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文|白茅如玉

确定了!高考延期1个月!

日前,教育部宣布202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延期1个月至7月7日、8日举行。

2020年,由于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停摆停业,学生也停学了,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子而言,不啻为本来就紧张的考前氛围又蒙上了一层迷雾。

教育部经过商讨、研究决定高考延迟是为了尽量减小“疫情”对学生们的影响,但这次大规模延迟开学,到底会对学子们的高考产生多大的影响,也许只有在考后才能见分晓。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本次高考,将有1071万考生参加,上千万的学生12年寒窗(从小学算起),将迎来第一次几乎可以左右其人生的大考,却遇上了“疫情”这个巨大的变数,此时,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和复习能力了,更考的是学生本身的学习习惯和应变心态。

其实在七月高考并非史无前例,事实上在17年前,高考曾长期在7月举行,直到2003年开始,高考才顺应气候的原因调整到6月。

01

十七年前的那场高考,我们被称为“九门提督”

17年前,也就是2002年,我赶上了最后那次7月的高考,我是江苏的考生。

  • 关于高考内容

江苏那届的考生有一个很大的特点,也是唯一的一届,就是不分文理科,只是在报考和录取时会根据院校和专业来分文理科。

不分文理科,意味着:

1、为了培养全面化的人才,推广素质教育,这一届江苏的考生,整个高中时期必须都要掌握语、数、外、史、地、政、物、化、生等九门课程。

高考时,也是在正式的高考考场上要考这九门(除了语数外,其他六门算“大综合”)。所以我们被戏称为“九门提督”。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2、“大综合”命题不能各科泾渭分明,而要体现学科融合。

比如一个历史事件,既要掌握其历史史实、历史意义,还要从政治和地理角度上进行分析;再比如考题会出在某地发现了一个铜矿(或铁矿),要考当地当年的历史事件、政治意义、地理分析、化学分析和生物等,这导致了各科估题都是老师商量着来,是没有前例的。一道题,“大综合”的各科老师都得分析一遍。

考前动员,开了一次又一次,说得最多的就是“摸着石头过河”。

3、在高考试卷上不再有文、理之分(众所周知,原本文、理科的数学试卷和语文试卷难度是不同的)。

不管是理科偏好的学生还是文科偏好的学生,拿到手的所有试卷,难度统一。事实证明,这样的考法,更有利于理科偏好的学生。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除了不分文理科,2002年江苏的高考在报志愿上也是一次实验:考试结束后,考生自己核对标准答案,估分报考。

其结果是,因为是第一次,应该也是唯一的一次“六门大综合”,导致不少考生估分失误,有人最终估分和实际考分甚至相差达超过了200分。

可想而知,不少人根据估分报志愿的结果是不如人意的。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估分不准,还带来了一个连锁反应——在2002年,可能由于估分不自信,导致好学校没人敢报,次一点的学校挤爆了头。

一些重点大学只能降分录取,比如上海复旦大学居然在江苏的招考名额报考的人很少,导致当年的复旦本科录取是降低分数线录取的,甚至比江苏当年的本一分数线要低;而一些非重点院校录取线却是冲天高,有一些比上一届的录取线要高出50,甚至将近100分。

  • 关于送考

现在很多家长送孩子进考场的时候,妈妈们会穿上旗袍,寓意“旗开得胜”。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2002年的妈妈们是不穿旗袍的,她们会在早饭上动一些心思。考试的那两天早饭,我妈都会给我剥好几颗粽子(江苏的粽子是“小脚”粽子,每个粽子有一个尖),每个粽子只让我咬一口尖。粽子谐音“中”,咬了粽子尖,寓意“中尖”。

7月份,在江苏正是夏天开始热的时候,高考期间有两个行业最火,一个是出租车,一个是考场周边的宾馆和酒店。

家里离考场远的,家长会在考场周边的宾馆和酒店开两天钟点房,让孩子参加完上午的考试后可以就近好好休息,准备下午的考试,避免回家的路上又热又漫长而中暑。

家里离考场近的,家长会在接上孩子后直接打车回家,也是怕孩子在回家的路上太热了。

在钟点房的房间里,在家里,早已准备好了西瓜、绿豆汤等清凉水果或饮品,等孩子一到家就第一时间送过来,下火、补水,然后才吃午饭。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转眼间,我的高考已经过去17年了,但不管在这17年里曾发生过多少次重要的事情,高考依然牢牢地霸占着我的回忆中重要的一隅,回忆起来,仿如昨天。这正是因为它在普通人的人生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高考从诞生到如今,一路走来,并不是千篇一律,它在顺应时代的发展而改变,力求为国家筛选出最优秀,最适合时代需求的人才。

相信经历过高考的人,还有高三的学子、老师都会感觉到,“变”才是高考的主题,高考一直在不断改革。

02

新中国高考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词”

  • 全国首次统一高考

新中国成立后,刚经历了战争摧残的中国百废待兴,各行各业都急需培养大量人才。1952年6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考新生的规定》,规定所有高等学校实行统一招生考试,这便是首次全国统一高考。

1949年是高等学校单独招生;

1950年是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是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统一招生;

1952年全国统一高考。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首次全国统一高考相关规定:

1、报名日期为8月6、7、8三日,各大行政区可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延后办理。

2、报考志愿先填系科,再填院校。系科可填三个,每个系科可以对应五所院校。选择院校时,以学生所在行政区本区院校为主,外区院校不能超过总志愿院校的三分之一。

3、考试时间:1952年8月15、16、17三日;每场考试100分钟;每天上、下午各两场。

4、考试科目:国文、数学、化学、中外史地、物理、政治常识、生物、外国语(英、俄),另外还有加试笔试和术科。

  • 工农兵大学生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废除高考,高校停止招生。直到1971年,一些高等院校逐渐恢复招生,举办试办班。

这时招收的学生要求初中毕业,以及两年以上的劳动锻炼,不用考试,而是“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由此诞生了一批“工农兵大学生”。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 恢复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正式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制度。

当年的高考政策是:

1、劳动知识青年和应届高中毕业生都可以报名;

2、具有高中毕业的文化程度才可以报名,而且必须通过大学入学考试;

3、政治审查主要看本人表现,破除唯“成分论”;

4、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

1977年恢复高考那年的考题由各省、市、自治区命题并组织考试,分文、理两类,1978年恢复全国统一命题。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据统计,1977年报考的考生共有570万,最后录取一共27万人,录取率是4.7%。

  • 定向招生

1983年,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规定在中央部门或国防科工委系统所属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实行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

  • 重视外语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政策的施行,中国市场面向世界打开了大门,对外语的需求越来越大,外语成绩开始100%计入高考总分,并逐渐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主要学科。

  • 独立命题

1988年,在高考恢复十年后,一些问题逐渐凸显出来。于是上海开始实施高考改革方案,标志着全国进入高考全面调整的阶段。

经原国家教委批准,1988年,上海设置高考会考与会考后高考,并开始单独命题,作为全国统考的“上海卷”。

北京是直到2002年才实行了全部科目自主命题。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2004年2月,教育部决定进一步扩大分省单独命题的范围,在部分省市实行全部科目或部分科目的自主命题。

2004年新增的单独命题的省份有:天津,辽宁,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广东,重庆,再加上往年的北京,上海,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自己命制的4套试卷,这一年全国共有15套的高考试卷。后来又陆续新增山东,江西,安徽、四川、陕西等省。

2016年,除北京、上海、天津、江苏、浙江5省市外,其余26个省份均选择了全国统一命题试卷。

  • 3+2模式

1985年,广东首先试行标准化考试,对以高考为核心的考试的各环节进行标准化管理,全面的提升了高考命题水平。广东试行成熟后,1989年在全国全面推行标准化考试。

同时,考试学科也相应减少,变成了在高中毕业会考的基础上分文理科进行3+2模式。文科考语、数、外+史、政;理科考语、数、外+物、化。

这一高考模式直到1999年开始发生改变。

1999年教育部提出:“用3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的设置方案”,其中“3”是指语、数、外这3门必考科目,“X”的选择比较多,“X”是指由高校在政治,地理,历史,物理,化学,生物,文综(史地政),理综(物化生),文理综(史地政物化生)中选择一门或几门。

由于“X”的变动性,从此,全国高考一张卷的历史格局被彻底打破。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 扩招

1996年,高校学费开始增加。后续几年中,高校学费年增长幅度达到了30%,甚至50%。

2000年,一直由国家“全包”的师范专业也实行收费,高校招生并轨完成。

2007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师范生免费教育重返大学校园。

1999年,全国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更多的考生走入了高等院校接受教育,同时高校的收入也增加了。

2001年,高考彻底放开了年龄限制,允许25周岁以上的公民报名参加,政策刚出来那一两年,考场上出现了不少“花白头发”考生,为的是弥补年轻时未能参加高考的遗憾,一圆“上大学”的夙愿。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自此以后,大学校园内也多了很多“爸爸”、“妈妈”甚至“爷爷”、“奶奶”学生。

  • 二次高考(春季高考)

2000年1月,北京、安徽试行了春季招生考试,也就是“二次高考”改革,用的试卷是“春招卷”。

这次改革,打破了“一考定终身”的格局,缓解夏季高考的压力。后来上海也加入春季招生的行列,截至2018年,全国仍有春季招生的省、市有:上海、天津、安徽、内蒙古、福建、山东。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春季招生,能鼓励更多的社会人士参加高校招生,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还给中学减轻了升学压力,有利于开展全面素质教育。

  • 高校自主招生

2001年,江苏省3所高校率先实行了“自主招生”的试点工作。

2003年,北大、清华等22所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同年,教育部允许香港高校在内地自主招生。

截至2007年,已有53所高等院校开始自主招生。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 新高考元年

2014年在上海市和浙江省启动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试点,2017年将全面推进。

2017年被称为“新高考元年”,新高考在浙江、上海两地展开,高考综合改革试点进入关键时刻。

2020年即将参加高考的考生将面临“3+3”模式。

第一个“3”是指语数外三门的高考成绩总和,而后面的“3”则是考生在史地政,物化生这六门课中的任三门课的会考成绩,其中语数外的成绩仍然按照分数来计算,而任选的三门科目将按照等级A,B,C,D,E来选择。

成绩等级化加入了高考评分中,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还能更好地避免学生的偏科现象。

  • 六月高考

2003年,高考首次提前一个月,调整到6月,延续了20年的7月高考制度迎来了重大变革,高考从此告别酷暑。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 高考延期

2020年的高考延期并非是头一次,在2008年,由于汶川大地震,当年的四川高考就延期了一个月,并且取消了外语的听力考试。

从1977年高考恢复到2020年,在高考稳步发展的43年中不难看出其一直在不断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需求而变革。对考生和老师来说,也是不断在教育实践和学习中适应新的政策。所以即便今年高考延期,这一调整并不算重大颠覆性改变,而只是高考根据当年实际情况作出的相应应对性改变而已。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以全国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其实并不是新中国以后才有。对于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来说,考试,更是古而有之。

03

以“考”选“才”,古而有之

“十年寒窗”、“头悬梁、锥刺股”,这些都是对古代的学子们的勤学苦读非常形象的描述,现代也常用来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 十年寒窗

十年寒窗,形容长年刻苦读书。出自于元朝刘祁的《归潜志》。

元·刘祁《归潜志》卷七:古人谓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天下知。

在古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想要考取功名,需要经历长时间的刻苦读书。这里所说的“十”是指时间很长的一个代称。

  • 头悬梁、锥刺股

“头悬梁、锥刺股”说的是两个古人的故事,分别对应的是汉朝人孙敬和战国时期的苏秦。

头悬梁,锥刺股的意义:头悬在房梁,用锥子刺大腿。”股:大腿。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1、头悬梁

《太平御览》卷三百六十三引《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孙敬是汉朝信都人,他年少好学,博闻强识,非常爱看书,甚至常常在晚上通宵读书学习,因此被邻居们戏称为“闭户先生”。

孙敬喜欢彻夜看书,有时不免会犯困打瞌睡,一觉醒来后悔不已,感觉自己浪费了时光。

有一次他抬头看见了房梁,突然灵机一动,找来一根绳子,绳子的一头拴在房梁上,另一头跟自己的头发拴在了一起。如此一来,一旦他不小心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就会猛地拽一下他的头发,一疼他就会惊醒而赶走睡意。

自从有了这个办法,孙敬再也不怕打瞌睡了。因为孙敬的艰苦学习,饱览群书,他最终成为了汉朝著名的政治家、纵横家和学问家。

2、锥刺股

出自于《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苏琴是战国时期的人,他年轻时,由于学问不深,曾做过很多工作,都不受重视。由于一事无成,家人对他的态度也很冷淡,这极大地刺激了他,他决定要发奋读书,改变自己的命运。

和孙敬一样,苏琴也常常读书到深夜。为了不让自己打瞌睡,苏琴为自己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旦犯困,他就用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突然的疼痛能使他清醒,这样他就能继续看书了。

苏琴曾拜入鬼谷子门下学习,经过自己的努力,最终成为了战国时期著名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

他的主要功绩是提出“合纵”六国以抗秦的战略思想,并最终组建合纵联盟,任“从约长”,兼佩六国相印,使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兵函谷关。

著有《苏子》31篇,收于《汉书·艺文志》中。

  • 古代公立的高等教育

1、太学、国学

古代要想接受公立的高等教育就需要去国家级的高等学府,而最早的大学教育机构是西周时期的“太学”。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那时的国家级学校主要是培养贵族官员的地方,因此又被称为是“官学”。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古人的感叹不无道理,至少在教育上,绝对是不公平的,只有贵族、上层人士才有接受教育的资格。

基础教育有私塾和义学。私塾是由地方或私人所办的学塾,收学费上学;义学是由地方出公款或地租设立的蒙学,义学招生对象多为贫寒子弟,免费上学,但这只是启蒙教育。

除了“太学”,还有的国立高等学府叫“国学”,类似现在的公立大学,但都是培养封建贵族官僚的地方。

2、国子监

在北京市东城区,有一条街与孔庙相邻,叫“国子监街”。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晋武帝司马炎始设国子学,至隋炀帝时,改为国子监。

国子监是中国古代设立的高等学府(太学)和管理教育的行政机构,类似现在的“教育部”,但它比“教育部”功能更多,因为它还是可以招生上学的地方。

古代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为“监生”。国子监不仅接纳全国各族学生,还接待外国留学生,为培养国内各民族人才,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曾起到积极的作用。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中国的“国子”都是些什么人呢?

东汉经学家郑玄注:“国子,公卿大夫之子弟。”

《汉书·礼乐志》:“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

清·刘书年《刘贵阳说经残稿·国子证误》:“国子者,王大子、王子、诸侯公卿大夫士之子弟,皆是。”

可见在中国古代,直到清朝,只有贵族才能上公立大学。与之相比,如今我们现代都能通过高考为自己争取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实在是公平多了,也幸福多了。

如果古代上大学只能看社会阶级地位,那古代的“科举制度”又是怎么回事呢?

  • 古代的科举制度不是为“招生”,而是为“招聘”

科举制度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现在常说古代的科举制度是中国最早的“高考”,其实并不十分准确,因为科举制度的目的其实是为了“招聘”,而不是“招生”。人们参加科举考试是为了“求职”,而不是“求学”。

科举选出来的人才,国家会直接安排官职(给工作)。所以科举考试更像是现代的“国家公务员招聘考试”。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科举萌发于南北朝时期,成型在唐朝,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是古代能进行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形式,原则上允许自己报名,所以不论阶层、贫富,都可参加科举考试,而一旦考中就是“鲤鱼跃龙门”,改变了自己乃至家族的整个命运。

它不仅拓展了封建皇朝选拔人才的范围,还促进了古代文化的发展。

1、状元和金榜题名

科举考试中的第一名叫“状元”,这个名号是唐朝女皇武则天发明的。

科举考试殿试后,根据成绩排名,被选中的人才会由官方写在纸上张贴出来公布,叫“放榜”,在纸上被写上名字的人就叫“金榜题名”,也就是被选中了。

2、科举制度

科举考试共分为四级: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1)院试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后称“生员”“秀才”。

(2)乡试每三年考一次,参考者秀才,及格者员举人,第一名称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称“秋闱”。

(3)会试是在乡试的基础上开展的。时间是在乡试的第二年春天,地点京城礼部官衙,考中后称“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4)殿试由皇帝主持考试,考中了就叫进士。贡士才有参考资格。殿试分三甲(三等)录取。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殿试第一名叫状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趣历史·《一张图弄清古代科举制度》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考试,是综合衡量学子的学习成效、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重要方式,所以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亦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考试都成为了选拔人才的首选。

我们一生都会经历或大、或小的无数次考试,而“高考”是大多数人的人生中所经历的第一次足以影响未来的重大考试。

04

高考很重要,但也应客观理性看待

之所以陈述这么多关于“高考”和“考试”的内容,主要还是想帮助考生们调整一下心态,明白高考只是一次考试,它需要我们更重视,但也无需过度紧张。

1、现代人生成功的方式不只高考这一条

高考成功,固然可帮助考生选择到一个理想的学校求学,将来拿到的毕业证在求职市场上更有一些优势。但也应看到现代人生成功的方式是很多的,不只是高考这一条。

社会的竞争,学历可能会成为敲门砖,但能力才是助推器。企业的考核也不是看学历,而是看业绩、绩效等硬指标。

2、人生可以高考的次数,不只这一次

高考在考生的年龄上是没有限制的,如果一次考试不理想,再来一次也未尝不可。不必要因为一次考试而给自己太大压力,甚至丧失信心。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3、高考的变数对所有考生都是一样的

高考的新政策不是针对某一个人,而是针对的所有考生。你要相信不只你一个人会感到迷茫、心慌、紧张,大多数考生都和你一样,谁先冷静下来客观看待,谁率先能根据新的高考时间调整复习方案,找到自己的节奏,进入备考状态,谁将会是最后的赢家。

4、好好利用延期的这一个月

这一个月的重点不在复习上了,而应在调整心态上。除了根据老师的指导进行每日的复习惯例,还要给自己适当的放松时间,将心理状态从过度紧张中调整出来。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结语

高考,考能力,更考心态。

有些考生,平时学习很好,但一到重要考试就折戟,而有些人平时学习一般,一到考试却能超常发挥,这中间的差距就是“心态”。

面对高考延期,在知乎上展开过讨论,有人觉得延期是好事,可以弥补学生无法在课堂上系统复习的缺憾,有了更多的复习时间,考生的准备就更充分了,也没那么紧张了。

但也有人认为延期并不好,因为这会让考生和老师的紧张状态再延续一个月,这对他们来说都太煎熬了。

这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你认为高考延期,到底好不好呢?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

-end-

(本文系白茅如玉原创,今日头条首发,转载请联系作者,欢迎转发。文中所有图片均来源网络,如涉侵权,联系即删。)

白茅如玉,80后二孩宝妈,创业者,愿意和你们一起分享身边的故事,探讨生活的奥秘。关注两性话题、婆媳关系、婚姻生活,喜欢我的文字,可以留言互动,你们的转发和关注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确定了!高考延期,17年后再次回归7月,1071万考生该如何应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