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文化學者提醒父母:“說教無用,你每分每秒做的事才是教育”

楊葵:我的母校是一所師範類大學——北師大,當時每個學生都有一個課外實踐叫“

教育實習”。我們要到中學去給中學生講課,我當時去的是師大二附中,去給高二的學生去講語文課。從77年恢復高考到我畢業那年,全校“教育實習”這一項只有我一個人是滿分。我講課講得還不錯,也算是在教育這一行裡幹過。


很多讀者是從《哈佛女孩劉亦婷》開始熟悉我的,這本上世紀末的現象級暢銷書由我策劃,發行了將近200萬冊,一直到現在還有人在找這個書,不過我覺得那個年代對於孩子教育的理解,跟現在有很大的差異了。


著名文化學者提醒父母:“說教無用,你每分每秒做的事才是教育”


著名文化學者提醒父母:“說教無用,你每分每秒做的事才是教育”

(當年跟劉亦婷一起參加節目的韓寒)


這本書跟我做的其他書有一點很不一樣,我是個很重視藝術性和設計感的人,但它天頭地腳都排滿了字,看著很擁擠。這是因為在上個世紀末,孩子父母大部分是60後、50後,一本書賣18還是20對他們來說差別很大。我想讓更多人讀到這本書,就必須壓低成本。今天來聽直播的家長可能都比較年輕,80後90後,很可能增減幾塊錢根本無所謂,但那個年代不是這樣。


著名文化學者提醒父母:“說教無用,你每分每秒做的事才是教育”


除了定價,我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發現,當時絕大部分的家長很怕聽理論,尤其是雙職工家庭,他們會說“我沒時間聽你這些長篇大論,我要上班,你能不能直接告訴我該怎麼辦”。所以,這本書的後期宣傳和巡迴演講,原則就是多談實踐操作,不硬塞理論。


不談理論不代表沒有,哈佛女孩這本書背後有一整套卡爾·威特的教育法則,當時那個女孩的母親是嚴格按照這套法則去養育和教育孩子的。但在出版的時候,我們對理論進行了淡化處理,只想讓普通家長理解該怎麼教育孩子,也有很多高知家長會反對這本書,覺得對孩子的教育太機械化甚至有些殘酷,不太顧念孩子的感受。


著名文化學者提醒父母:“說教無用,你每分每秒做的事才是教育”


做書需要事先選擇讀者,你選擇高知家長還是絕大部分普通家長,做書的方法是截然不同的。教育孩子也一樣,需要因材施教。現在的家長絕大部分都是大學畢業,受過很好的教育,會自己找書看,尋求教育理論上的支持。


當時,這本書還高舉了一面大旗叫“素質教育”,掀起一陣風潮,甚至隔了一年半,我偶然逛了下書店,整整一書架,全是什麼“北大男孩”,“劍橋女孩”,跟風的書特別多。


德、智、體、美、勞


非非:很多年前,我們就在提“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價值觀和底層素養的要求是非常明確的,反倒是現在淡化了。


還有就是我們做教育產品,跟你當年做書的考慮很像,我也希望用更低的價格讓更多的家長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資源,比如說《成語奇談》這個產品,跟我們以前的產品不一樣,因為考慮到使用的孩子年紀稍微大一點,我們就做了一套撲克牌大小的成語卡片,定價比之前要低很多,還包郵。


著名文化學者提醒父母:“說教無用,你每分每秒做的事才是教育”


楊葵:現在孩子的教育,跟當年是有很大不同,上個世紀末在哈佛女孩劉亦婷的時候,兒童心理學只是一個新興的學科,大家剛剛開始重視心理學。我在二附中實習的時候才19歲,什麼也不懂,就去向家人請教。


當時我嫂子在經貿大學教書,是個很資深的教授,她講課很受歡迎,我就問她講課有什麼訣竅?她說你給中學生講課,上課前全班同學要起立,這時候你的目光要跟每個同學目光相接


青春期的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內心非常細膩,很可能會因為沒跟老師目光對接上而走一節課的神兒。那時候只是覺得這個技巧有用,能幫我把課上好。後來發現,理解這一點對教育來說非常關鍵。


素質教育的核心主幹是“德智體美勞”,但它的內涵非常豐富,光德和智這兩項都會有很多東西可說了。舉個例子,中央電視臺的《開學第一課》欄目當時是我幫忙策劃的,準備工作做得非常細,我們請了大批的早教專家,專門研究兒童心理的專家,聽人家來講講孩子每個階段是怎麼回事,有時候一兩歲的間隔可能就是一個很大的差異。從我個人角度來講,高舉“素質教育”這面大旗沒什麼問題。


著名文化學者提醒父母:“說教無用,你每分每秒做的事才是教育”


但不要把它理解得特別單薄,就拿成語卡片這樣的小工具來說,我一個五十歲的人也會覺得很有用。我現在記憶力衰退了很多,小時候背的詩詞就全都忘了,人名也想不起來,很多爛熟於心的不知道出自哪裡,背後的故事到底說的是什麼。


所以,這些小卡片對於家長來說是新的複習機會。我覺得有孩子以後,最大的變化跟著孩子重新成長一遍。


非非:剛才聊到了德智體美勞素質教育,我6、7年前剛進教育行業的時候,跟好多家長剛生完孩子一頭懵的狀態很像。我上了很多課,拿到了兒童發展心理學的碩士,還有意大利的蒙氏教育,美國的高瞻早教等等,所以我特別能理解家長的一些焦慮。


現在信息太多了,我們很多時候無從判斷到底什麼是最適合自己孩子的。但不管哪種教育理念,本質不會相差太多,回顧我自己小時候受的教育,大操場,教學樓上寫的就是

德智體美勞,從古至今,核心也就是這幾個字。


楊葵:歷史是螺旋上升的,從水平方向看,有漢唐宋元明清的流變,但垂直從上往下看,會發現它們都在一個點上,所謂“萬變不離其宗”。教育裡最重要的,第一是因材施教,說1萬條理論,不具體到個人,再好的理論也沒有用,第二是你再好的理論形成不了實踐也沒有用,每個行業都是如此。


上世紀8、90年代,西風東漸,剛讀到翻譯過來的外國文學作品時高興死了,讀多了就發現翻譯翻得特別累,讓讀者一直在懷疑自己的智商,等到我後來刻苦學習英文,才發現這是翻譯有問題,原文沒有理解透,譯文也沒有傳達清楚。


所有的理論都必須自己先消化好然後變成一種大白話說出來,這樣讀者才能夠讀懂。家長要先完全消化理論,然後再根據孩子的實際來指導實踐。

這樣,你針對自己的孩子的教育才會有效果,這跟你所處的環境和社會是相關聯的。


非非:現在很多家長會特別推崇發達國家的一些教育理念,但我會更多元地看待這個問題,社會環境不一樣,國情也不一樣,適合自己孩子的一個教育。


舉個例子,之前大家根本不知道早期學前教育,最近這些年才認識到。最開始只是把幼兒園當做一個託管的地方,小朋友吃好喝好就夠了,沒有覺得6歲以前是一個特別重要的時期。我也是經過學習才發現0-6歲孩子的大腦發育特別關鍵。


後來各種教育理論都進來了,就覺得自己原來的不對了,開始提倡所謂的“快樂教育”,不要有競爭,不要受到挫折,按規則去學習就行了。


✨真正的教育是家長每分每秒在做的事


楊葵:眾說紛紜吧,一派是快樂教育,一派是嚴格訓練,比如郎朗的父親。這兩大派的矛盾永遠不可調和,不奇怪,也別去調和了。


我想說的是家長對孩子,重要不是在你教他什麼,而是你每時每刻細密地在做什麼,也就是老生常談的“言傳身教”。你在孩子旁邊看手機,打遊戲,或者看會兒書,養會兒花,這些事兒跟孩子沒關係嗎?


不對,你每分每秒鐘做什麼事,比你對他每天進行一小時、兩小時的教育,要重要得多。都說基因是父母傳給孩子的,你的基因是怎麼體現的呢?想想看你現在的這個樣子,跟你希望孩子成為的樣子是不是相符。


有父母覺得,我的孩子就應該像郎朗那樣成為一個鋼琴家,每天彈8小時的琴,然而自己就傻待著,或者玩遊戲、打電話、談買賣什麼的。這有可能嗎?


孩子將來如果成了鋼琴家,家裡需要一點所謂的藝術氛圍,不一定非要是藝術,哪怕是冊子壞了我修補一下。你會發現孩子越長越大,雖然叛逆期天天想跟家長不一樣,但千絲萬縷細密的地方,脾氣啊,性格啊,習慣動作啊都跟家長很像。沒辦法,從小就受到這個影響。


我父母做到一點是愛看書,比如說休息時就拿一本文學雜誌《收穫》,不管是專業書還是其他,在家看書是個基本的氛圍,還有他們做事情也總是有條理的,有始有終的。這就對我影響很大。


我們永遠在想我怎麼教育“你”,“你”是一個客體。可是,怎麼教育“你”,起到決定因素的卻是“我自己是誰,我是個什麼樣的人”,是“我”這個主體,教育就是不斷內觀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