瓶頸破除 天水旅遊資源活起來

建成漢唐麥積山藝術陶瓷國家級文化產業園、天水66號國家級眾創空間和大漠行麻編鞋業等3個省級文化產業園;正著力謀劃實施麥積山大景區遊客接待中心、秦州區中梁空港城區櫻花小鎮、卦台山文化旅遊產業園等20餘個特色項目,全市儲備旅遊項目120多個,總概算達300多億元……

面對文化旅遊發展迅速的現狀,我市近年來儲備和建設了一批輻射面廣,帶動力強的文化旅遊大項目、好項目,促進了文化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為了推動文化旅遊深度融合、產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我市在財政支持、融資機制、土地供給等方面取得了實質性突破,打破了多年來制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的瓶頸,“通過項目謀發展、實施項目促發展”已經成為普遍共識,並且快速落地見效。

文旅強市

打造區域首位產業

目前,我國已進入消費經濟和大眾旅遊時代,旅遊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每年人均出遊3.7次,每年有近50億人次的旅遊市場,旅遊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就業的綜合貢獻均超過10%。而第三產業已佔到生產總值一半的我市,其中文化旅遊業在整個產業體系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大,帶動作用日益顯現。我市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和綠色發展崛起,就必須把發展文化旅遊業作為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一個重要著力點,加快提質增效升級,不斷做大做優做強。

我市文化旅遊資源極其豐富,因此發展文化旅遊業,有獨特優勢和廣闊前景。我市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絲綢之路經濟帶重要節點城市,文化旅遊資源既有歷史的也有現實的、既有人文的也有自然的,而且好多具有源頭性、唯一性,各縣區還相繼建成了一批特色園區、創排了一批優秀劇目、舉辦了一批文化節會和賽事活動,已成為天水文化旅遊的新亮點、新品牌,這些都是發展文化旅遊業得天獨厚的寶藏、富藏,天水有足夠的自信和底氣。

近年來,我市文化旅遊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2017年,全市文化產業增加值達17.15億元,同比增長20%,接待遊客3711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212億元,同比增長33.5%。今年上半年,全市旅遊人數達2153萬人次,旅遊收入129.3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6.5%。

今年初,文化和旅遊部統籌文化產業發展和旅遊資源開發,促進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日趨上升為國家層面的重要戰略。省委、省政府把文化旅遊業作為綠色發展崛起的10大類生態產業之一予以謀劃,提出要全面建設旅遊強省,並出臺了一系列實打實的政策措施,為文化旅遊業發展注入強大動力。近幾年,我市發展持續趕超進位,經濟總量不斷擴大,文化旅遊發展前期投入逐年增加;隨著寶蘭高鐵的開通,交通體系越來越完善,通達程度越來越高,遊客集散更加方便快捷,因此發展文化旅遊業可謂正當其時,大有可為、大有作為。

市上《關於支持文化旅遊項目建設的辦法》對文化旅遊發展的優惠政策作出了明確規定,尤其是在重大文化旅遊項目用地方面,支持力度之大可以說是前所未有,充分體現了我市打造區域首位產業、建設文化旅遊強市的堅定決心。從2019年起,市財政預算安排文化旅遊產業發展專項資金1.5億元以上,要綜合運用項目補貼、以獎代補、貸款貼息、股權投資等方式,重點支持旅遊基礎設施建設、景點開發和旅遊產業發展。

旅遊項目 使文旅資源活起來

“麥積山景區遊客服務中心集遊客集散、觀光休憩、文化生態體驗、商業服務、民俗體驗於一體,將全面展現我市文旅產業深度融合,滿足遊客深度體驗需求。”麥積山管委會建設科工作人員說起位於麥積區甘泉鎮西枝村、峽門村片區的麥積山景區遊客服務中心時信心滿滿,該工作人員介紹說,麥積山景區遊客服務中心及配套項目建設正有序進行,距麥積山石窟只有8公里路程,規劃面積346畝,估算投資15億元,項目建設主要包括大型停車場、遊客中心、綜合管理調度中心、文創中心、民俗體驗區及配套商業服務設施,力爭年底完成遊客中心主體工程,明年年底投入運營,使麥積山大景區旅遊服務水平邁上新臺階。

近年來,我市因地制宜開發休閒娛樂、戶外運動、農事體驗等旅遊項目,引導特色小鎮、傳統村落、田園綜合體建設。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挖掘天水核心文化旅遊資源,支持各大景區景點鏈條向各行業延伸。積極籌備秦州大劇院、光明劇院面向遊客和市民進行常態化演出。做到了產業鏈條化、遊覽分享化、演出常態化。構建了由點連線、由線擴面、網狀輻射的全域文化旅遊發展新格局。創建旅遊專業村20個,發展農家樂902戶,旅遊床位4.2萬張,建成3A級以上景區旅遊諮詢中心12個。

截至目前,麥積山與華僑城賦能管理服務項目鹹功簽約;麥積山遊客集散中心、峽門風情小鎮等項目積極推進;天水華昌歡樂城、中梁櫻花小鎮等項目進展順利;百花小鎮、麥積山自駕遊營地等項目簽約落地;呂二溝文化旅遊綜合體項目啟動;天水漢唐麥積山藝術陶瓷有限公司被評定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天水飛天雕漆工藝傢俱有限公司、甘谷大漠行麻編鞋業有限公司被評定為省級文化產業示範基地。真正詮釋了“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深刻內涵。全市共實施文化旅遊項目90個,概算總投資300億元,實際到位47.8億元。

據瞭解,我市為了打通與國際接軌的“最後一公里”,從全球視角實現文化旅遊產品、營銷模式、市場管理、外部環境的國際化,先後成功舉辦了2018天水文化旅遊國際推廣峰會、天水文化旅遊走進“中葡文化藝術節”邀請聯合國世界絲路論壇跨文化委員會主席及美、英、德、東盟等國家的專家、學者、記者廣泛參與,著力打造“羲皇故里—世界華人尋根祭祖聖地、隴上江南—中國休閒旅遊生態家園、天水—絲綢之路歷史文化名城”三張城市名片。同時在南京、杭州、上海等地舉辦了“航空+旅遊+優秀劇目”、《大秦文公》進長安、三國名城手牽手成都宣傳推介活動,打通天水一貴陽—珠海、優化天水—天津—大連2條新航線正在積極洽談中。全市所有4A級以上旅遊景區全部接入國家文化和旅遊部應急指揮調度平臺,麥積山景區、伏羲廟景區率先建成線上營銷和購票系統,初步實現了全市文化旅遊管理智慧化、營銷智慧化、服務智慧化,極大地提升了城市知名度。

  旅遊交通 讓“流動名片”帶客來

“要發展先修路。近年來,我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呈現出高強度投入、大規模建設的良好勢頭,交通運輸服務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為我市旅遊業快速發展提供了良好支撐,全面提升交通運輸對全市旅遊業的服務保障水平。”市交通運輸局負責人介紹說,為了加快實施國家、地方高速公路項目,全力配合省上加快天水至平涼高速公路天水段項目建設,我市啟動實施靜寧至天水高速公路莊浪至天水段項目,儘快打通天水北向對外高速通道,提升與周邊省市的高速聯通能力。全力加快出市通道項目和旅遊公路項目建設,年內建成秦州大道、國道310線秦州至武山升級改造工程、麥積山大道、洛門至水簾洞旅遊公路等幹線公路,新增國省道二級以上公路230公里,其中景區旅遊公路50公里,實現5A級景區通一級公路、4A級及以下景區與二級或三級公路連接。繼續改善農村交通基礎設施條件,提高農村公路的通達深度、覆蓋範圍,全力助推鄉村旅遊業發展。

以各縣區重要樞紐為節點,進一步完善客運樞紐佈局和功能,逐步實現鐵路、公路、民航以及城市公共交通等不同交通方式的有效銜接,提高交通樞紐的一體化水平和集散效率。加快天水南站綜合交通樞紐及市政道路建設,完善天水南站交通樞紐功能。積極推進“客運+旅遊”模式發展,培育一批服務優良、品質高端、發展多元的運輸企業。從適應旅遊業發展的需要出發,對現有大型客運站場進一步拓展空間、擴充功能,在有條件的景區建設完善一批客運換乘站,提高景區的客流集散功能。加快天水汽車西站、甘谷客運中心各項驗收報批進度,促其儘快投入正式運營。

以我市被交通運輸部確定為“公交都市”創建城市為契機,擴大公交服務範圍。堅持城市公共交通客運與旅遊客運一體化發展,不斷優化公交線路,方便遊客出入。積極引導全市旅遊客運企業不斷加大投入,引導旅遊班線、旅遊公交車輛向節能環保型和中高檔型方向發展,不斷提高旅遊客運的運力檔次和遊客乘坐的舒適度。大力發展省際、市際旅遊客運、區域內景點間中短途快速客運、城市間直達旅遊客運,抓緊開通天水至漢中、武都、九寨溝等地的高速公路旅遊客運專線。按照“明確市場定位、整合多方資源、創新服務方式、打造新型業態”的總體思路,鼓勵道路客運經營者樹立以運促遊、以遊興運的經營理念,鼓勵開業有資質、經營有能力、管理有水平、服務有質量的道路運輸企業發展特色旅遊客運,促進傳統道路客運產業轉型發展。

協調有關部門在國省道主幹線高速公路、二級公路和縣鄉道路增設、更新規範的旅遊標識標誌,方便遊客。利用已經建成的道路運輸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在公交車、出租車、班線車電子屏上播放文化旅遊信息;在高速公路和二級公路沿線及客貨運輸站場設立大型永久性公益廣告牌,宣傳天水文化和旅遊品牌,不斷提升天水旅遊的影響力。加強對城市公交、出租和旅遊客運行業的規範整頓,以提升城市公交、出租服務質量為重點,從行業監督管理、企業經營管理、駕駛員運營服務三個層面,採取集中整治、明察暗訪、整章建制和評先選優等措施,從嚴查處一批違法行為,嚴肅整改一批經營管理不到位的企業,建立健全一批監督管理制度,樹立宣傳一批行業優秀典型,提高行業從業人員文明素質,革除陋習、規範經營,將城市公交、出租和旅遊客車打造成展示城市文明的“流動名片”,努力提升城市形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