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頭條生存之道:敢拼,敢幹,保持危機感

為了持續生長,趣頭條正在走出安全區。

過去一個月,“裁員”、“股價下跌”等一系列負面接踵而至。但不久後,在趣頭條內部員工Openday上,譚思亮強勢回應:“我們沒有裁員,但確實我們對人才的要求是高的,我們希望員工的自驅能力更強。”

趣頭條不但沒有裁員,還將“大中臺”組織架構進行了更新迭代,服務創新團隊,並出臺了一系列激勵員工發展的政策。

而支撐趣頭條的精神,才是這家獨角獸的逆襲之道。

從盛大到趣頭條,繼承一股狠勁

過去的一個月時間,趣頭條重新制定了激勵機制。最大的變化是,以前的季度考核變成半年考核,並增加了S級獎金。

“輪崗機制,有主動輪崗和被動輪崗兩種機制,申請主動輪崗可以舉手,被批准就可以去。我就經常舉手。”趣頭條CHO Pony玩笑似的調侃到。

譚思亮推崇貝索斯的“兩個披薩原則”,單個創新團隊可以用兩個披薩餵飽,保證效率和可擴張性。

趣頭條的創新邏輯是:團隊規模10人左右,單點突破快速驗證商業邏輯,驗證後迅速調集資源加速擴張。

這樣的邏輯演變,是為了更快開拓邊界。這種理念,自趣頭條創立之初就存在。

Pony回憶,早期創始團隊大多來自盛大,“在這個年紀不想繼續在大公司爬梯子、熬年薪。”

他至今記得,當初看到阿里上市敲鐘的畫面他異常激動,這樣的成就感要遠遠大於物質回報。

“趣頭條這個項目在早期孵化中經歷了兩三次失敗,甚至想過放棄。但Eric說再試最後一次,沒想到成了。大家只有一個想法,就是要贏。

這幫人身上有一股勁兒,就是想去拼,想去幹,“趣頭條27個月上市,我們能不能再搞一個公司17個月上市。”

與阿里、字節跳動殊途同歸

在去年末,趣頭條的高管們就集體進行了一次“閉門會議”,大家針對到底想要什麼樣的同事、什麼樣的團隊、什麼樣的企業文化。

閉關三天三夜,他們總結出20個字:快速高效、簡單開放、變革創新、自驅驅他、團隊協作。

寒潮之下,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注重組織文化。用阿里巴巴CEO張勇的話說,“一切商業競爭,到最後都會變成組織的競爭。”

“我們比較喜歡阿里的文化。上市後,我們意識到組織文化是短板,所以不停地看優秀公司的文化,組織討論、共創。”

Pony曾提到阿里巴巴,“阿里是整個互聯網領域組織建設能力最強的,組織調整帶來的負面影響都能正向看待,大家會認為是全局最優。”

在他看來,阿里的文化價值觀很落地,不虛。

而同樣作為內容平臺出身的字節跳動,它的成功來自人才密度高,內部機制扁平化。張一鳴說過,創業公司應該提高人才的密度,讓優秀人才的密度超過業務的複雜度。

與人才制度匹配的,是字節跳動的組織架構,傾向於“Context,not Control”的解決方案。

Context的好處在於,能讓更多人參與決策,利用集體的智慧;可以更快速地執行;充分的外部信息輸入;參與感激發創造力;可規模化。

阿里的文化之一是因為信任,所以簡單;字節跳動是因為看見,所以信任。兩者不同,卻殊途同歸。

字節跳動的理性思維,阿里巴巴的感性思維,趣頭條能否在兩者之間尋找平衡,這是Pony和譚思亮經常討論的話題。

在Pony看來,趣頭條的成長路徑與阿里巴巴有些相似。一群草根創立了一家公司,吹了一個牛,然後拼命把它完成。

“現在是安全的,但壓力是巨大的,如果DAU進一步上升,我們有變成小巨頭的可能性,那時才更加安全。”譚思亮很清楚,前有大山,後有追兵,要保持危機感。

不在混亂中求變,就在舒適區裡死亡,這適用於每一家互聯網企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