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說起李小龍,在中國乃至全球都有大量的粉絲,就算去世多年李小龍的名字還是如雷貫耳。

李小龍,原名李振藩,世界武道變革先驅者、武術哲學家、功夫片開創者、截拳道創始人。

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1940年11月27日,在美國舊金山的中華醫院,一個擁有4分之一德國血統的男嬰出生,男嬰的父親給他取了箇中文名字叫李振藩,也就是後來的李小龍,再剛滿100天后李小龍和家人在海上漂泊了18天返回了香港開始了他的童年生活。

李小龍童年時候的膽子非常大,在他5歲的時候日本佔領香港,他們的轟炸機每天都在上空飛行著,人們每次看見都會慌忙的找地方躲避,但李小龍每次看見轟炸機都會爬上樓頂對低空飛行的轟炸機大聲叫罵。

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而李小龍本身也是一個富二代,他的父親李海泉是香港某粵劇團團長,母親何愛瑜是香港著名富商何甘棠的養女,但童年的李小龍不像別的富家公子一樣每天安分的學習,他除了罵飛機以外還有一個更大的愛好,那就是打架。

李小龍打架非常上癮,每天回到家就立馬換衣服出去找人打架,而每次被打的孩子都會拎著父母上李小龍家告狀。

這樣的情況一直持續到李小龍13歲,1953年的一天李小龍突然在街頭消失,原因是他和一個人比試,而對方只用了一招就把李小龍放倒,還說自己只是試試剛學來的功夫,李小龍頓時感到了羞辱,也正是這件事讓李小龍和功夫結緣。

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回到家的李小龍每天把自己一個人關在房子裡發呆,李海泉以為兒子病了,後來問了李小龍的小夥伴才知道這件事,愛子心切的父親為兒子找了一個特別的老師,這位老師正是葉問,李小龍就此與武術結緣。

中華武術包含了中華民族傳統性格中的刻苦、頑強、不屈不撓的精神,李小龍彷彿接觸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性格也得到了很大的改變,可計劃趕不上變化,正當李小龍想向武術更邁一步的時候,李小龍的父親卻決定讓李小龍去美國留學。

來到美國的李小龍很快適應了這裡的環境,李小龍在18歲的時候曾是香港恰恰舞大賽冠軍,所以他利用自己會跳舞的特長開了一家恰恰舞館,後來又在上大學期間利用自己會武功的特長開設了自己的武館,在這家武館李小龍不僅認識了自己未來的妻子琳達,還認識了一位影響他一生的人,嚴鏡海。

嚴鏡海幫李小龍報名了美國長提空手道大賽,在這場大賽中李小龍的寸拳,兩隻手指做俯臥撐等等一系列功夫讓外國人刮目相看,也正是這次比賽使26歲的李小龍事業達到了巔峰。

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之後李小龍主演了他第一部電影《青蜂俠》開啟了他的電影之路,這部影片在美國反響一般,但卻在中國引起了巨大的反響。

在這部影片播放後,各大影視公司都爭先恐後想簽約李小龍,李小龍最終與香港嘉禾影視公司老闆鄒文懷簽約,並且拍攝了影片《唐山大兄》這部影片在首輪就創下了319萬票房,這個票房在現在可能看起來很少,但在當年這部影片成為港片歷史上的票房冠軍。

僅僅在半年後李小龍又刷新了自己的個人記錄,在影片《精武門》一經公映就創造了443萬港幣的鉅額票房並且在全球引起了轟動,當時這部影片不僅在美國唐人街反響熱烈,就連白人的影院也反響非常熱烈,讓人最沒想到的是這部抗日影片在日本也非常受歡迎。

可以說是李小龍成就了鄒文懷,也可以說是鄒文懷成就了李小龍。

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李小龍和鄒文懷合影

1972年年底,李小龍親自導演並且主演電影《猛龍過江》僅在香港就拿下了530萬港幣票房記錄並再次打破港片了記錄。

之後美國華納邀請李小龍和嘉禾一起拍攝了電影《龍爭虎鬥》全球票房達到2·3億美元,李小龍不僅在電影界知名度高,他同時在健美界知名度也同樣高,他的身材被美國知名健美雜誌作為頭版封面發放出去。

這個時候李小龍已經完成了自己給自己定下的目標:

1·我,李小龍,會成為美國第一個片酬最高的東方巨星。

2·從1970年開始,我會贏得世界性的榮譽。

3·我會成為第一個進入好萊塢的華人巨星。

這就是李小龍給自己定下的目標,他基本每一項都做到了。

東方傳奇李小龍,讓中華武術傳四方,功夫電影創始人

可正當李小龍的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1973年7月20號,媒體卻報出李小龍暴死在別人的家中,年僅32歲,這個消息一出來就震驚世界,很多人都不相信這是真的,直到李小龍的好友鄒文懷出來澄清李小龍確實去世大家才相信這是真的。

1973年7月30日,李小龍的葬禮在美國西雅圖舉行,葬禮的現場一直播放著音樂《當我死去》,這是李小龍生前最喜歡的歌。

李小龍死時也給世界影迷帶來遺憾,死前最後一部電影《死亡遊戲》也只拍了少許的鏡頭,但不可否認的是李小龍改變了外國人對中國人的看法,將中華武術真正做到了發揚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