录取决定其实并不那么“正确”。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招生官也只是不完美的人类中的一群人。而相比国内现在泛滥的前名校招生官团队,某某名校前招生官,中国的学生和家长在过分追求外部因素对孩子的帮助的同时,往往忘记了孩子本身才是制胜的关键。普林斯顿招生官曾这样说过:“我常为无法给予学生录取资格而感到愧疚,毕竟录取名额总是有限的。无论这些学生是否被我所在的大学录取,我都非常乐于听到他们的成功故事。学生们处理失望情绪的方式,标志着他们的人格。而世界上有如此多美好的学校,孕育着不同人美好的生活以及就业前景。因此每个学生都有适合他们的学校,我只希望与我有过接触的任何一位学生都不要把自己的价值与招生官的决定直接挂钩。”

拿到梦校的录取,固然值得开心祝贺;但被拒绝了,也请不要自卑,不要自暴自弃,也许命运给你安排了更好的路。无论申请结果如何,你都应该感谢一下了不起的自己和为你辛勤付出所有的父母!

别让拒信定义你的人生

别让拒信定义你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