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睛空

《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李白江城如畫裡,山晚望睛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入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謝朓北樓,又名謝朓樓、謝公樓,為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唐時改名疊峰樓,在今安徽宣城。也許是由於境遇的相似,也許是由於二人詩風的類同,在李白集中有不少提到謝胱之處,表現了李白對謝胱的傾慕,著名的如《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雲》、《謝公亭》,以及這首《秋登宣城謝胱北樓》均是。

宣城依山傍水,素以風景優美著稱,故此詩首聯在寫自己登謝公樓遠朓的同時,便先道出宣城江山如畫的特徵。“江城如畫裡”五字,雖是虛寫,卻直接了當,一語勾勒出宣城山水概貌。後來晚唐詩人杜牧寫宣城的名句:“鳥去鳥來山色裡,人歌人哭水聲中,”,也突出了宣城景色如畫的特徵。

中間四句是對如畫景物的具體描繪。詩人“山晚望晴空”,但見“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兩水”,指流經宣城的宛溪和句溪,二水在宣城東北會合,所以用“夾”來形容。“明鏡”以喻水清。上聯寫宛溪、句溪水明如鏡,繞城而流。“雙橋”指宛溪的上下二橋,上橋名風凰橋,下橋名濟川橋。兩橋橫跨溪上,倒影水中,又值秋日傍晚,斜暉映照,高樓遠望,恰如兩道彩虹。

讀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睛空


此處“落”字用得也很好,不僅有一種飛動之勢,而且給人以天上美景之感。水如明鏡,又有彩虹落於其上,其構圖之優美,色彩之清麗,的確非“如畫”不足以描狀。“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二句,手法又為之一變,偏於寫詩人的主觀感受。天色近晚,山野上升起的縷縷炊煙又使暮色更濃,在煙靄暮色的映襯下,桔袖似乎帶上了幾分寒意。

此句意境,與王維詩“日色冷青松”不無相似,都屬於感覺的挪移一類。如若說“人煙暗桔柚”,亦未嘗不可,只是少了作者的那種心理感受,不如用“寒”,雖然含混,卻更見真切。不說秋天中的梧桐已變為枯黃色,露出蒼老之態,而說秋色使梧桐變得蒼老,也是為了更好地表現詩人的心境。如此造語,便賦予秋色以生命性格,融情於景,暗寓了秋光催人老的意味。

李白寫作此詩,大概是在天寶十三載重遊宣城時,詩人已年過五十。自天寶三年被“賜金放還”,離開長安後,十年來李白一直漂泊四方,欲仕不能,欲隱不甘,內心充滿了鬱悶與痛苦,雖然常借山水予以排解,但那種莫名的惆悵與悲哀總不時浮上心頭。此番重遊宣城,再登謝胱北樓,睹景懷人,心情更是難以平靜。

讀李白《秋登宣城謝朓北樓》,江城如畫裡,山晚望睛空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結尾二句,用語雖平淡,卻道出了作者的萬幹感慨。二句的主旨,不在寫自已登樓憑弔謝跳,而在感嘆無人理解自己登樓懷人的複雜心情。宋代詞人辛棄疾《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所謂“將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心境正與李白登謝胱北樓相似。

李白之懷謝胱,不獨因為謝胱才華蓋世,詩句驚人,更由於謝胱被排擠的經歷牽動了李白的身世之感。謝詩中抒發的情感與李白的心意相通。諸如“旅思倦搖搖,孤遊昔已屢”;“已傷歸暮客,復思離居者”一類,極容易在李白心中引發共鳴。李白以自己為謝眺之知音,可又有誰能理解李白此時的心境呢?

此詩色調,仍以清麗為主,其中“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一聯,不乏明豔;而“人煙寒桔柚,秋色老梧桐”兩句,則轉為悽清幽冷。感情雖然濃烈深沉,卻採取了含而不露的表述方式,故意餘言外,頗堪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