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全國已經有26省確定開始學生時間,大部分省份高三、初三已經開學,西南片區還有重慶沒有宣佈開學時間,其他沒有開學的省份基本在北方:天津、河北、北京。除此之外還有湖北、上海沒有開學。其實是否開學,家長輔導作業都成為了必修課,只是開學後,家長輔導作業的時間短一些,部分家長還可以把孩子送到託管班、小飯桌等機構裡輔導作業。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說道送到機構補習,培訓機構老師和學校老師為啥就比媽媽輔導的好一些呢?尤其是很多高學歷、高顏值父母,對此很是苦惱,一個小學生的作業為啥就輔導不好?甚至有些是全職媽媽,一樣輔導不好作業。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其實老師和家長輔導作業,區別在於教學方式方法,導致結果相差很大。

家長缺乏耐心

由於望子成龍的心理,媽媽們都急於求成,在輔導作業時,難免有些心急,尤其是當孩子某一個字寫不出來,某一個題算不出來的時候,家長一邊罵,一邊說答案。久而久之,孩子明白了一句話:罵的是風吹過,答案才是實在貨。從此養成了依賴性,不去獨立思考問題,寫不來的字不去查字典,寫不來的近義詞、反義詞不去找工具書,就靜等答案,至多就是罵兩句。前段時間播出的《天天向上》,章齡之也是這樣輔導的,看到兒子寫不來,一邊生氣一邊提醒怎麼寫字。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多等一分鐘

而老師輔導作業,就不一樣,有點經驗的老師都知道,做不來作業,要耐心地多等一分鐘時間,這一分鐘是用來鑑別孩子是不是真的不會做,看孩子有沒有認真思考和想辦法。輔導老師和校園科任老師對於低年齡段的孩子,寫不來字或者寫不來詞語的情況,都不給予任何提示,而是讓他們去查字典,翻詞典。養成勤動手、多動腦的學習習慣。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學習習慣的差別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差別或許就是那麼一分鐘,而這一分鐘決定了孩子的學習習慣和考試成績。媽媽及時說出答案,輔導作業效率提高了,當時時間是節約了,可是孩子養成依賴的學習習慣、以後做不來就馬上問答案,一點都不思考。而老師多等那麼一分鐘,養成自覺學習的習慣,孩子知道這件事老師指望不上,需要自己思考,自己動手,這樣記憶也更加深刻一些。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容易“磨蹭”

除了學習習慣之外,就那麼一分鐘,對孩子性格養成區別也很多,急躁的媽媽都有一個磨蹭的孩子,多年輔導經驗的老師發現一個問題:媽媽越著急,孩子越不著急,媽媽越急躁、孩子越磨蹭。其實不是孩子磨蹭,而是本身就如此,至少班級大多數都是這樣的。尤其是低年齡段的孩子,由於身體、智力都屬於快速發展階段,思維模式還沒有完全形成,做作業慢是很正常的現象。孩子依舊是孩子,只是家長心太急了。所以不由自主地給孩子貼上“磨蹭”的標籤,標籤都是有“膠水”的,甚至是毒膠水,長此以往,孩子就真的變成父母“期待”的那樣了。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而老師不一樣,無論是校園科任老師還是輔導機構老師,管理的不是一個孩子,也沒有時刻盯著某一個人,而且整個班水平都差不多,就覺得每個孩子很正常。有經驗的老師會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孩子們做作業你追我趕,自然效率就提高了。而且完成速度,質量都越來越好。

容易急躁

媽媽一急躁,就管不住自己的嘴,孩子作業,旁邊一直在說,看到一個錯誤馬上就說出來,這樣孩子沒有一點成就感,功勞都是媽媽的。久了也容易養成孩子急躁的性格,而這種急躁在學習方面的表現就是一味地圖“快”——書寫不工整、坐姿不端正。本來是想快,可是作業質量又不過關,就不斷的改,結局時間拖延了,孩子也改煩躁了,自然就形成了急躁的性格。

老師和媽媽輔導作業,成績差距如此之大?只因老師多等“一分鐘”

對於孩子作業的輔導,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都要有足夠的耐心,有時多等一分鐘並不是壞事,多等孩子一分鐘,孩子會給你一個意外的驚喜。

在輔導作業的路上,我願與所有的爸爸、媽媽、老師一起前行。

多一份“靜等花開”的心,孩子的未來可期可待,他們必將成為祖國的棟樑之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