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趣的灵魂——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有趣的灵魂——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经典语录

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

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众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却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一个人想像自己不懂得的事很容易浪漫。

我对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无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见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愿,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口沫飞溅,对别人大做价值评判,层次很低。

不管是同性恋,还是异性恋,对爱情的忠贞不渝总是让人敬重。

只有那些知道自己智慧一文不值的人,才是最有智慧的人。

别人的痛苦才是艺术的源泉。而你去受苦,只会成为别人的艺术源泉。

假如我被大奸大恶之徒所骗,心理还能平衡,而被善良的低智人所骗,我就不能原谅自己。

胡思乱想并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

我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的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

真理直率无比,坚硬无比,但凡有一点柔顺,也算不了真理。

质朴的人们假如能把自己理解不了的事情看做是与己无关的事,那就好了。

我常听人说:这世界上哪有那么多有趣的事情。人对现实世界有这种评价、这种感慨,恐怕不能说是错误的。问题就在于应该做点什么。这句感慨是个四通八达的路口,所有的人都到达过这个地方,然后在此分手。有些人去开创有趣的事业,有些人去开创无趣的事业。前者以为,既然有趣的事不多,我们才要做有趣的事。后者经过这一番感慨,就自以为知道了天命,然后板起脸来对别人进行说教。

身为一个中国人,最大的痛苦是忍受别人“推己及人”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都要多。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有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

你有种美好的信念,我很尊重,但是要硬塞给我,我就不那么乐意。

我宁可做一个苏格拉底那样的人,自以为一无所知,体会寻求知识的快乐,也不肯做个“智慧满盈”的儒士,忍受这种无所事事的煎熬。

人家有几样好东西,活的好一点,心情也好一点,这就是轻狂。非得把这些好东西毁了,让人家沉痛,这就是不轻狂。

没有钱、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文化,人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

说这辈子我干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做一个一无所能,就能明辨是非的人。

人必须过他可以接受的生活,这恰恰是他改变一切的动力。

在文学艺术及其他人文的领域之内,国人的确是在使用一种双重标准,那就是对外国人的作品,用艺术或科学的标准来审评;而对中国人的作品,则用道德的标准来审评。

理性就像贞操,失去了就不会再有;

人活在世界上,不可以有偏差;而且多少要费点劲儿,才能把自己保持到理性的轨道上。

我要说出我的结论。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种有害哲学的影响之下,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假如从整个人类来考虑问题,早就会发现,趋利避害,直截了当地解决实际问题最重要――说实话中国人在这方面已经不像样了这不是什么哲学的思辨,而是我的生活经验。我们的社会里,必须有改变物质生活的原动力,这样才能把未来的命脉握在自己的手里。

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

总而言之,干什么都是好的,但要干出来个样子来,这是人的价值和尊严所在。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伦理原则是把人人同等看待。我以为这个原则是说,当语及他人时,首先该把他当个寻常人,然后再讨论他的善恶是非。这不是尊重他,而是尊重“那人”,从最深的意义上说,更是尊重自己——所有的人毕竟属同一物种。人的成就、过失、美德和陋习,都不该用他的特殊来解释。You are special,这句话只适合于对爱人讲。假如不是这么用,也很肉麻。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顶着这个字,谁还敢有不同意见?

不管是信神,还是自珍自重,人活在世界上总得有点信念才成。

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人有无尊严,有一个简单的判据,是看他被当做一个人还是一个东西来对待。这件事有点两重性,其一别人把你当做人还是东西,是你尊严之所在。其二是你把自己看成人还是东西,也是你的尊严所在。

现在的年轻人大概常听人说,人有知识就会变聪明,会活得更好,不受人欺。这话虽不错,但也有偏差。知识另有一种作用,它可以使你生活在过去、未来和现在,使你的生活变得更充实、更有趣。这其中另有一种境界,非无知的人可解。不管有没有直接的好处,都应该学习——持这种态度来求知更可取。

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人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一个,就是我自己。这话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诚实。

无理可讲比尸横遍野更糟;

我以为,见到一种差别,就以为这里有优劣之分。这是一种市侩心理。

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好在人不光是在课本上学习,还会在沉默中学习。这是我人性尚存的主因。

走投无路的人最迷信,而且是什么都信。

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假设我相信上帝(其实我是不信的),并且正在为善恶不分而苦恼,我就会请求上帝让我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程度,而绝不会请他让我愚蠢到让人家给我灌输善恶标准的程度。假若上帝要我负起灌输的任务,我就要请求他让我在此项任务和下地狱中作一选择,并且我坚定不移的决心是:选择后者。

我现在所教的数学,你们也许一生都用不到,但我还要教,因为这些知识是好的,应该让你们知道。这位老师的胸襟之高远,使我终身佩服。我还要说,像这样的胸襟,在中国人文知识分子中间很少见到。

和任何话语相比,饥饿都是更大的真理。

中国这地方有一种特别之处那就是人只有在家里(现在还要加上在单位里)负责任,出了门就没有责任感。

人该是自己生活的主宰,不是别人手里的行货。假如连这一点都不懂,他就是行尸走肉,而行尸走肉是不配谈论科学的。

沉默是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一种生活方式。它的价值观很简单:开口是银,沉默是金。

这个世界上有个很大的误会,那就是以为人的种种想法都是由话语教出来的。假设如此,话语就是思维的样板。我说它是个误会,是因为世界还有阴的一面。除此之外,同样的话语也可能教出些很不同的想法。

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人当然有不思索、把自己变得愚笨的自由;对于这一点,我是一点意见都没有的。问题在于思索和把自己变聪明的自由到底该不该有。

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准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价值取向,二是在这些取向上取得的成就;

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种程度的单调、机械是必须忍受的,但是思想绝不能包括在内。

我认为脑子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想法施加在它上面,是可疑之举。有一些人说它是进行竞争的工具,所以人就该在出世之前学会说话,在三岁之前背诵唐诗。假如这样来使用它,那么它还能获得什么幸福,实在堪虞。知识虽然可以带来幸福,但假如把它压缩成药丸子灌下去,就丧失了乐趣。

我未见过喜欢丰富的人妒恨、伤害喜欢单纯的人,我见到的情形总是相反。

愿你对庸俗有生理本能的厌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