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金剛經》之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細讀《金剛經》之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自攝~


原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大意

須菩提,你的意思怎麼樣?可不可以身相來得以見到如來呢?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以身相來判斷是否看見了如來。為什麼呢?如來所說的身相,並非真正的身相。佛告訴須菩提,所有的現象,都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如果看見一切現象並且知道這種現象是虛幻的,才能真正地見到如來。

延伸解讀

《金剛經》第五品末尾的四句話,“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南懷謹先生認為這是《金剛經》中佛說法時講到的“四句偈”之一,我沒有太深入地去研究佛法,不知道先生的觀點正確與否,但我覺得如果需要給《金剛經》劃重點的話,這四句話絕對是要劃入重點範圍的內容。

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認為佛在第五品中所說觀點與第四品中講的“菩薩於法,應無所住”,從本質上來說是相同的,屬於一脈相承的說法,是對第四品中講的“不住於相”的延伸與擴展,相當於進一步的論述。第四品中佛講到即使是菩薩,一旦住了相,也不能修成正果了,充其量不過是一個普通的、善良的男人或女人罷了。這種說法嚴重不嚴重?非常之嚴重!不管是菩薩,還是普通人,如果真正發自本心想去研習佛法,想修成正果,就一定要做到第四品中說的“無所住”、“不住於相”,就一定能夠達到福慧具足的境界,也就是能修成佛境界,成佛了,就是本品中所說的“即見如來”。

感悟

那麼,《金剛經》第五品給我們的人生帶來了什麼樣的思索呢?我個人至少有三點感悟:

一是要善於透過現象看本質。佛反覆提示我們說修行不能“住相”,不要被表面的現象所迷惑,心中一定要清楚所有的現象都是不真實的,其實就是在告誡我們,要學會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現象看本質說起來好像簡單,其實做起來卻並非易事。

現象是什麼?是事物展現出來的表相,是我們能夠看到、聽到、聞到、觸摸到、感覺到的情況,如果我們沒有一個清醒的認識,僅依靠表相來進行判斷,往往會將人們引入歧途,我們從小所熟悉的一些經典案例,如盲人摸象、管中窺豹、坐井觀天等均說明了這個道理。

透過現象看本質,就是要求我們必須意識到自己在認知上的侷限性、片面性,考慮問題時要全面、客觀,由點到面,由表及裡,儘可能做到識別假象,把握本質。

二是眼見不一定為實。有個成語叫“耳聽為虛,眼見為實”,是要求人們不要輕信聽到的傳聞,眼睛看到的才是事實,也就是說親眼看見的遠比聽到的要真實可靠,但事實真的如此嗎?我看倒也未必,有時眼見不一定為實。

比較著名的案例是《呂氏春秋》中記載的《顏回攫(jué)食》的故事。孔子周遊列國時,被圍困在陳國和蔡國之間,七天吃不上飯,連野菜湯也喝不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顏回討米回來煮飯,快熟的時候,孔子恰好看到顏回用手抓鍋裡的米飯吃。孔子心中很是詫異,但假裝沒看見。一會兒,飯熟了,顏回請老師來吃飯,孔子說:“我剛夢見了父親,你先拿潔淨的食物去供奉先人之後我們再吃吧。”顏回說:“不行,老師,煮飯時灰塵飄進了鍋裡,我覺得扔掉太可惜,就抓起來吃了,食物已經不潔淨了,不能供奉先人了。”

孔子感慨地說:“都說眼見為實,但眼見不一定為實;都說要聽從自己的內心,但內心也有不可靠的時候。” 聖人就是聖人,看問題總是一針見血,切中本質。

這個故事與《金剛經》第五品中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是一個道理的,有著異曲同工之妙,都是在告訴我們“諸相非相”,只要做到了這一點,任何時候就都不會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了。

三是念真經,拜真佛。佛在第五品中闡述的“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的觀點,對於一般信佛的人來說,真可謂是顛覆性的。為什麼呢?因為這是檢驗佛法真偽的標準與原則,是破除一切以“弘揚佛法”為幌子的世間亂象的真經。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並沒有真正地去閱讀佛法書籍,也沒有潛心研究佛經,關於佛法方面的知識,多數是道聽途說,或者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參佛、拜佛,豈不知很多內容是以訛傳訛,甚至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的,很多習慣性做法實際上是與佛法背道而馳的。所以,對於那些真正想研修的人,我的建議是一定要讀原文、悟原理,別人的解讀、釋義只能作為參考。

也許會有人說自己看不懂經文,其實古人早就告訴了我們讀書的法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功夫不負有心人”,既然有志於修佛,就一定要按規矩禮佛,念真經,拜真佛,否則南轅北轍,好比緣木求魚,適得其反。

於2020.3.14

細讀《金剛經》之第五品 如理實見分

自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