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也难逃一“史”

文史不分家。无论是在哪一学习阶段中,语文和历史都是相辅相成的存在。对于历史和文学的结合方法以及成就,从古至今有许多例子值得我们参考。

“文”也难逃一“史”

从文的角度考究,就可以根据文学体裁及表现方式分类。从最简洁的成语词语起,无处不显现这种特征。例如“草船借箭”一词,本意是三国时期的一场战争,讲述了诸葛亮巧借草船得曹操十万支箭的故事,其实也有运用智谋,凭借他人的人力或财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意思,在日常用语中即代表与之方法相似的事件;或“沉鱼落雁”一词,表面上是描写两种动物,实则是由《庄子·齐物论》部分内容概括来的一个词:“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原先是以小动物的反应侧面体现毛嫱、丽姬的美貌,后默认为西施与王昭君,无论是哪一个版本,都体现的是女子的容貌美丽。将历史事件以人物言行、事件概括、环境烘托等方式以成语的表达形式体现出来,具有很高的概括性,而且一般成语都来自古文,所以使用中能让文章更加典雅,更有寓意。这样巧妙地将历史溶于语文,用先人的例子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我们的素养。

“文”也难逃一“史”

有词语,也有诗词。现在即便是一二年级的学生也可以背诵几首朗朗上口的诗词,诗词背后的历史意义与社会现状也颇有深意。“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这句诗源自杜牧的《江南春》。从语文的角度来赏析它,能发现作者写作手法高超,薄雾中映出座座佛寺,色调及画面充满神秘与朦胧感。但是结合历史背景,作者其实是凭借环境的气氛烘托唐朝当朝统治者整日妄图以求佛拜神之方式使国家平安,唐朝逐渐衰败,这让作者不禁想起南朝覆灭的历史,从而借古讽今,表达的是作者对身处时代国家与人民安危的忧虑,隐晦地警示了统治者未来的命运。同样也能体现作者忧国忧民的诗还有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中“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一句,以“遗民”的第三人称角度诉说内心的痛处,“又”一字更是强调了悲愤的情感。南宋统治者退居江南,大好江山被金人占领,无数国民在占领区域苦苦等待着王朝的复回,而南宋王朝却一直无力收复这些地区,使人悲哀。此外,也有怀古类词句,譬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作者触景生情,怀想起三国赤壁之战的激烈之景,从而联想起周瑜的意气风发、英勇无畏,又想到自己无所成就,壮志未酬,所以心中既有对前人的敬仰,也有对现状的不满。这些诗词韵律优美,脍炙人口,用词恰当,手法灵活,语言典雅,同时让人们在诗词之美中深刻感受到作者丰富的情感,也以史为鉴,学习古人的长处,改正不足,渐渐地成就自我。


“文”也难逃一“史”

古有诗词,今有白话文。阅读在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自白话文见世以来,我国出现了大批优秀的白话文作品,尤其近代作品值得品味。鲁迅作为一个著名作家及民主战士,在当代历史的影响下,写出了很多饱含激情的作品,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狂人日记》这篇短篇小说。《狂人日记》通篇运用熟练的白话文,寥寥数语即把大哥、陈老五和路人的表情与动作写得生动形象。泛读过后会只觉这是一篇迫害狂恐惧症患者的自述,但是了解近代史后,就能读出不一样的感觉:整篇文章充满狂人丰富的心理描写,写出狂人的恐惧不安与对身边人的怀疑,突出了狂人混乱的思维,也正是狂人所处社会黑暗与不公的隐晦表现;象征、暗示等手法频繁出现,例如“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就比喻、暗示中国几千年不变的传统文明,语言沉闷深邃,无处不在体现社会“吃人”现象的层层加深,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害人的本质。鲁迅的许多作品都围绕这一主题构思、编写,但其中语言的灵活转换值得我们探究——如在《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中,序言用了文言文,正文用了白话文,不仅仅是以对照的手法体现狂人的思维无逻辑,还体现的的是作者对两种文体的高度熟悉。这是继新文化运动以后产生的成果,是中国文化进步的一大步,作品的价值难以估量,是人们值得纪念的作品。


“文”也难逃一“史”

四大名著无人不晓,如此享有盛名的巨作也与历史有着紧密的关系。例如最能体现这一点的《三国演义》,在三国历史的基础上衍生出众多英雄豪杰的故事。极具争议的人物诸葛孔明,虽然的确是实际存在的人物,但是在《三国演义》中,却被作者以丰富和想象的文字,编造或夸张的事例烘托得更加神通广大,虽说如此便脱离了事实,但是作为文学作品,在已有的历史上添加幻想色彩本身是无伤大雅的。作者想要重点突出他,便将大部分英雄事迹归于一人身上,比如我们熟知的草船借箭,有说法为孙权所作,但是在书中的写法凸显了诸葛孔明的人物形象,吸引读者目光,也是十分巧妙的。从意义上而言,它揭示了“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社会规律,同时也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种种品质在一场场战争与对话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更是体现了人民渴望和平,拥护明君的社会现象。无论是哪一本建立在历史基础上的巨著,人们都可以找到类似启发大众的意义与价值。


“文”也难逃一“史”

历史是文学的基础,文学是历史的升华。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了解了文章背后的历史,对背诵和理解就会有很大的提升;而客观的历史也总是不经意间就带上了人们的情感,这时候语文的学习就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一段段历史的真相与背后的意义,看清真相,认清我们民族过去的悲壮历史与错误选择,对价值观也起到了很大影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