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道友:“迦葉尊者、拈花一笑”最早出現於唐朝惠炬、勝持編纂的《寶林傳》,然後是宋理宗時期編纂的《五燈會元》,再後就是《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前兩部都是禪宗編纂的私史,具備一定的故事性,但歷史事件有問題,尤其是《寶林傳》,佛教後期編纂的書也不敢全部對其照搬;《五燈會元》和《決疑經》也涉及一些編纂神話產生的宗教矛盾。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吾:這樣說豈不是因果顛倒了,最早應當是出現在《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才對,因為那是佛經,那是佛說的。而《寶林傳》與《五燈會元》才是根據這部經編的,不過這部經後世慢慢失傳不見了,所以在我們後世大藏經裡面找不到。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道友:原始佛教屬於由理入教,大乘佛教是由信入教,同時許給信眾許多不切實際的願景,如果不由信入教,大乘佛教那些偽經簡直荒唐可笑,對於那些對大乘經典提出疑問的人,大乘佛教的對策則是恐嚇咒詛,於是大乘佛教吸收了一批愚痴無智之人,他們入教只是為了追求那些虛無的極樂與財富等,這也就是大乘佛教為什麼會走到末法時代的原因。總之現在的大乘佛教已經沒了靈魂,成了一群騙子帶著一群傻子的拙劣表演。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吾:由理入教,由信入教,都是可以的,這個不單是佛法,對照儒道也是同樣。如中《中庸》中有云“明則誠,誠則明”,只要瞭解了明白了自然就信了,反過來只要絕對的相信,全身心的專注,慢慢也就懂了。你認為很可笑,就是所謂的不笑不足以為道,那更應該注意了。今日之佛教界雖亂,但那是人性的惡根性所致,是各行各業各家各派都有的普遍共性,但大乘的精神是絕對沒有問題的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道友:各家各派都有進攻性,那麼佛教的無妄語、佛教的無神論去哪了,怎麼好意思張口閉口“我無妄語”,怎麼好意思張口閉口“我的都是真經”?由理入教,由信入教就是一邊說“我無妄語”,一邊編著妄語告訴別人“你祖宗都不咋地,還得給我祖宗磕頭了”。什麼叫可笑,道理誰都懂,就是這種掛著羊頭賣狗肉的自欺欺人的行為才可笑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吾:首先無妄語的是佛,並不代表整個佛教所有的人都無妄語,無妄語只不過是戒律,需要遵守的,而不是一定不存在妄語。其次,佛教既不是有神論,也不是無神論,用無神論來歸納佛教已經岔到千里以外了。再次,與祖宗是扯不上關係的,《金剛經》中說:“一切聖賢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只要是聖人說的都差不多,是不分東方西方,本國他國的。最後,凡是聖人的言論,都可以互相對照、印證,說的差不多的大部分都沒有問題,而大乘教義,是與儒道相合的,所以也沒有問題。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道友:哦,無妄語的是佛,和尚就不用無妄語?佛教就不修無妄語,釋迦就不要求門下修無妄語?無妄語是戒律,但和尚不守這個戒律就理所應該?其次,佛教自己標榜的無神,攀附的科學,這橫不是道教把佛教逼上科學之路吧?再次,你祖宗的理論在佛教高僧大德來看,是外道,這的確不分本國他國,佛教說,除佛教其他任何宗教學說都是外道,的確沒有國籍之分。大乘教義,不是與儒道相合,是吸收完婆羅門理論再吸收儒道,所以,想不相合也得行啊。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吾:又來混淆概念了,不是和尚不用無妄語,而是真正能做到無妄語的只有佛,和尚只不過是走在由凡到聖之路上的人,所以當他達到佛境界自然無妄語,還處在凡夫境界自然免不了妄語。出家入佛門只是開始,而不是結果。其次,在佛法教理上,在凡夫角度,是承認一切鬼神存在的,只不過是一切唯心造的,鬼神也是唯心所造的。只要徹底了卻此心,鬼神乃至三界輪迴都將不復存在,這是需要一分為二分開討論的。並不能籠統的歸納為有神或者無神。

由禪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發的一些探討

最後,徹悟菩提以前都是外道,即便是學佛的也不例外,同樣屬於外道,當然反過來學其他門派的,只要有一天徹悟菩提了,當然就不是外道了。這就是祖師說的“不貴子行履,只貴子正見”,沒有正法眼的正見,無論學什麼都會走入外道。另外在佛法因明邏輯上講,如果不先劃分確立好範圍,得出的任何結論,從根本上都是有問題的,所以你總會覺得有矛盾,有疑問,就是因為沒有先劃分好範圍,分開來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