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引言

在《三国演义》中,陈宫在前期是一位活跃人物,而且,在罗贯中老先生的笔下,陈宫几乎可以称得上是完美的化身。为什么这么说,请听笔者细细道来。

首先,陈宫在中牟县放走了曹操,留下了一段《捉放曹》的佳话,体现出了陈宫的“义”。这个义可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私恩小义,而是国之大义。

其次,陈宫在曹操杀死吕伯奢,说出那句“宁可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的名言后,毅然离开了曹操,体现出了陈宫不与曹操同流合污,心怀仁慈之心的“仁”。

再次,陈宫归附吕布后,屡次率军击败曹操,打得曹操只得放弃攻击徐州,甚至在濮阳一把火差点烧死曹操,其用兵不可谓不高明,体现出了陈宫用兵如神的“智”。

最后,陈宫在下邳被曹操打破,自身被俘的情况下,对曹操的招降不予理睬,而是毅然决然的赴死,体现出了陈宫的“忠”。

可惜,陈宫有吕布这么一位猪一样的战友,所保非人,在自身才华未得大施展之前就匆匆谢幕,诚为可叹!

陈宫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简直就是一位标杆似的人物存在,那么,在正史的《三国志》中,陈宫仍然是这么一位值得后世人敬仰的人物吗?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陈宫为什么要投靠曹操?

曹操在逃出洛阳时确实被一位亭长捉过,后来逃出,与陈宫无关。当时,袁绍向朝廷举荐曹操出任东郡太守,可这是一张空头支票,根本兑现不了,因为此时东郡掌握在黄巾军手中,是需要曹操自己把东郡拿下来才可以做太守。陈宫就是在此时投靠到曹操麾下。因为陈宫本身就是东郡人,在东郡士族中有一定的影响力,算是东郡士族的一个代表人物,所以,曹操对陈宫还是比较重用的。

在汉末,士族虽然没有魏晋时期的势力那么大,但是一个地方诸侯如果没有得到本地士族们的支持,要想立住脚也不是很容易。反之,士族们如果不投靠军阀,则自身的生命财产安全又得不到保障,因此,士族们和军阀们之间是一种合则两利,分则两败的互为依存的关系。陈宫的投靠,不完全是个人行为,而是代表着东郡士族们支持曹操的一种态度,因此,曹操对陈宫的重用就显得顺理成章。

当时的兖州刺史(东郡归兖州管辖)刘岱刚死于与黄巾军的战争中,兖州处于无主状态。陈宫此时也为曹操尽心尽力,据史书记载:

兖州刺史刘岱亡,陈宫谒操曰:“州今无主,而王命断绝,宫请说州中,明府寻往牧之,资之以收天下,此霸王之业也。”

从这段记载中,可以看出陈宫对曹操的期望值很高,但是也反映出一个问题,那就是陈宫对曹操的期望并不仅仅是能够做一个尊王攘夷的臣子,而是要做像西楚霸王那样的人物。

我们知道,西楚霸王项羽虽然在名义上是楚怀王的部下,但实际上楚怀王已经成为了傀儡,并在项羽灭秦后被杀。陈宫以项羽来期许曹操,可见陈宫在此时已经有了希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不臣之心。

在很多记载中,都说陈宫去游说济北相鲍信,才使得兖州官员拥戴曹操做了兖州牧,其实不然。在拥戴曹操做兖州牧这件事上,陈宫充其量起到了一个行人(使者)的作用,起到关键作用的是鲍信。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鲍信和曹操的关系非常好。早在讨董卓之时,二人就交往甚密,并且对天下大事有着相同的看法。据记载:

信独谓太祖曰:“夫略不世出,能总英雄以拨乱反正者,君也。苟非其人,虽强必毙。君殆天之所启!”遂深自结纳,太祖亦亲异焉。

信言于太祖曰:“奸臣乘衅,荡覆王室,英雄奋节,天下响应者,义也。今绍为盟主,因权专利,将自生乱,是复有一卓也。若抑之,则力不能制,祗以遘难,又何能济?且可规大河之南,以待其变。”太祖善之。太祖为东郡太守,表信为济北相。

从这段记载来看,鲍信对曹操的评价很高,甚至有着“君殆天之所启”的极大期许。曹操也投桃报李,在担任东郡太守之时,举荐鲍信为济北相。

曹操此举有着极深的用意,因为曹操认识到,东郡的黄巾军不足惧,早晚会被自己消灭。可是,东郡太小,其人口和财力根本不足以支撑自己争雄天下,要想扩张势力,势必要在兖州做文章。可是兖州刺史刘岱也曾经是讨董卓的一路诸侯,又和自己没有矛盾,占据兖州没有名义。而举荐鲍信出任济北相,就相当于在兖州刺史刘岱身边埋下了一个伏笔,早晚会为自己所用。

曹操在东郡击败黄巾军后,大量的黄巾军并没有被消灭,而是被曹操有意识的驱赶到了兖州,这又是曹操的计策。刘岱虽然是一路诸侯,但是手下可用的将士并不多,要想消灭黄巾军,最大的可能就是向近在东郡的曹操求援,而曹操就可以顺理成章的进入兖州。可如此一来,兖州很有可能会落入曹操手中。因此,鲍信提出要刘岱深沟高垒,不与黄巾军正面交战,同时向曹操求援的建议被刘岱否决。因为刘岱知道,如果向曹操求援,那无异于引狼入室。

刘岱战死后,兖州群龙无首,在鲍信的推动和陈宫的游说下,兖州官员默认了请曹操担任兖州牧这个事实。就这样,曹操谋划在前,鲍信响应在后,外加陈宫的推波助澜,兖州落入了曹操的手中。在这件事上,陈宫虽无大功,但确实也起到了作用,也奠定了其在曹操团体中的地位。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陈宫为什么要背叛曹操?

如果一切无事,相信以陈宫的功绩和能力,在曹操阵营中的地位应该不低于程昱。可是,在公元194年,就在曹操率军南下,以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的紧要关头,陈宫却联合张邈、吕布反叛,在曹操后背烧起了一把大火。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陈宫为什么背叛曹操,历史的记载语焉不详,仅有寥寥数笔。

及天下乱,始随太祖,后自疑,乃从吕布,为布画策,布每不从其计。

在这段记载中,关键词是“后自疑”,陈宫是因为自疑的原因背叛了曹操,那陈宫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自疑的呢?史书上没有记载。

后世对这段历史的评论中,都认为陈宫之所以联合张邈、吕布反叛,主要原因是因为曹操杀死了兖州名士边让,使得兖州士民惊惧不安,为了自保计,所以才反叛。据《资治通鉴》评论:

前九江太守陈留边让尝讥议操,操闻而杀之,并其妻子。让素有才名,由是兖州士大夫皆恐惧。

但只有这一个原因,恐怕也不是陈宫反叛的主要原因。笔者揣测,陈宫反叛,还是兖州士族和曹操之间利益冲突所致。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兖州官员之所以愿意接受曹操担任兖州牧,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能够消灭黄巾军,保境安民。

其二、能够保证兖州士族们的利益。

第一点曹操做到了,在曹操出任兖州牧后,大破黄巾军,收降黄巾军三十万,建立了青州军,曹操也因此实力大增,成为了汉末举足轻重的军阀。

第二点曹操做的不太好。曹操占据兖州后,为了稳定兖州,势必要把自己当心腹安插在重要位置上,这就严重地影响到了兖州本土世家大族们的利益。但是因为有陈宫和鲍信二人在兖州要害部门任职,尤其是鲍信,和曹操关系非常好,能够在曹操集团和兖州本土派之间的利益冲突中起到一个缓冲的作用,这就使得曹操派和兖州本土派之间虽然有矛盾,但不至于爆发。但随着鲍信战死,起着防火墙作用的缓冲没有了,陈宫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又远不及鲍信,起不到维护兖州士族们利益的作用,就更加激起了兖州本土派们的怒火。

另外,曹操的人才观与汉朝主流的人才观不同,主张唯才是举。在占据兖州后,曹操虽然没有颁布《求才令》,但曹操的人才观在此时已经形成,也因此汇聚了大量的人才为曹操所用。大量的在世家大族眼中道德败坏、人品低劣的人进入到兖州官场,进一步压缩了兖州世家大族们的生存空间。在日后颁布的《求才令》中,曹操说:

“负汗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

通俗的说,曹操的人才观就是不管你的人品如何,不管你以前曾经做过什么,只要是你有才,我就重用你。曹操的这个观念与汉朝士大夫们的道德观严重冲突,这就使得兖州的士族们对曹操更加不满。

为此,兖州士大夫们经常向曹操表示不满,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边让,可被曹操所杀,并且株连满门。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边让被杀事件,使得兖州士族与曹操之间的矛盾已经到了无法调和的程度,陈宫夹在中间可谓是左右为难。并且,陈宫也认识到,自己也是兖州士族中的一员,必须要有自己的倾向性,要么向程昱那样彻底倒向曹操,与兖州士族们为敌;要么和兖州士族们联合,推翻曹操。如果想要采取中立态度,那就会被两方唾弃。在两难之间,陈宫选择了与兖州士族们站在一起。

公元194年,曹操率军南下,以为父报仇的名义攻打徐州。一路上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因战乱而逃到徐州的士民被杀掠殆尽。虽然后世认为作恶的都是曹操收降的青州军所为,但是青州军也是曹操部下,部下作恶,主帅能逃得了干系?而且,曹操也不是清白的,历史上著名的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就是曹操在这一时期有组织作恶的编制。

曹军的倒行逆施终于使得陈宫与兖州士族们等到了反叛的机会。在陈宫的号召下,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之弟张超、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同谋叛乱,引领吕布进入兖州为主,一时之间兖州数郡郡守皆响应起事,仅余鄄城、范城、东阿 三座县城尚属曹操领地。由此可见,曹操在兖州的势力远不足于压服兖州士族,忠诚于曹操的仅有曹操的老班底夏侯惇和荀彧、程昱寥寥几人而已。

这次事件与其说是陈宫的影响力大,还不如说是兖州士族与曹操正面对抗的一次胜利,陈宫在这其中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陈宫为什么要背叛吕布,吕布为什么要选择容忍?

陈宫的反叛对于新兴力量的曹操而言,危害是巨大的。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曹操快速发展的势头。在公元194年~195年,曹操费了两年的时间,才从根本上解决了这次反叛的危害。公元195年,随着陈留太守张邈的被杀,曹操彻底摧毁了兖州士族们的势力,兖州最终平定。

对于陈宫而言,选择与吕布合流,并不是因为吕布具有能够执掌兖州的能力,而是为了对抗曹操,需要寻找一位武勇之人而已。但是,随着与曹操战争的失败,流落徐州,吕布轻狡反复、见利忘义的本性更加暴露无遗,这和汉朝士大夫们奉行的人生观、道德观格格不入。但是,在《后汉书》等古籍中并没有关于陈宫和吕布之间有过反目成仇的记载,反倒是有吕布虽然不怎么听陈宫的建议,却对陈宫十分敬重的记载。可是,在建安七子王粲的《汉末英雄记》中却有着这样一条记载,暴露了吕布和陈宫的真实关系。

建安元年六月夜半时,布将河内郝萌反......萌将曹性反萌,与对战,萌刺伤性,性砍萌一臂。顺砍萌首,床舆性,送诣布。布问性,言萌受袁术谋。“谋者悉谁?”性言“陈宫同谋”。时宫在坐上,面赤,旁人悉觉之。布以宫大将,不问也。

这条记载是孤证,但是有其真实性和合理性。陈宫出身士族,有着自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面对吕布这种见利忘义之徒,时间久了,自然会产生反感。双方并没有共同的理想和目标,而是为了生存才走到了一起,当具有世家大族背景的袁术伸出手来招纳的时候,陈宫选择投向袁术也是自然的事。

不过,在这次反叛中,并没有陈宫直接参与的证据,这也是吕布平息反叛之后,召集大家议事,陈宫依然在座的原因。当曹性指认陈宫是郝萌同党的时候,陈宫面红耳赤,大家都发现了,吕布也心知肚明,但是,以吕布的性格,在有明确指认的情况下,依然以陈宫是大将的理由选择容忍,这其中的原因就值得大家深思了。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以笔者揣测,陈宫在主动投向袁术或者在袁术招纳时,并没有马上起事或者同意,或者在知道郝萌也被袁术招纳的时候选择了中立,其想法应该是这样的:郝萌起事如果成功,那他就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来善后;如果郝萌起事失败,那么自己仅是一个旁观者或者中立者,并没有直接参与到反叛,即使吕布心中不满,也不会把自己怎么样。从事后的结果来看,陈宫的选择是正确的。

结论

吕布之所以在曹性明确指认陈宫是郝萌同党的情况下,依然采取了容忍陈宫,并不是因为陈宫是大将,而是陈宫手中握有兵权。

陈宫本身是谋士出身,但在联合吕布反叛曹操的时候,手中应该掌握了兖州不少的兵权,而且,在战败后,活下来的兖州士族有大部分跟随陈宫来到了徐州(其余士族依附陈留太守张邈),如从事中郎许汜及王楷等,这些人手中掌握有大量的财富和部曲,又以陈宫马首是瞻。如果吕布不能容忍陈宫,那么,在吕布内部就会发生一场危害远胜于郝萌谋反的内乱,这对于本身就势单力薄的吕布而言,是无法接受的。另外,陈宫和吕布之间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而是合作和联盟的关系,具有很大的自主权。在吕布军中,还有很多这种现象,如北地太守张辽就是独率一军,和吕布是一种合作的关系,这也是在吕布战败后,张辽可以活下来,而吕布直系部下的高顺却必须要死的原因。

综上所述,吕布之所以会容忍陈宫,是因为害怕自身内部出现更大的内乱,而陈宫呢,也是因为采取了中立,并没有直接参与到郝萌的谋反中,使得和吕布之间并没有出现无法调和的矛盾,大家为了抱团取暖,在曹操的压力下生存下去,所以采取了摒弃前嫌的做法来维持这个反曹联盟的存在。

面对陈宫的背叛,吕布为什么选择了容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