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紅與黑:杜月笙、李嘉誠、四大探長、新義安、潮州幫、14K

本文寫到的人物有杜月笙、黃金榮、張嘯林、李嘉誠、霍英東,向華強,曾志偉,還有香港四大探長、潮州幫、14K和新義安,甚至還有潛伏在香港的軍統特工和中共特工……

文章略長,看完幫分享,謝謝。



《 一 》

1841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英國強佔香港島。清政府試圖武力收復,但實在是無力收復。

第二年,便籤訂了臭名昭著的《南京條約》,香港就像一塊肉,叨在了英國人嘴裡。

此後,香港從一個5000多人的漁村,變成華洋雜處人口激增之地。

這時就需要警察來維持統治。

最早的香港警察是從英國海軍抽調出來的,但是他們不懂中文,而當地漁民又不懂英語,中國漁民指著他們鼻子罵他娘,他們也只會滿臉疑問地說“why”——總不能給每位警察都配個隨身翻譯吧。

後來為圖省事,又招了一些印度人當警員,雞零狗碎的事讓印度警員來幹,英國警察只當發號施令的高層警務人員。

中國人喜歡給人取綽號,印度警員最開始被稱之為“大頭綠衣”,後來又戲稱“亞差”或“嚤囉差”。再後來又有很多中國人加入警隊,“亞差”之類的稱呼就不太適合,於是便用中性詞“差人”來稱呼警察,如果要裝逼,表達點貶義的話,那就叫“差佬”。

當時英警地位最高,待遇最好,有槍;次要是印警,有槍;而華警,地位最低,只有木棍。那時英國統治還不夠穩定,大概是怕華人警察有槍後造反。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再次敗給英國,又簽訂了《北京條約》,九龍半島南部和昂船洲,又像兩塊肥肉,叼在了英國佬嘴裡。

就這樣,隨著殖民地人口增多和麵積擴大,香港的警察隊伍也越來越壯大。

後來,從清末到民國,香港成為中國人的避難所。特別是革命黨人,在大陸被通緝,便去香港避難,因為是英國殖民地,清廷沒辦法,後來日軍侵華,很多廣東沿海和上海的人,也紛紛避禍香港……

革命黨、黑社會、富商、難民等等各色人等在香港風雲際會,在香港上演了無數血脈賁張的故事。

1937年11月,上海灘青幫大亨杜月笙來香港避難。

時值上海淪陷前夕,老蔣勸上海灘三大亨去香港,以免被日本人利用。49歲的杜月笙自然知道其中利害,就算老蔣不勸,他也會去。

可是69歲的大哥黃金榮和60歲的二哥張嘯林,就沒有同去。黃金榮因年事已高,不願舟車勞頓,留在了上海;張嘯林沒去香港,則有自己的小九九:在上海灘,早前黃金榮權勢最大,後來杜月笙威望最高,而他一直排在末位,心有不甘,此次三弟杜月笙走了,大哥又老了,他獨霸上海灘的機會來了。

後來日本人進駐上海,擬黃金榮出任偽上海市長,黃裝病糊弄過去。張嘯林則二話不說,公開投敵,淪為漢奸,偽上海市長的位子還滿足不了他的胃口,還籌建偽浙江省政府,擬出任偽省長。

杜月笙到香港後,利用留在上海灘的青幫弟子,繼續開展抗日救亡工作。比如籌措抗日物資,籌措醫藥經費,最牛逼的是他人不在上海,照樣能洞悉上海的一切,還能遠程操控上海敵後工作,甚至成功策反了汪精衛集團的重要人物。

自然,二哥張嘯林投敵後的一舉一動,杜月笙都悉數掌握。軍統鋤奸隊的隊長,就是杜月笙的門生。他並沒有安排自己的門生去除掉張嘯林,畢竟兄弟一場。但是軍統老大戴笠要除掉張嘯林,徵詢杜月笙意見時,他沒有表態,可以看作是默許了。

1940年,軍統特務三次刺殺張嘯林未遂,最後上海灘另一位青幫大佬張仁奎安排了自己的保鏢林懷部,到張嘯林身邊臥底,最終林懷部成功幹掉了大漢奸張嘯林。



《 二 》

除了杜月笙,還有大量上海精英來香港躲避戰亂,為什麼來的都是精英呢?因為普通人是弄不到從上海到香港的船票的。

還有很多人從廣東移居香港,比如廣東潮州的李雲經,他原本是一位讀書人,因家道中落,無法去大學讀書,便在家鄉學校當了一名教員。

1940年,潮州淪陷,李雲經輾轉入香港投親,帶著他12歲的兒子李嘉誠

……

香港人口,從之前的100多萬,激增到160多萬。

1940年6月,日軍從寶安登陸,攻佔深圳,並封鎖了香港。

香港變得風聲鶴唳,11月,港英政府成立英軍遠東司令部,徵招了大量男丁入伍,同時徵調了大量警員來前線防禦。

因為人口激增,治安混亂,又因為大量警員去了前線,於是港英政府大量徵招警員。

1940年11月,有很多香港的年輕人應聘警員,其中有三位20多歲的年輕人,日後成為叱吒香港的風雲人物,他們就是呂樂、韓森、曾啟榮。

呂樂,1920年出生於廣東省海豐縣,後來全家人偷渡到香港。他又叫呂務樂,江湖人稱lak哥、樂哥、阿叔,發跡後成為香港四大華人探長之首,也被稱之為“五億華人探長”。

他的故事被很多香港電影演繹過,比如劉德華主演的《五億探長雷洛》,任達華主演的《四大探長》,梁家輝主演的《金錢帝國》,還有2017年劉德華主演的《追龍》等等。

在加入警隊之前,呂樂在茶館跑堂,剛加入警隊時,還是名軍裝巡邏小隊的警員,比便衣刑警低一級別。日常工作就是出外勤,幹一些最基本的警務,這種角色很辛苦,日曬雨淋,在街上巡邏。

呂樂有一位黑社會背景的叔祖父,名叫呂六,呂六有個女兒名叫呂杏華,呂杏華後來成為新義安龍頭向華炎妻子。

幾年後,呂樂發跡,跟向華炎有些勾結干係。

韓森,1917年出生於香港離島長洲,因而也被叫做“長洲仔”,又因為體型有點胖,人送外號“肥仔B”。

韓森同呂樂同一年加入香港警隊,香港淪陷後,他逃到東莞暫避風頭。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他才返回香港當警察,當時跟隨警界中東莞籍的實力派人物,因而成為東莞勢力的主要成員。

多年後,韓森與呂樂並稱香港“華人四大探長”。

曾啟榮,祖籍廣東梅州五華縣,1916年生於香港,中等身材,1940年加入香港警隊,花名“曾咩喳”,咩喳是英文MAJOR的粵語讀音。華人做到“咩渣”,相當於警署的大隊長。

曾啟榮一直是呂樂的心腹,他主要工作就是幫呂樂收黑錢。雖然他沒有得到“四大探長”之殊榮,但他同樣是警界風雲人物。

曾啟榮足球踢得不錯,跟“亞洲球王”李惠堂是老鄉,二人一起踢沒踢過球無據可考,但他一定看過李惠堂踢球,因為他是李惠堂鐵桿球迷。

在電影《金錢帝國》裡,梁家輝扮演的李樂功(原型就是呂樂),和陳奕迅扮演的陳細九(曾啟榮原型),就經常踢球。

電影裡的曾啟榮,很擅長給上司呂樂助攻,因此深受呂樂器重。後來,曾啟榮還擔任警察足球隊教練及香港華人足球聯誼會執行委員。

他有個同樣喜歡足球的兒子,名叫曾志偉



《 三 》

1941年12月,香港淪陷,杜月笙輾轉去了大後方重慶。

日本人統治香港的三年零八個月,曾啟榮的偶像“亞洲球王”李惠堂也離開了香港,輾轉回到老家梅州五華縣,他在家門口貼上了一副對聯:

認認真真抗戰,隨隨便便過年。

1944年,華人四大探長中的另一位藍剛,也加入了香港警隊。

藍剛,原名藍文楷,出生於1920年,因為覺得名字中少了陽剛氣,後來改名為藍剛。

藍剛很有語言天賦,可以說英語、西班牙語、廣東話等在內的多種語言,因為敢打敢拼,破的案件較多,升職很快,後來做到了港島總華探長,四大探長之中也就只有他可以與呂樂叫板。

藍剛的性格,比較詼諧幽默,很喜歡跟人開玩笑,行為也很搞笑,江湖中人還送了他個外號——“無頭”,即無厘頭的意思。

至於四大華人探長最後一位顏雄,因為名氣最小,地位最低,連曾志偉老爸曾啟榮都不如,所以他的資料也少之又少,在此就暫且略過。

香港淪陷的三年,香港黑社會成員有很多回到內地謀生,有血性的男兒還投軍抗日,留在香港繼續當古惑仔的多屬極惡之徒。

那時,香港街頭常見黑幫公然燒殺搶掠,有些投靠日本憲兵的黑幫,如和安樂、和洪勝、和利和、同新和、福義興等,甚至搶奪百姓的救濟糧,協助日軍建立慰安所,幹了很多壞事。(這些小幫派不是本文重點)微信公眾號:深圳LED商會

1945年8月,小日本投降,香港各大幫派已經基本劃定了勢力範圍,比如旺角地區由“和安樂”控制,深水埗是“和勝和”的地盤,中環歸“和合圖”……



《 四 》

1945年,四大探長還在街頭巡邏的時候,17歲的李嘉誠結束了茶館跑堂的工作,在一家五金店做推銷員,負責銷售白鐵桶。通過市場分析,他將目標人群鎖定在中下階層的老太太身上。

他經常幫老太太澆花,在閒聊中增進了解,加大彼此的信任感,從而一步步打開銷路。其他同事每天工作8小時,他每天工作16小時,足足是別人的2倍。很快,他就成為全公司的銷售冠軍,銷售額甚至是第二名的7倍,被迅速提升為經理,而後步步晉升。

半個世紀之後,中國很多無良奸商,從李嘉誠創業故事裡找到靈感,紛紛打起了老年人的主意。

1945年8月,李嘉誠幫老太太澆花的時候,杜月笙從重慶回到上海。

原本他以為回到上海能撈個上海市長噹噹,結果連副市長都沒撈著。更令杜月笙火大的是,當他乘坐的火車快到上海時,門徒報告,市政府已通知取消原定的歡迎儀式,連本已搭起的歡迎牌樓也已拆除,北火車站還貼出了“杜月笙是黑勢力的代表”“打倒杜月笙”的標語。

杜月笙一肚子火,說了一句經典臺詞:

不是政府人士,永遠不要去做政府的吹鼓手。因為吹鼓手在政府眼裡永遠只值一個夜壺銅鈿。尿急了拿出來用一下,用完了將夜壺放到床底下。你吹得越起勁,不僅公眾看不起你,政府更看不起你。所以吹鼓手都沒有好下場。

1946年3月,戴笠因飛機失事死於南京岱山。杜月笙在國民黨中最大的靠山也沒了,這為他日後移居香港埋下伏筆。

戴笠的意外去世,也對香港時局造成一定影響。

那時戴笠有位得意門生,名叫向前,1907年生於廣東省汕尾市陸豐縣,被授予軍統少將軍銜,抗戰勝利後,潛赴香港進行特務活動,為掩飾其間諜身份,在香港創立義安工商總會、太平山體育會、義安公司、新安公司等,通過包賭及收保護費牟取暴利。

1947年,“義安工商總會”因涉及三合會活動而被港英政府取消了社團註冊。40歲的向前便將該組織改名為“新安公司”,即現今的“新義安”,在銅鑼灣,他們一手遮天。

向前一共娶了四房太太,那時香港的有權有勢的聞人,好像不多娶幾個太太,就顯得很沒面兒似的。

四房太太一共給向前生了13個孩子,其中9男4女。

其中,長子向華炎,綽號“四眼龍”,日後接掌新義安龍頭,還有大家都知道的向華強,排行老十,生於1948年,至於老么向華勝,那時還未出生。

向前平常打理幫務,甚至搞一些諜報活動,而四房太太在家上演“宮心計”,成天雞飛狗跳,他也懶得管,那時他煩著呢,因為國民黨正在大陸節節敗退。

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杜月笙再次來到香港。



《 五 》

1949年4月底,解放軍突破國民黨70萬大軍,強渡長江,至此大局將定。蔣介石單獨召見杜月笙希望他能和自己一同前往臺灣,而中共也通過秘密渠道會見杜月笙,希望杜月笙能留在上海,除了能穩定上海經濟大局,還能穩住他的徒子徒孫,別給解放後的上海添亂。

杜月笙一生善於審時度勢,假如留在上海,那麼就面臨兩個問題:

其一,四一二政變,他幫助蔣介石殺掉汪壽華,雖然後來抗戰出力不少,給中共送過防毒面具,但那筆帳不好算,連蔣介石都過河拆橋,把他當夜壺,何況中共?其二,二哥張嘯林當年留在上海投靠日本,就被蔣介石暗殺,自己留在上海投靠中共,老蔣會不會派軍統特工暗殺他呢?

而臺灣,那是更不能去的,也有兩個原因:

其一,老蔣不是好東西,當年為他立下汗馬功勞,可是連個上海市長都沒混到,去臺灣那還不知道要受多少氣呢;其二,歷史是勝利者打扮的小姑娘,一旦去了臺灣,自己在歷史上是忠是奸,恐怕就說不清楚了。

思來想去,杜月笙便只有去香港了。

杜月笙雖說幹了不少傷天害理的事情,但也算重情義,臨走時還記掛著大哥黃金榮,那時黃金榮82歲高齡,杜月笙再次勸黃金榮一起去香港,黃金榮再次拒絕了杜月笙的好意。

他說,我一把年紀了,寧願死在上海,也不願意死在海上。

1949年5月27日,60歲的杜月笙告別留在上海的黃金榮,帶著手下100多口人,登上了駛往香港的客輪。這次離開上海灘,跟上次不一樣,上次離開是為了更好的歸來,而這次他知道將是永別。

站在甲板上,望著漸漸遠去的上海灘,杜月笙不禁百感交集,唏噓不已。47年的往事一幕幕從眼前掠過,所有的榮華富貴、功過是非,都如雨打風吹去。

竟也有一絲“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的豪情。

這是杜月笙第二次去香港,連他這樣呼風喚雨的大亨,這樣中共還在挽留的風雲人物,都要來香港避難,可想而知,那些親蔣人士,來香港避難的還有多少。

更不用談國民黨敗兵了。

那時近萬名國民黨敗兵來到香港,其中有一個抗戰風雲人物——葛肇煌

杜月笙來香港主要是養老,談不上猛龍過江,葛肇煌來香港,才是真正的猛龍過江!



《 六 》

葛肇煌,生於1894年,比向前大13歲,官銜也比向前高。

1942年,葛肇煌加入軍統,此後立下赫赫戰功:

1944年暗殺汪偽政府廣東省長陳耀祖,此人是汪精衛老婆陳璧君的弟弟;1945年搗毀日本支持的“五洲華僑洪門西南本部”的洪門組織,並自稱“洪門護法”,將該組織接管。

抗戰勝利後,葛肇煌將本部易名為洪門忠義會,受軍統指揮。

1949年10月,解放軍長驅直入,佔領廣州。葛肇煌和近萬名國民黨敗兵,紛紛湧入香港,聚集在香港西環一帶。

這些國軍敗兵,白天無所事事到處遊蕩看熱鬧,有些沒飯吃跑去偷盜搶劫,晚上就在路邊屋簷下鋪上油紙或者毯子,席地而睡。

為了安置這些不安定分子,港英當局在香港島西面的摩星嶺設置了所謂的難民營。

難民營很簡陋,連木板房也沒有,是用各種物品搭建的帳篷,帳篷佈滿山頭,缺乏公共設施,人們隨地大小便,每逢烈日當空,更是惡臭難聞,到了雨天,更是遍地泥濘,就算鋪上草包袋子,也很快就腐爛不堪。

但這些不安定分子,仍然不安定。

1950年6月,摩星嶺國軍殘兵與香港人發生衝突,很快數百人打起了群架,這次事件導致130多名香港青年受傷。

為了避免再次發生動亂,港英當局撤銷了摩星嶺難民營,在相對偏僻的九龍魔鬼山,也就是將軍澳對面,設立了調景嶺難民營。

國軍殘兵怎麼甘心窩在山頭住棚子呢?何況他們之中還有好多黃埔出身的軍官。讓他們去打雜工,看別人眼色,獲取一點微薄的收入?

用帕特里克·亨利的話來說,“不自由,毋寧死”。

於是,前國軍中將葛肇煌挺身而出,創建了 14K。微信公眾號:深圳LED商會

14是指14K發源地,即廣州市西關寶華路14號,這是葛肇煌在廣州創立的根據地;K是國民黨英文名稱KuoMinTang的第一個字母,也指K金(Karat),K金比一般的黃金更為堅硬,喻意組織的強大。

14K很快就在香港打下地盤,畢竟該組織成員都接受過軍事訓練、白刃戰訓練,有豐富的實戰經驗,且身經百戰,槍林彈雨、炮彈橫飛都不怕,還怕黑社會?

自此,新義安和14K成為香港兩大幫派,本地幫會以“和勝和”為首,皆屈居於兩幫之下。

1950年,新義安創始人向前,43歲了,幫會發展得一般般,兒子卻又生了一個,取名向華勝



《 七 》

有人建幫,也有人立業。

1950年,當葛肇煌在創建14K的時候,22歲李嘉誠開始創業了。之前他幫老太太澆花,賣鐵桶,後來塑料桶橫空出世,很快便取代了鐵桶。他敏銳地發現,塑料將被廣泛應用,於是他成立了塑料廠。

他拿出跟老太太澆花賺到的所有的積蓄,還向親友借了一些錢,湊足5萬元港幣,在筲箕灣租下了一間千餘尺的廠房,招了20幾名員工,成立了長江塑膠廠。

李嘉誠有句名言:長江不擇細流,故能浩蕩萬里。後來果然“浩蕩萬里”了。

另一個創業人士霍英東,比李嘉誠大5歲,他投資的眼光也更成熟。

那時香港人口激增、工商業興起,對土地和樓房的市場需求日趨旺盛。

27歲的霍英東審時度勢,創立立信置業有限公司,開始經營房地產業。他首創分層預售“樓花”和分期付款的經營方式,對香港房地產業的發展貢獻極大。

一時間有錢的商人紛紛投身房地產行業。

這一年,杜月笙像拔河中間的紅綢子,一邊牽在老蔣手中,一邊牽在中共手中。雙方都想拉攏他,可是他卻在中間打太極。

兩不相幫,兩不得罪,兩邊都不去。

甚至他想移民法國,但不願丟下忠心耿耿的手下,和一些在抗戰中犧牲人士的遺屬。算下來,去法國的男女老少總共有140多人。護照等各種費用要15萬美元,而當時杜月笙只有10萬美元的積蓄,最終放棄移民。

1951年5月底的一天,杜月笙在家裡一邊喝茶,一邊看報,他會通過看報,瞭解上海的一舉一動。報紙上,一名老頭在大街上掃地的照片引起了他的注意,他覺得這老頭很眼熟,拿起老花鏡仔細一看,這不是大哥黃金榮嗎?

香港的紅與黑:杜月笙、李嘉誠、四大探長、新義安、潮州幫、14K

杜月笙不禁嘆了口氣。大哥的遭遇也許他早有預料,如果自己不避居香港,恐怕旁邊倒垃圾的老頭,就是自己了。

但實際上,讓黃金榮去掃大街,不過是一場“危機公關”。在此之前,因為群眾憤怒,“黃金榮可殺不可留”的口號響徹上海灘,黃金榮也寫了一篇《黃金榮自白書》,自稱“自首改過”“將功贖罪”“請求政府和人民饒恕”云云,但並未平息群眾的憤怒。

於是就讓黃金榮出來掃大街,一來對穩定社會秩序、震懾幫會殘餘勢力起了不少作用,二來也消了群眾的一口“惡氣”。

沒多久,就停止改造黃金榮了,畢竟已是風燭殘年的老人。

三個月後,1951年8月16日,杜月笙病逝,終年63歲。

杜月笙病逝時,只留下了大約10萬美元的財產。除了分配給家人外,還單獨留一份給那些有生活困難的門生。對待追隨他的人,杜月笙有情有義,至死都還掛念著。單這一條,就讓許多江湖大哥自嘆不如。

1953年6月20日,黃金榮因發熱病倒,昏迷了幾天,就閉上了眼睛,時年85歲。

至此,青幫三大亨時代,徹底落幕。

一個月後,14K創始人葛肇煌因腦充血在香港逝世,終年59歲。其子葛志雄登上14K龍頭寶座,但幫會已經開始分裂,葛志雄只是名義上的老大,36個分支組織各自為政,對外都稱“14K”。

這一年,新義安創始人向前被港英政府驅逐出境,他只帶了最得寵的三太太去了臺灣。5歲的向華強和3歲的向華勝留在了香港。

至此,新義安由向華炎領導,14K由葛志雄接任,香港黑社會翻開了新篇章。

也是這一年,37歲的曾啟榮生了個兒子,名叫曾志偉

【由於字數限制,餘下全文 請進入微信公眾號[深圳LED商會],發送文字“香港的紅與黑”查看全文】

微信公眾號:深圳LED商會 (ID:SZLEDCOC)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