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道友:“迦叶尊者、拈花一笑”最早出现于唐朝惠炬、胜持编纂的《宝林传》,然后是宋理宗时期编纂的《五灯会元》,再后就是《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前两部都是禅宗编纂的私史,具备一定的故事性,但历史事件有问题,尤其是《宝林传》,佛教后期编纂的书也不敢全部对其照搬;《五灯会元》和《决疑经》也涉及一些编纂神话产生的宗教矛盾。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吾:这样说岂不是因果颠倒了,最早应当是出现在《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才对,因为那是佛经,那是佛说的。而《宝林传》与《五灯会元》才是根据这部经编的,不过这部经后世慢慢失传不见了,所以在我们后世大藏经里面找不到。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道友:原始佛教属于由理入教,大乘佛教是由信入教,同时许给信众许多不切实际的愿景,如果不由信入教,大乘佛教那些伪经简直荒唐可笑,对于那些对大乘经典提出疑问的人,大乘佛教的对策则是恐吓咒诅,于是大乘佛教吸收了一批愚痴无智之人,他们入教只是为了追求那些虚无的极乐与财富等,这也就是大乘佛教为什么会走到末法时代的原因。总之现在的大乘佛教已经没了灵魂,成了一群骗子带着一群傻子的拙劣表演。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吾:由理入教,由信入教,都是可以的,这个不单是佛法,对照儒道也是同样。如中《中庸》中有云“明则诚,诚则明”,只要了解了明白了自然就信了,反过来只要绝对的相信,全身心的专注,慢慢也就懂了。你认为很可笑,就是所谓的不笑不足以为道,那更应该注意了。今日之佛教界虽乱,但那是人性的恶根性所致,是各行各业各家各派都有的普遍共性,但大乘的精神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道友:各家各派都有进攻性,那么佛教的无妄语、佛教的无神论去哪了,怎么好意思张口闭口“我无妄语”,怎么好意思张口闭口“我的都是真经”?由理入教,由信入教就是一边说“我无妄语”,一边编着妄语告诉别人“你祖宗都不咋地,还得给我祖宗磕头了”。什么叫可笑,道理谁都懂,就是这种挂着羊头卖狗肉的自欺欺人的行为才可笑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吾:首先无妄语的是佛,并不代表整个佛教所有的人都无妄语,无妄语只不过是戒律,需要遵守的,而不是一定不存在妄语。其次,佛教既不是有神论,也不是无神论,用无神论来归纳佛教已经岔到千里以外了。再次,与祖宗是扯不上关系的,《金刚经》中说:“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只要是圣人说的都差不多,是不分东方西方,本国他国的。最后,凡是圣人的言论,都可以互相对照、印证,说的差不多的大部分都没有问题,而大乘教义,是与儒道相合的,所以也没有问题。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道友:哦,无妄语的是佛,和尚就不用无妄语?佛教就不修无妄语,释迦就不要求门下修无妄语?无妄语是戒律,但和尚不守这个戒律就理所应该?其次,佛教自己标榜的无神,攀附的科学,这横不是道教把佛教逼上科学之路吧?再次,你祖宗的理论在佛教高僧大德来看,是外道,这的确不分本国他国,佛教说,除佛教其他任何宗教学说都是外道,的确没有国籍之分。大乘教义,不是与儒道相合,是吸收完婆罗门理论再吸收儒道,所以,想不相合也得行啊。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吾:又来混淆概念了,不是和尚不用无妄语,而是真正能做到无妄语的只有佛,和尚只不过是走在由凡到圣之路上的人,所以当他达到佛境界自然无妄语,还处在凡夫境界自然免不了妄语。出家入佛门只是开始,而不是结果。其次,在佛法教理上,在凡夫角度,是承认一切鬼神存在的,只不过是一切唯心造的,鬼神也是唯心所造的。只要彻底了却此心,鬼神乃至三界轮回都将不复存在,这是需要一分为二分开讨论的。并不能笼统的归纳为有神或者无神。

由禅宗“拈花一笑”公案,所引发的一些探讨

最后,彻悟菩提以前都是外道,即便是学佛的也不例外,同样属于外道,当然反过来学其他门派的,只要有一天彻悟菩提了,当然就不是外道了。这就是祖师说的“不贵子行履,只贵子正见”,没有正法眼的正见,无论学什么都会走入外道。另外在佛法因明逻辑上讲,如果不先划分确立好范围,得出的任何结论,从根本上都是有问题的,所以你总会觉得有矛盾,有疑问,就是因为没有先划分好范围,分开来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