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珍惜你身邊那個不善表達的人


每一種特質,都有擅長的人和不擅長的人。

比如說話這件事,有的人就很擅長與人交流,即使不是口吐蓮花,至少也能讓人感覺很舒服。而有的人則真的不善於表達,讓別人有一種似乎在對著一面牆一般,內心有一種很堵的感覺。

我曾有一位同事,她是一位很害羞的女孩。

記得剛來公司時,主管讓她給大家打個招呼,做一個簡單的自我介紹。

看似很簡單的事情,但對那位同事來說卻變得異常困難。

她站在那裡臉憋的通紅,但在長達一兩分鐘的時間裡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對很多人來說,自我介紹就像吃飯喝水一樣是一件順手拈來的事,但在有些人身上,卻成為了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也做不好的事情。


不善表達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性格因素。

內向的人通常不善表達,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是這種性格的人缺少表達的意願。

關於這點,心理學家榮格曾這樣解釋:

人可以從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從和他人的相處中得到能量,而內向的人可以從獨自的思考得到能量。

也就是說,外向的人興趣點在人際交往上,人越多的地方他們越充滿能量;而內向的人興趣點在自我內心的世界當中,獨處的時候他們覺得更自在和舒服一點。

按照用進廢退原則,既然不想與太多人交流,那麼表達能力的好壞也就不是內向的人看重的事情,久而久之,不擅長說話也就成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此外,有的人不善於表達是因為在說話這件事上很焦慮。

這通常發生在自尊水平比較低的人身上。

生活中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驗,當你做一件事時,如果身邊有人一直盯著你看,即使對方沒有絲毫惡意,你也會下意識地感到緊張。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潛意識知道,當一個人很關注你的時,就會對你有很多評價。而一旦自己做的不夠完美,哪個細節處理的不夠好,就會讓別人對自己有負面的評價。

所以,被評價是讓人焦慮的一個重要原因。

自尊水平低的人,認定自己是不夠好的,不受歡迎的,這是一種自己對自己的評價。

當自己對自己一直持有這種負面的評價時,內心的焦慮水平就會一直很高。

他們在說話的時候,會比他人更敏感地捕捉到來自別人和自我的雙重評價(尤其是負面評價),這就會給他們的說話帶來很大的壓力,從而影響表達的效果。

請珍惜你身邊那個不善表達的人


在這個越來越注重交流,越來越注重精神溝通的時代,不善表達很容易被定義為一種缺點,因為它阻礙了人與人之間的信息和情感聯結。

如果單從表達這一點看,似乎確實是這樣的,但我們的自我又是具有很強大的平衡能力的。

換句話說,當一個人在某種特質上欠缺時,在其它特質上會有一些補償。

比如,有的人雖然駕馭不了語言,但是卻善於駕馭一些非語言的東西。

演員梁朝偉是一個內斂的人,他平時話很少,也很少參加一些社交活動。

在與不熟悉的人交往方面,梁朝偉的防禦心理是很強的。

早年的時候,張國榮曾說他是一個很怪的人,剛接觸的時候會不太容易相處,只有熟悉之後才發現他的熱心。

劉嘉玲也曾介紹過樑朝偉的一個“趣事”:

有一次宴會上,一個人走到梁朝偉的面前,給他敬酒,沒想到梁朝偉直接說我們又不認識,為什麼要喝酒?

這樣的言行,如果換成一個普通人的話肯定是要用“情商低”來評價的。

但是,雖然他不善於表達,但他的身體語言格外地富有魅力。

尤其是他憂鬱的眼神,其中散發的藝術氣息又成為他在影視藝術上的金字招牌。

在他的身上,你會發現:

有些人是適合去聊去交流的人,而有些人則是適合用心去感受的。

請珍惜你身邊那個不善表達的人


此外,有的人雖不善言談,但會用行動來表達自己的心意。

比如在家庭中,母親往往是一個很善於和子女語言交流,很能傳遞情感的一種形象,而父親往往是沉默的,作為一種不苟言笑的刻板形象而存在。

但你能說父親這個角色在家庭中就不重要嗎?

顯然不是。

傳遞感情的方式有很多,說是一種,而做則是另一種。

最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朱自清的散文《背影》裡描述的那樣。

文中,父親最打動人的一幕,不是他說了什麼話,而是他蹣跚著翻過鐵道去買橘子時的身影。

可以說,越是在親密的關係中,語言在傳遞情感上的分量會變得越低,而行為的重要性則越來越高。

請珍惜你身邊那個不善表達的人


因此,假如你是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可以在這方面不斷學習,提升自己。

如果最終發現自己還是改變不了多少,也不必太為此而自我否定,甚至是自卑。

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人生經歷,同樣,每個人身上也都有獨特的特質組合。

有些人註定在表達上是有所欠缺的,但沒有關係,你可以在其他特質上彌補和平衡過來。

而如果你身邊有一個不善於表達的人,或許最需要做的就是珍惜。

有些人就像酒一樣,只有沉下心了去品味才能感受到TA的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