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歷史的青銅鼎

青銅是人類歷史上的一項偉大發明,是世界冶金鑄造史上最早的合金。紅銅加入錫、鉛,成為一種新的合金,這種合金歷經幾千年的化學反應,其表面出現一層青灰色的鏽,所以今人謂之"青銅",而古人則將這種合金稱之為"金",文獻中所講"賜金"、"受金"多少,即指青銅。

青銅器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

見證歷史的青銅鼎

青銅時代(Bronze Age)是由丹麥考古學家G·J·湯姆森首先提出來的人類物質進化史上的分期概念。世界上所有的古老文明都經歷了石器時代、銅石並用時代、青銅時代和鐵器時代。中國的先民在青銅時代(距今約4000年至2200年)創造了獨步世界的青銅文化。

從出土和傳世的大量青銅器可見,古老的塊範鑄造技術在遠古的中國已經發展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青銅器在中國先民的生活和精神體系中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可以這樣說,古代青銅器與青銅工藝的演化,不僅是中國人的物質進化史,更是中國人的精神進化史。

青銅材料的稀有和青銅鑄造工藝的先進性,使得它與陶器、木器和石器等沉淪於日常物用的器具,走上了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青銅鼎、簋、尊、盤、爵等作為食具、酒具、盛水器等實用功能與作為禮器在先民精神生活中標出的意義是互為表裡、融貫一致的。可以說,沒有古代青銅器,就不可能有商、周以來文質彬彬的貴族等級體制和先秦時代特色獨具的權力表達系統。古代文明體制的核心,即所謂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無不與青銅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鼎被視為傳國重器、國家和權力的象徵。成語中有一言九鼎、大名鼎鼎、鼎盛時期、鼎力相助等,可見“鼎”字也被賦予“顯赫”、“ 尊貴”、“盛大”等意義。鼎又是旌功記績的禮器。周代的國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慶典或接受賞賜時都要鑄鼎,以記載盛況。尊貴的身份,加上悠遠的歷史使得我們今天的主角——青銅人面方鼎蒙上了神秘色彩,人面方鼎是當今世界上唯一的一件人面紋方鼎,是我國青銅器中獨一無二的器物,2013年8月19號國家文物局將其列出禁止出國展覽文物。如此貴重的國寶卻歷經千年保存完好,出土後卻經歷了一次大劫難。

是金子在哪兒也會發光的,這話不錯,前提是每個人都認識金子,都知道它是寶貝所以才不會讓它埋沒,可我們今天的主角——青銅人面方鼎可不是人人都識得的,這才經歷了一番粉身碎骨的慘痛經歷,還差點葬身火海。

見證歷史的青銅鼎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青銅鼎很遺憾沒有遇到伯樂,湖南寧鄉縣黃材鎮炭河裡鄉勝溪村新屋灣的一位姓黃的老農民上山開荒種地時挖出來扔在一邊,黃老漢只知道這傢伙是銅做的,國家正在大鍊鋼鐵,很需要銅鐵,當銅賣了應該能值點錢。黃老漢輪起鋤頭就砸,把人面方鼎砸成了十幾塊,賣到了廢品收購站,繼而這些碎片又被連同其他廢銅送到了長沙毛家橋倉庫。幸運的是在這兒,青銅人面鼎終於遇到了識貨的伯樂,它的一塊殘片被湖南省博物館館派駐到毛家橋廢銅倉庫揀選文物的老師傅發現了。

這位師傅一眼就看出這個碎片不簡單,應該是古代文物的一部分。老師傅趕緊帶著這塊碎片趕回湖南省博物館,館長高至喜一看這是商代的青銅器啊!於是急忙派了幾個人再次前往廢品收購站,終於在如山的廢銅堆中,找到了10多塊人面鼎碎片。經初步拼對與研究,人們發現還缺一條腿與底部,後來,湖南博物館人員又順著廢銅的收購轉運路線反覆查找,終於在離長沙不遠的株洲廢銅倉庫中尋找到底部殘片。青銅器修復專家張欣如師傅馬上對其進行了修復,缺的那一條腿暫時用一個假腿代替。兩年之後,人面方鼎缺的那一條腿終於找到了,於是用這條正宗的腿換下了假腿。

這件商代人面紋方鼎通高38.5釐米,口長29.8釐米,寬23.7釐米,器身外表四周飾半浮雕的人面,鼎腹內壁鑄“大禾”兩字銘文。中華五千年文明史,有一半是由鼎來記載的,若是當初它被當成廢銅進了鍊銅爐,歷史文化的證據就少了那麼濃墨重彩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