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个"吃人狂魔",其诗该不该被后人称颂?


请大家欣赏两首诗: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第二首:

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很有意境?是不是以前还背过这几句诗?西风、飞蝶、青帝、桃花,还有那冲天的花香,满城菊花如镀了黄金一般,芳香扑鼻,整个长安都沉浸在浓郁的金色花香中,从字面上看来,这是多么温馨和睦的一幅画面,令人不由地赞叹这位妙笔生花的诗人,他一定是一个温文尔雅,性格温和的才子吧?

如果是这样想的,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两首诗更不是表面那么简单,其中更是透露着无穷的杀机和野心。

他的作者,就是在中国历史上受得人皆唾骂、恶贯满盈的吃人魔头——唐末起义农民将领:黄巢

他是个

黄巢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侍翁,父为菊花连句,翁思索未至,巢随口应曰:'堪于百花为总首,自然天赐赫黄衣。'巢父怪,欲击巢。乃翁曰:'孙能诗,但未知轻重,可令再赋一篇。'巢应之曰:'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宋·张端义《贵耳集·卷下》) ,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


也就是说黄巢在五岁之时就有了想要"黄袍加身""称霸天下"的野心,从他的诗中透露出的心机令人不寒而栗。而多次不第更是加深了他对朝廷的怨恨。


王仙芝起义前一年,关东发生了大旱,官吏强迫百姓缴租税,服差役,百姓走投无路,聚集黄巢周围,与唐廷官吏进行过多次武装冲突。乾符二年(875年),王仙芝、尚让等在长垣(今河南长垣东北)起兵。黄巢在冤句(今山东菏泽市西南)与子侄黄揆和黄恩邺等八人起兵,响应王仙芝。

他是个

天下又要大乱了!

他是个

其中作战细节便不再多述

中和元年(881年),黄巢军进入长安,称帝

中和二年(882年),四川的唐僖宗反攻

中和三年(883年)四月,黄巢撤出长安,逃入商山

有人或许会奇怪,起义不是很正常吗?不是推动了历史的进步吗?但,这场起义污迹斑斑,令人震怒,最重要的是黄巢做了一件丧绝人伦的事——吃人!


黄巢为首的农民起义军,在失败前夕包围陈州近一年时间里,采用过的机械化方式,将活人粉碎,以人肉作军粮,供应他围城部队,以保证他起义军的战斗力,创造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人食人纪录。


"(黄巢)贼围陈郡三百日,关东人岁无耕,人饿倚墙壁间,贼俘人而食,日杀数千。贼有舂磨砦,为巨碓数百,生纳人于臼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旧唐书》)


黄巢的"舂磨砦"来源于朱粲,将大量的农民百姓活生生地推入巨舂,碾压成肉糜,与各位将士分而享之,大家想必已经看到了红白夹杂的腥臭的血浆流遍城池,吃人的恶魔嘴角还沾着血露齿而笑的恐怖场景。

他是个

"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这位革命领袖大规模吃人不吐骨头的行径,其野蛮,残酷,恐怖,骇人听闻,即使以唯物史观判断,也很难再冠以"革命"二字来美化他了。


黄巢军到底吃了多少人,这个没有具体的统计。他的军队大多是农民与流寇,四处烧杀抢掠。

"居数日,各出大掠,焚市肆,杀人满街,巢不能禁;犹憎官吏,得者皆杀之"


《水浒传》中也有官逼民反,也有吃人(人肉包子),也是一群流寇,虽然是朝廷的毒害,但造反吃人的流寇硬是被塑造成了好汉,这多半与中国的封建文化有关系。普通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录入了一篇《张中丞传后续》,其中便有张巡在城池被围粮草将尽时坚决不降,随后杀妻与仆吃肉的语句,教材中也指出了这一点确实有悖人伦。正如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吃人"二字,古时封建思想的阴暗一面荼毒之深。

残暴的吃人行为的确是反人性的,黄巢背负着后世万载留给他的骂名。

但他的诗却曾常出现在教材中,这倒是和秦桧的书法受到的待遇有着天壤之别,原因或许便是黄巢的诗或许与"革命"二字沾点边,有着一点起义的颜色,但仔细推敲,这起义的本色还是"吃人",且不论吃人,把一个皇帝推翻了,再选出另一个皇帝来统治,看不见一点的进步性。或许是他的诗确实有番意境,读起来是挺朗朗上口的,就诗论诗,也算是有些才,但读着读着还是总觉得后背有着一股寒气……

读者认为呢?

(本文有部分文字取材于网络,重点选自李国文《唐末食人考》,图片取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