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磊
本報通訊員 張濤 馬明 閆盛霆
作為老工業城市和資源型城市,淄博因礦產資源而興,也因礦山開發而憂,大量已關閉的廢棄礦山,地貌與植被遭受損毀、水土流失嚴重,不僅汙染周邊環境,還存在地質隱患。修復廢棄礦山生態環境,不僅是淄博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提升進位需要解決好的歷史遺留問題,也是實現鳳凰涅槃,加速崛起的支撐點。
到2020年底,淄博市計劃全部完成“三區兩線”直觀可視範圍內和主城區20公里範圍內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治理任務,啟動全部的列入中央環保督察整改任務的已關閉露天礦山修復,並爭取年內完成修復任務。
生態修復還如黛青山
3月27日一大早,淄川區羅村鎮河東村農民張漢修就來到黛青山上,與工人們一起栽種軟籽石榴樹苗。“雨後土地溼潤鬆軟,種樹正合適。”張漢修邊說邊幹。他的不遠處,一臺挖掘機正在轟隆隆地忙碌著,一點一點地平整著周圍的土地。
極目遠眺,一個個栽滿軟籽石榴樹苗的大棚、一處處錯落有致的藕池、一片片綠油油的綠植……令人賞心悅目。可幾年前,這裡還是一座山體破碎、亂草叢生、礦坑滿坡的廢棄礦山。
張漢修先後投資6500餘萬元,建設富硒石榴生產區500畝、生態農業觀光園200畝,廢棄多年的礦山變成了小有名氣的花果山,安置了50多名村民在這裡常年務工,為當地產業扶貧開闢了一條新路。
“現在整理的這20多畝地,打算種我們自己研發的黛丹號系列5個軟籽石榴樹新品種,今年石榴產量預計能達35萬斤,整座山的綠化率達到90%以上。”張漢修對未來發展信心滿滿。
淄博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孫中華告訴記者,針對已關閉礦山不同情況,淄博市實施分類施策,逐一明確修復主體,落實修復責任。對主體明確地按照“誰開採、誰修復”的原則進行修復;對歷史形成,責任滅失的由政府主導修復。
在2018年修復完成已關閉礦山40處的基礎上,2019年淄博市又修復完成已關閉礦山70處、主城區20公里範圍內廢棄礦山44處,修復面積1.46萬畝。
“礦山修復”為發展拓空間
山青、林綠,綠滿淄博,是擺在淄博人面前的一個嶄新命題。
“實施生態賦能行動是著力點,精心做好‘山青’‘林綠’兩篇文章,構建生態保護修復體系和森林資源安全體系,堅持‘見縫插綠’、全域增綠,為全域公園城市構築生態基底。”孫中華說。
走進高新區九頂山生態山地森林公園,春風拂面,鳥語花香。
“九頂山公園還蠻有特色,過去的碎石崖體變成了造型各異的山體奇觀,現在成了淄博的網紅打卡地。”臨淄區皇城鎮居民謝文龍笑著告訴記者。
總投資3.5億元的九頂山生態恢復工程僅用時三年多,就完成植樹9萬餘株,建設綠地約100萬平方米,覆新土90多萬立方米……昔日的採石場遺留廢棄地,“變身”為以“活力山林、峽谷勝境”為主題,具有鮮明特色的集生態旅遊、地質觀光、體育休閒、文化體驗為一體的近郊生態運動公園,成為居民又一休閒的好去處。
要想甩掉對淄博“傻大黑粗”的偏見,除了堅持轉型發展,首當其衝便是做好“生態”這篇文章,這事關人民福祉,也關乎城市形象和城市未來發展。
位於淄川區羅村鎮的官東石料礦山生態修復工程項目,新增耕地460餘畝,既補充了耕地資源,也拓展了用地空間;位於臨淄區的原興武礦業生態修復項目,新增耕地78畝,綠化面積475畝,既消除了地質災害安全隱患,又改善了區域生態和人居環境……
年內修復治理3.1萬餘畝
已關閉礦山生態修復是一項系統工程。如何形成工作合力?淄博市成立了由分管副市長任組長,市政府副秘書長和市自然資源局局長任副組長,市相關部門分管負責人為成員的已關閉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作領導小組,統籌推動治理工作。
為進一步加強和規範廢棄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工程管理,市自然資源部門專門成立了廢棄礦山生態修復方案審查工作小組,嚴格對各區縣上報的礦山生態修復方案、土石料利用方案、植被恢復樹種的搭配等進行審查。截至目前,已審核批覆方案60處,做到隨報隨審,技術支持項目復工。
“我們嚴格按照中央、省生態環境保護督察整改方案要求,成立專班負責對2013年以來已關閉露天礦山生態修復問題進行督戰,督導有關區縣將修復任務層層分解,明確到關閉礦山、責任人,修復時限具體到年份、季度,建立工作臺賬,實行周調度、月通報制度,督促各有關區縣將治理任務落地落實。”孫中華介紹。
3月4日,淄博市自然資源局組織專家組,對博山區2020年5處已關閉露天礦山生態修復方案編制依據、合理性、科學性進行了論證審查。
目前,淄博廢棄礦山修復治理仍然面臨著艱鉅任務和不少困難,全市尚有大面積破損山體、露天礦坑、裸岩等需要修復。2020年,全市計劃修復廢棄礦山210處,完成修復治理面積3.1萬餘畝。到2025年,全面完成已關閉露天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任務,全市礦山地質環境明顯改善,形成良好的生產、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
閱讀更多 大眾日報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