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長垣市,位於河南省新鄉市豫東北地區,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歷史上的長垣也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地方,這裡距離黃河近,黃河一氾濫,這裡都是災。以“要飯的多”遠近聞名,都這樣形容這裡:“春天喝不上糊塗,冬天穿不上棉褲,十里八鄉見不著瓦屋,小夥子娶不上媳婦”。長垣人一到災年,就不得不離開家鄉找飯碗。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就是這樣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在今天卻成為河南省遠近聞名的直轄市,更擁有了中國起重機械名城、中國醫療耗材之都、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中國防腐蝕之都、中國廚師之鄉、中華美食名城等等響亮的稱號,穩坐黃河之北經濟第一縣的寶座。那麼,長垣是憑什麼發展到現在的模樣呢?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長垣發展到今天少不了長垣人民不斷的探索和艱苦奮鬥,就拿這裡的衛材說說吧。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有一句玩笑話這麼說:長垣打個噴嚏,全國醫療市場都感冒;丁欒(鎮)一堵車,全國醫療機械要缺貨。全國衛材看長垣,長垣衛材“龍頭”在丁欒鎮。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目前,長垣市擁有各類衛材企業70多家,經營企業2000多家,位居國內三大衛材基地之首,“在全國,平時市場銷量佔50%左右、覆蓋率達75%以上,可以說佔據了‘半壁江山’”。衛材的能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也要從一個農民說起。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以前有一位農民到城裡醫院看病,看到工作很忙的護士抽空兒捻消毒藥棉棒很辛苦。他想,這樣的活兒完全可以由農民來幹,農村有大量剩餘的勞動力,特別是許多婦女農閒時無事可做,何不給醫院搞來料加工呢?他的想法得到醫院的支持。於是,丁欒鎮農村出現了第一批醫用衛材加工戶、第一批市場營銷員。靠著“老鄉傳幫帶”,很快形成了規模,捻棉籤、縫口罩、製作醫用筆刷,長垣衛材行業也由此發軔。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隨著國家相關政策的放寬,這些人利用多年積累的資本和豐富經驗,開始有意識的捕捉商機,走自主創業的路子,逐步形成了長垣第一批企業家群體和一支以專業代理和經銷為主體的社會化營銷隊伍,支撐了衛材產業的發展,逐漸出現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如飄安集團、宇安集團、駝人集團、亞都集團等。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21世紀初,長垣醫療器械產業集群進入了鼎盛時期,各類醫療器械企業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如華西衛材、藍天醫療器械等。長垣80%的醫療器械在2000年之後成立,尤其是2003年非典事件後,長垣醫療器械生產企業呈現井噴式發展態勢,成立企業數佔現有企業的50%以上,產品也向高技術含量、高類別轉變。至此,長垣縣醫療器械產業進入繁榮時期,逐步成為中國重要的醫療器械生產基地,2011年12月19日,長垣縣被授予“中國衛生材料生產基地”稱號。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今年這次疫情,長垣人民也是一大貢獻者。長垣緊急馳援武漢,其實早就開始了。除夕夜當晚,就有長垣當地企業,緊急裝箱了20萬個醫用外科口罩、200萬個一次性醫用口罩、50萬頂醫用帽、20萬隻醫用手套,在新年鐘聲還沒敲響的時候,發車前往武漢。1月27日,大年初三,河南省長垣市許多工廠的車間裡,破天荒地早已開工。它們忙碌生產的,是當下最為緊缺的醫用防護用品。

河南長垣,“衛材之鄉”的成長之路

在這次疫情中,長垣人民表現出了強大的社會責任感。正是有了“衛材之鄉”的擔當與堅守,才解決了醫護工作者們的燃眉之急,也為咱們老百姓提供了剛需的醫療物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