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别不承认,这段时间,不管你是刷微博、刷微信,还是看电视、看视频,都会被一个词密集地轰炸,那就是“新基建”。

新基建是什么?官方是这样定义的,它指的是信息数字化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七大领域: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

单独看好像每一个词都很熟悉,但连在一起却有种微妙的距离感。好吧,不急,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咱们先从传统基建说起。


传统基建是什么,它为什么而来?

所谓的传统基建指的就是铁路、机场、港口、水利设施等建设项目,俗称“铁公基”。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了中国经济一顿爆锤,短时间内依赖出口贸易的企业大量倒闭。为避免大量人口失业,我国政府紧急推出了“4万亿”计划刺激经济,当时重点投资的领域就是“铁公基”。

铁公基如何拉动经济?举个例子,假设政府为新建一条路投资了1个亿,那么这条路将带动上百吨钢材、上千吨水泥、上千吨沥青的销量,更重要的是,能增加几千个就业机会,有了工资以后大家自然会消费,于是便间接拉动了内需。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在电视剧《士兵突击》中,许三多用半年时间修了条路,他认为修路是件很有意义的事

中国有句古话,“要想富,先修路”,还有人说,“火车一响,黄金万两”,说的就是基建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在“4万亿”的刺激下,中国经济奇迹般地完成GDP保8的任务,“铁公基”成了刺激经济的代名词。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大背景。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即便到了2014年底,全国仍有3917个村不通电,近10万个行政村不通水泥路。换句话说,中国在基建领域仍然是潜力股,发展空间巨大。


铁公基式微,新基建它来了!

但几年以后,铁公基开始显现它的另一面。传统基建日趋饱和,西北及西南地区的一些高速公路因车流量不足,被人们嘲笑为“晒谷场”。在基建行业,哪个工程都离不开水泥,但中国水泥现在又是个什么情况?严重过剩。中国水泥产能高达27亿吨,国内只能消化17亿吨多一点。


更扎心的是,由基建饱和所带来的,还有其边际作用骤减。举个生活中的例子,你很饿,吃了第一个包子,觉得很满足,于是又吃了第二个,还是很满足,吃到第五个的时候,你已经饱了,甚至还有点撑,那么第五个包子带给你的边际作用就是0。同理,修路、修高铁、盖楼也是。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农村公路变“晒谷场”

说白了传统基建那一套早就过了高光时刻,中国经济需要新的增长点,新基建该上场了!

这里还想再探讨一个问题,传统基建的边际作用骤减以后,还有反弹的可能吗?有一种观点认为,假设国家A在某种科技上实现了突破,比如5G、锂电池等,然后这个国家开始大规模修建5G的基建、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基建,那么基建的边际作用会再次增强,因为科技发展会催生新的产业革命。

到这里,新基建的概念已经十分明朗了。新基建和传统基建一样,首先是一种基础设施,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它顺应了新时代的语境,对自身进行了调整,主要在“高技术”“补短板”两个范畴发力。前者是被认为是中国经济的未来,大力发展高科技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后者则解开了一个谜题:新基建并没有抛弃传统基建,而是对它的迭代升级。


被寄予厚望的新基建,到底有多强?

不得不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2008年,注定不平凡的一年,年初南方雪灾、512地震、9月金融危机,一整年都弥漫着一种低落的情绪。而2020年的开头同样很难,经济下行压力巨大,年初又来了场新冠肺炎。

这时候,新基建就像一场雨,及时地洒在了这片突然龟裂的土地上。接下来,我们来聊聊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的几大核心领域到底有多硬核。

先说说5G,5G凭什么站上了新基建的C位?因为无论是从未来的产业规模,还是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来看,5G都是最能打的。我国重点发展的各大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远程医疗等,都需要5G技术作为支撑。目前,我国已经建了13万个5G基站,预计2020至2025年,5G商用直接带动的经济总产出达10.6万亿元,间接拉动的经济总产出约24.8万亿元。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和5G有点类似,大数据中心也常常起到“弹药”的作用,尤其在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但你猜我国数据存储利用的能力是个什么水平,去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平均月流量为7.82GB,是2018年的1.69倍,但只有不到2%的企业数据被存储下来,其中又只有10%被用于数据分析。

巨大的缺口往往也意味着巨大的机会,当前中国数据中心每年新增投资规模在1000亿左右,如下图所示,千亿投资将带动以下产业链: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人工智能可能是除5G外被炒得最热的一个概念,但这份热度更多是因为实力,我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水平已经迈进了世界第一梯队。而在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有可能会继续领先世界,因为在代表人工智能大潮最基础支撑的计算力上,2019中国联想集团继续蝉联超算市场份额第一,是全球第一超算制造商。

人工智能的应用场景十分具有想象力,金融、汽车、零售、大健康、教育等你能想象到的领域几乎都有涉及。Sage预测,2030年人工智能将为全球GDP带来额外14%的提升,相当于15.7万亿美元的增长,这个数字有多可怕,2019年我国一年的财政收入是19万亿出头。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在这里面,工业互联网可能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看完下面这张图,你大概会产生一个基本的认知。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在联想合肥联宝工厂的生产线上,只需少量员工就可以维护由数千台贴片机组成的生产线。因为这些贴片机具有自动监控功能,会自动追踪元件消耗状况,并通过灯光等信号通知值班员工。有一条“维纳斯生产线”,自动化率甚至达到了75%。


这个例子至少说明了,拼人力、拼时间、拼成本是传统制造业的打法,而工业互联网讲究的是传统制造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及5G等技术深度融合,说白了就是把传统制造业进行智能化改造,把将人、机、物高效连接起来。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最后还想再提一嘴特高压,它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输电技术,在这一领域,我国主导着36种标准技术,是公认的世界第一水平。但我国特高压建设潜力依然巨大,当前国家已经规划的特高压项目大概在50-60条之间,大约30条已纳入规划线路并有望落地。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新基建,然后呢?

新基建的故事总是和钱、未来、就业机会、智能技术连接在一起,听起来似乎很美好。但实际上,剥离了这层甜蜜的外壳,其美好背后凝结的是国家、企业、个体的努力。

就比如说5G,由于5G穿墙过洞的能力弱,建设5G网络所需要的基站数量是4G的三四倍以上,如果采用传统的电信专用基础设施,成本极其高。怎么办?联想基于网络虚拟化技术,打造了连接智能物联终端 “最后一公里” 的O-RAN云化微基站、小基站,大大降低了5G网络的建设成本。目前,联想武汉产业基地已经在生产线上铺设了联想的5G专网,而联想的5G O-RAN解决方案也已在其他智能工厂落地。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联想早在2015年就启动了5G技术预研,现已经申请600多件核心专利。联想不仅在行业内率先发布了全球首款5G PC、全球首台支持5G通信的手机,还组建了云网融合事业部,专注于O-RAN、NFV、边缘云等技术和应用。

再比如工业互联网,很多企业有心上“云”,却不具备上“云”的能力。最显著的难点是,很多设备如锅炉等并不具备生产数据的能力,而即便是设备具有数字模块,也会出现数字模块不开放、被加密等情况。再进一步讲,就算是数据能被正常采集,之后还会面临如何用好数据、软件适配等问题。怎么办?联想的iLeapCloud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好解决了这一痛点,它能够为中小企业提供一站式的场景应用和在线服务,目前,已经为施耐德电气等顶级工业企业提供了产品及解决方案。

联想是智慧基建的核心提供商,它用5G、AI、大数据等技术赋能基础设施,将其升级为“智慧基建”,目前,已经帮很多企业完成了智能化转型升级。

身价34万亿的“新基建”,到底是个啥?

目前,北京、河北等13个省市相继公布2020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总投资额近34万亿元。但我们更关心的是,新基建对于普通人会有什么影响?

最显而易见的,当5G正式商用,无疑会带来一波换机潮。直播、长视频会更加普及,谁也说不准会不会有更多人搭上这班快车,成为下一个坐拥1.3亿豪宅的李佳琦。而诸如工业互联网等传统工业体系的转型升级,无疑会催生大量新职业,很多年轻人再次实现了“跳槽自由”。而最让普通人受益的恐怕还有工业生产能力的提升,新冠肺炎期间,有些企业利用数字技术快速转产自动口罩机,就把口罩危机摆脱的彻彻底底。

“新基建,可能是未来十年最大的机会。”现在看来,这句话似乎一点儿都不夸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