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春的力到底該怎麼運用?

無論那一派的拳術,都是追求強大的力量。詠春拳術著重整體的放鬆,因此很多人質疑放鬆能否產生龐大的力量。其實,

松主要是要令身體的每一個關節及每一條肌肉皆可自由地活動。而放鬆了的肌肉的承受力又比抽緊的肌肉強。力量的產生主要是基於力學的原理。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力量是由重量加速度而成。那麼,詠春拳又怎樣應用這個原理呢?

詠春的力到底該怎麼運用?

詠春拳主要由三套拳術所組成,分別是: 小念頭、尋橋及標指。每一套拳皆產生這力學原理的一部份。

小念頭開始學習詠春馬,即是結構的形成。當全身連結在一起時,便產生整體的重量。這就等如將一批零件裝配成一件有結構的物件,而所有配件加起來的重量便是這件物體的重量。配件沒有人類所擁有的肌肉,因此物件不會產生互相抵消、抗衡或分散的力量。因此,身體活動時沒有凝聚的意識,沒有了內部的協調,重量便會因動作而互相對消或分散而減弱。

詠春的力到底該怎麼運用?

小念頭另一方面學習 [向] 的意識,亦是凝聚意識的源頭。所謂 [向] 的意識即是有一個集中的焦點去攻擊對手。[向] 是一個意識而不是肌肉的推動,因此不會影響活動的能力及攻擊的目標,而活動亦不應影響 [向] 的念頭。因為,如果是肌肉的推動,活動能力便會減弱。如果對手進攻得緊,肌肉便會推迫加緊去抗衡力量,在轉換方向或動作時,便需先放鬆抓緊的肌肉,而這個時間正好給對手攻擊的機會,或變成迫著去繼續反抗令最後強者取勝。[向] 的意識亦正如汽車駕駛者,他決定駕駛的方向及目的地。因此,有整體重量而用不到去攻種目標,只會浪費建立了的力量。

詠春的力到底該怎麼運用?

小念頭完成學習整體重量的連結及集中焦點去進攻後,尋橋便學習重量的移動。很多人認為移動主要是依賴腳的步法去完成。我個人認為,腳的移動只是協調重心移動的結果。當上身因對手的進攻而受到壓力時,只是用下身去移動身體,脊骨便要承受很大的壓力。不想腰部受力,上身便要全力抵抗外來的力量而令肌肉收緊,連結的體重便會分散,強的結構亦變弱。同時,有一點要說明的是: 知道攻擊的目標,並不等於實際上體重及活動所產生的力量都全用在攻防方面。所以活動時,身體各部份需要互相協調,以免力量互相抵消或抗衡而令攻擊力量減弱。而學習移動亦即是練習速度的開始。

詠春的力到底該怎麼運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