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之道》

10個好的學習法則

1.運用回想。讀完一頁書,看向別處並回想主要觀點。少做標記,沒記住之前不要畫重點,要先回憶。在去教室的路上或不同於先前學習空間的室內,試著回憶要點。回憶的能力,即能夠得到自己心中的想法,是學好知識的關鍵標誌之一。

2.自我測試。任何內容皆可測試。無論何時皆可測試。抽認卡片是你的良師益友。

3.對問題進行組塊。搭建組塊的過程就是理解問題、練習解題方法的過程,有了組塊才能在腦中瞬間閃現答案。解決一個問題之後,要將其重新排演一遍。確保在許久沒接觸這道題後,你還能解答出問題的每個步驟。把問題當成一首歌,在心裡學著一遍遍地唱,這樣讓信息合成為一個流暢的組塊,任何時候都能任你提取使用。

4.間隔開重複動作。無論學哪門課,不要安排得太集中,要像運動員一樣每天安排些練習量。你的大腦就像一塊肌肉,它一次只能處理某學科上一定的練習量。

5.在練習中交替使用不同解題技巧。做任何練習的期間不要只用一種解題技巧,否則一段時間過後,你只是在模仿自己之前解題的老路子。解題方法要混合使用在不同的題型上。這麼做會讓你同時知道如何以及何時用一個解題方法。

(書本一般都不會以這樣的方式編寫,所以你需要靠自己去這麼做。)每一門作業和考試之後,要回顧錯題,確保理解自己的犯錯原因,之後重新解答一遍。想要最高效地學習,就在抽認卡片的一面用手寫(別用鍵盤打字)下問題,再在另一面寫下答案。(用手書寫比起打字時構建的神經結構更堅實。)如果你想把它上傳到智能手機的應用軟件裡,你也許會把卡片拍下來。你可以用不同的題型隨機測試自己。另一個測試自己的方法,是隨機翻開書本挑一個問題,看看自己能不能在很久沒碰這道題之後還能給出解答。

6.注意休息。有一種常見現象,是學數學或科學時,你會難以解答或理解一些初次遇到的問題或概念。這就是為什麼每天學一點,比集中在一天學會好很多。當你對一道數學或科學上的難題灰心喪氣時,可以休息一下,這樣你大腦的另一部分就能在後臺接著工作。

7.使用解釋性的提問和簡單類比。無論何時遇到難懂概念的困擾,都要自己想一想,怎樣解釋才能讓10歲小孩都明白這個概念?使用類比真的有用,比如電流就像水流。不要只想解釋,要大聲說出來或者寫下來。憑著嘴上說手上寫的功夫,你能把所學知識編譯(將知識轉換到神經記憶結構中)到更深的記憶中。

8.專注。關掉手機和電腦上所有會干擾你的提示音和鬧鈴,並在計時器上設定25分鐘。你要在25分鐘之內集中注意力,並儘可能勤奮工作。計時器的時間一到,給自己一個小小的、有趣的獎勵。一天中安排幾個這樣的工作期間,能實實在在地推進你的學習進度。試著規定學習時間和地點,不要瞄電腦和手機,讓學習變得自然而然。

9.困難的事情最先做。最清醒的時候,要去做一天中最困難的事情。

10.心理對照。想象過去的你,對比通過學習能夠成就的那個自己。在你的工作區域貼一張圖或幾句話來提醒自己的夢想。如果覺得自己缺乏動力了,就看看它們。對你和你愛的人,這麼做一定值得!

10個壞的學習法則

你要避免這些方法,因為它們會浪費你的時

間,甚至還會讓你以為自己真的在學習!

1.被動重複閱讀。很被動地坐著看書,目光再次掃過書頁上看過的內容。除非你能閉卷回憶要點,證明讀過的材料進入了你的大腦,否則重複閱讀就是浪費時間。

2.滿眼盡是重點標記。在文中標記重點,會讓大腦以為自己已經記住了學習內容,但實際上你只是手上動動(大腦記沒記就不一定了)。在書上各處適當標記是不為過的,有時它會幫你突出重點。但是,如果把它當成輔助記憶的工具,就要確保自己標記下的內容也記在腦子裡了。

3.瞟一眼解題方法,就覺得胸有成竹。這是學生學習時所犯的最糟糕的一個錯誤。你要做到的,是不看答案也能一步步解決問題。

4.等到火燒眉毛才開始學習。你會在田徑運動會開始前的最後一刻才開始猛練一番嗎?你的大腦如同一塊肌肉,它每次在一個科目上能夠應付的練習量是有限的。

5.已經清楚解法,但仍反覆解答同一題型。如果練習中你只是坐在那解決相似的問題,你實際並沒有在備考,而這就像一場盛大的籃球賽來臨之際,你卻只做控球這一種練習。

6.與朋友一起把學習變成了閒聊。和朋友核對解題方法,拿自己知道的問題相互提問,這會讓學習更有趣,同時暴露你的思維缺陷,並讓你的學習更深入。但是,如果任務還沒完成,共同學習卻成了閒談打趣,你可就在浪費時間了,這時就該換個學習小組了。

7.做題前忽視讀課本。還不會游泳的時候你會輕易跳進泳池嗎?教科書就是你的游泳教練,它會指引你通向答案。如果嫌麻煩而疏於讀書,你不僅會犯錯,還會浪費時間。在你開始讀書之前,快速瀏覽一遍章節和板塊內容,能讓你對它有個大致的概念。

8.有疑問點,卻不找導師或同學核對並解決。教授會習慣性地為那些充滿困惑的學生指點迷津——這是我們教師的職責。讓我們擔心的是不來提問的學生。希望你別成為其中之一。

9.時常分心,卻還以為自己能學得足夠深入。每次受到即時短信或談話的影響,你能在學習上投入的腦力都會變得更少。每一次被打斷注意力,

小小的神經都會被再次連根拔起,無法在

腦中紮根生長。

10.睡眠不足。睡眠中,你的大腦會將解題技巧拼湊在一起,同時它也會對你睡前習得的任何內容進行反覆練習。長時間的疲勞會讓毒素在腦中堆積,毒素會破壞神經連接,讓你無法用它們快速有效地思考。如果考前沒睡好,就算之前做過怎樣的努力也無濟於事。

取法其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我們很多人雖然很用功努力,但是努力的效果往往不盡人意。究其原因,多半是學習不得法,行動不得要領。

一、最普遍的學習策略就是重複閱讀——一遍又一遍地閱讀書本和筆記。我們和其他研究者都已經發現,這種被動又膚淺的學習技巧通常沒什麼效果,即所謂“事倍功半”。被動的重複閱讀並非出於愚笨或懶惰,而是因為我們陷入了認知錯覺。當我們一遍遍地閱讀材料時,它們就會在大腦裡越發熟悉、連貫,大腦處理這些信息會變得更輕鬆。這種輕鬆誤導我們相信自己已經掌握了知識,事實卻遠非如此。

二、喬布斯在斯坦福的演講中曾經提到過“connect the dots”,大意就是說,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曾經所學的知識會被運用到現在或是將來的生活和工作中。

三、每個人都能提升學習能力。作者上學時數學很差,她也沒有意識到,自己的思維方式,正是自認與數理無緣的人群中非常典型的一種。不過現在明白了,問題源於兩種截然不同的看待世界的方式。而那個只知道用一種方式去學習的我,結果必然一愁莫展。推薦這本書《重新定向》(Redirect),作者是心理學教授TimothyWilson。書中描述了“失敗到成功的故事”的深遠意義(Wilson 2011)。幫助學生改變他們的內心表述方式是這本書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描繪改變和成長在思維模式中的重要性上,CarolDweck(Dweck 2006)則是一位領軍人物。

四、如果你想要理解新事物,那最好關掉精確的專注思考模式,把開關切換到“廣角光源”,直到

你鎖定了一個新的、更有成效的方法。瞭解到發散模式後,我逐漸開始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它了。例如,比起枯坐在桌前絞盡腦汁,我發現自己隨意發揮時寫出的吉他曲更棒。那些刻意努力的作品往往充滿陳詞濫調,無聊透了。寫論文、為學校項目想點子或是嘗試解決一個困難的數學題也是一樣的。現在我信奉這樣的經驗:你越是苦思冥想,得出的想法就越是味同嚼蠟。目前為止,我都覺得這條規律放之四海而皆準。所以說,努力工作時的放鬆也是一個重要環節,當然,更是令工作卓有成效的關鍵。

五、心無旁騖,簡而行之 如果你發現自己總是在拖延,關掉手機,或是任何其他會發出提示音或閃爍的干擾源,用一個計時器設定25分鐘,在這25分鐘裡,全神貫注於一項任務,什麼任務都行。不用擔心能不能完成它,專心去做就好。25分鐘的時限一到,你就停下來獎勵一下自己,看看網頁,翻一下手機,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注意,獎勵和工作本身一樣重要。你會驚訝於這25分鐘的成效——尤其還是在你專注於任務本身,而非在意任務能否達成的情況下。

六、想象一下,假如現在就要入睡了,你正在回顧這一天中完成的最重要的任務。你想到的任務是哪個

呢?把它寫下來,現在就去做。在這天內,試著用至少3個25分鐘(“番茄時間段”)來處理你能想到的最重要的一個或幾個任務。當日工作真正完結後,看看自己在待做清單上劃掉了什麼,這會兒就可以盡情地享受成就感了,然後把明天要做的關鍵事項寫下來。這種前期準備有助於你的發散模式開始預熱思考明天如何完成那些任務。

七、定式效應就是說因死盯著有瑕疵的方法不放,而在解決問題時陷入僵局。切換到發散模式可以幫助我們從中解脫出來。記住這一點,有時候你的思考得靈活點。想要解決問題,理解概念,你可能需要在不同的概念之間轉換。最初的想法反而可能是誤導。

八、犯錯是不可避免的。所以要想解決掉論文,那就儘早動筆。除非你真的很享受自己所做的事,否則最好還是速戰速決。還記得嗎?即使是休息的時候,你的發散模式仍然在後臺工作。放鬆的時候也在學習,這簡直太划算了。一些人認為自己從未進入過發散模式,他們真是大錯特錯了。只要放輕鬆什麼都不想,你的大腦就會進入一種自然的默認狀態,那就是發散思維的一種形式。每個人都會這樣。

九、而如果要啟動發散模式與棘手問題戰鬥,最有效也最重要的誘發因素還是“睡覺”。要讓大腦捕捉問題,首先要藉助於專注模式調動全部注意力。研究表明,對於特定思考類型的問題,可用的精神能量,即意志力總量是有限的。儲備能量亮紅燈時,可以跳到其他類型的專注任務上休息一下,比如放下數學題,背背法語單詞。但只要仍然處於專注模式下,每一秒都在消耗你的能量儲備,就像一場全神貫注、隨時間增重的腦力舉重一樣。因此,課間和朋友們活動一下、聊聊天,能讓大腦不再神經緊繃,這絕對是個提神醒腦的好辦法。你也許還想進步得更快一點,也許可以設法命令發散模式加速吸收新想法。但這和體育訓練異曲同工,沒完沒了地練習舉重反而不能達到增肌效果——肌肉再次發力之前,也需要時間來休息和恢復。長遠看來,在舉重練習中間歇性地休息更有益於生長出強壯的肌肉。持之以恆才是關鍵!

十、在緊湊的專注模式後,利用發散模式的方法獎勵自己

去健身房

·參加運動,如踢足球或打籃球

·慢跑、散步或游泳

·跳舞

·開車兜風(或者搭個順風車)

·繪畫或者塗鴉

·淋個浴或是泡個澡

·聽音樂,尤其是純音樂

·用樂器演奏熟悉的歌曲

·冥想或者禱告

·睡覺(召喚發散模式的終極法寶!)

以下激活發散模式的方法,最適合小小地用一下,給自己個獎勵。(因為比起上述活動,下面提到的這些也許反而會把你拖進更專注的狀態裡。)

·打電子遊戲

·上網

·和朋友聊天

·主動幫助別人處理個小任務

·閱讀休閒讀物

·給朋友發短信

·去看電影或戲劇

·看電視節目(讓你昏昏欲睡的節目可不算)

十二、別怕落在同學後面 放慢腳步,也許你會得到驚喜:細嚼慢嚥反而讓你比那些腦子快的同學學習得更深入。幫我武裝起大腦的最重要竅門之一,就是不要想一口吃成個胖子。避開思維定式(愚公移山未必是個好辦法)

十二、做作業和考試時,接受大腦中的第一個想法,會有礙於你另覓佳徑。在思維定式的影響下,國際象棋選手堅信他們掃視棋盤是在尋找不同的棋路。然而,對棋手眼球移動軌跡的研究卻顯示,他們其實一直執著於最初的走法。不僅是眼睛,就連他們的思維也深陷其中,難以找到新的解法。

十三、觀察自己 下次當你對某些人或事感到挫敗時,試著退後一步觀察自己的行為。憤怒和失意偶爾會扮演走向成功的激將法,但它們也會關閉大腦中用於學習的關鍵區域。因此,不斷增加的挫敗感往往是個有益的暫停信號。它在暗示你,是時候轉換到發散模式去了。

十四、睡眠對學習的重要性 你可能會覺得這個說法聳人聽聞,但人醒著的時候大腦確實會產生有毒物質。而在睡眠中,腦細胞會收縮,於是細胞間隙會變大,這就像是打開了水龍頭——腦脊液從中流過並且沖洗掉毒素。這樣的夜間大掃除正是保持腦健康的一個環節。你極度缺覺時總會覺得腦袋不太靈光吧?沒錯,這些殘留毒素就是罪魁禍首。(無論是阿爾茨海默症還是抑鬱症,都與缺乏睡眠有關——長期缺乏睡眠是致命的。)有研究表明,睡眠是記憶和學習的重要環節。睡眠狀態下的部分清理工作就是清除瑣碎的記憶,並增強重要的部分。

十五、遇到數學或科學上的概念和難題,首先要讓專注模式打頭陣。它完成第一輪戰鬥後,就輪到

發散模式了。放鬆一下,做點別的!一旦工作期間出現了挫敗感,轉移注意力就該隨之出現,讓隱藏在後臺的發散模式運轉起來。學好數學和科學最好的辦法就是“每天進步一點點”。·讓兩種模式有足夠的時間各行其是,你才能理解自己所學的知識。牢固的神經結構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如果你有拖延問題,試著計時25分鐘來一心一意地投入工作,別讓發短信、上網或其他分心的事物上門打擾。

·十六、主要的記憶系統有兩類:

·工作記憶——只能一次扔四個球的雜耍演員;

·長期記憶——能儲存大量知識的倉庫,不過要靠定期回訪保持對其中內容的新鮮感。

·間隔性重複有助於把信息從工作記憶轉移到長期記憶。

·同時,睡眠也是學習過程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它會幫助你:構造一般性思維活動所需的神經聯結——

這也是為什麼考前一晚的睡眠很重要;攻克難題,真正理解所學的知識;鞏固複習重點知識,修剪旁枝末節

十七、進行組塊的第一步,就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需要組塊的信息上。開著電視當背景音,或是幾分鐘就查查手機電腦上的信息回覆一下,你就別想構建組塊了。因為你的大腦根本沒有真正專注於此。著手開始學習新東西,既要創造新的神經模型,也要把新模型和遍佈大腦各處的既有模型聯結在一起。[7]要是你走神,章魚觸手可就抓不緊了。

十八、說一件你可能會驚訝的事,那就是劃重點和標下畫線一定要謹慎,否則你不僅會效率低下,而且會被誤導。畫線的動作會讓你欺騙自己大腦在工作,其實只是手在動而已。做標記前,

要先訓練自己找到主要觀點,並把所做標記數量降到最少——一句話就行了,最多不要超過一個自然段。在留白區域記下總結好的關鍵概念。

十九、在學習中進行回想——讓大腦提取關鍵概念,而非通過重複閱讀被動地獲取知識,將讓你更加集中高效地利用學習時間。下一次重讀開始前的間隔時間才是這件事真正有效的部分。利用重讀間隔中進行的回想,訓練了你的大腦。別扔太久之後才去練習回想,那樣你每次都得從頭開始鞏固概念。特別是對初次學到、還頗有挑戰性的知識,最好是24小時內就和它們親近一下。這就是為什麼許多教授建議,如果可能,要在聽過課程的當晚再寫一遍筆記。這樣做有助於鞏固新形成的組塊,也能揭露自己理解上的漏洞。而教授最喜歡針對理解漏洞出試題。瞭解自己的知識漏洞,是查漏補缺的第一步。一旦把東西寫下來,就可以把下一次的“防忘”複習拖久一點,慢慢變成幾周後複習一次,再之後幾個月一次,最終你不必再和遺忘做鬥爭,寫下的內容幾乎成了你永遠的記憶。(記得回訪俄羅斯那會兒,我被一個出租車司機惹火了,25年都沒說沒用的俄語竟脫口而出,我都不知道自己還記得這些詞!)

二十、用X標出位置 用書籤或者便利貼標出每天的閱讀目標會是個好主意。它是進度的直接反饋——如果終點觸目可及,你會更有動力。

二十一、分解工作量才能細嚼慢嚥:只要能遵守以下三個原則,拖延一下也沒事。

1.在拖延期間不要去開電腦。電腦總讓人難以自拔。

2.趁還沒開始拖延,先看看家庭作業裡最簡單的幾道題。(這會兒還不必動手去做。)

3.在小紙片上抄下待解決的等式或方程,到哪都隨身帶著,直到它們讓你覺得拖不下去了,再回來做作業。

我發現這個方法對我幫助很大,因為它讓問題徘徊在發散模式中,甚至在拖延期間,學生也一直會對這個問題進行思考。——伊麗莎白·普勞曼(Elizabeth Ploughman)

二十二、自我實驗:讓自己變得更好的關鍵

羅伯茨博士,曾為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本科生的他在學做實驗期間,就開始在自己身上做實驗。羅伯茨教授的第一個自我實驗對象是他的青春痘。皮膚科醫生開的藥是四環素,於是羅伯茨給臉上的痘痘塗抹了不同的藥量。而他僅僅是記下了痘痘的數量,最終得到了怎樣的結果呢?四環素竟對痘痘的數量沒有一點緩解!羅伯茨的偶然發現,估計醫藥學得再花10年才能得到——他的結論,是看似強效的四環素不僅有不安全的副作用,而且對治療青春痘壓根沒

二十三、自言自語 我常常告訴我的學生,說給自己聽比反覆閱讀或是用馬克筆畫標記更有用。他們一臉迷惑地看著我,就好像我是個徹頭徹尾的瘋子(這也說不定哦)。但的確有很多學生回來告訴我,這個方法的確很有用,現在它已經成為他們的學習工具之一。

——迪娜·三吉(Dina Miyoshi)聖迭戈梅薩學院心理學助理教

二十四、遷移: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新背景中 遷移是把所學的知識從一個知識背景應用到別處的能力。比如,或許你學了一門外語之後,發現學第二門外語就比學第一門外語要輕鬆了。那是因為當你學過第一門外語,你獲得了基本的語言學習技巧,同時你也潛在地學會了相似的新單詞和語法結構,它們便遷移到了你的第二門外語學習中。學習數學但只把它應用在一個特定學科,比如會計、工程或經濟學,這就有點像決意不再認真學另一門外語——只堅守著一種語言就行,只需額外再多學幾個英語單詞就行。許多數學家覺,完全針對特定學科去學數學的方法,會讓你更難以靈活且創造性地運用數學。

二十五、做完題一定要回頭檢查,讓左右腦互動 當你萬分肯定自己完成的作業或試卷沒有問題時,這可能是過度自信的觀點,由左腦產生。當你回頭檢查時,你的

左右腦之間才有了更多互動的機會,互相取長補短,從不同角度發揮各自的能力。

二十六、考試本身就是效果非凡的學習經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