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博愛縣寨豁鄉中心區域的東仲水村,有一座鮮為人知的烈士墓地,那裡靜靜地躺著六位為中華民族獨立解放而獻身的八路軍戰士,由於當時戰場上的特殊環境以及緊跟而來的解放戰爭,讓這六位本來有名有姓、有部隊番號的英烈,隨著時間的推移和風雨的侵蝕,再也找不到安葬前留下的文字痕跡,從此變成了無名烈士。這也給後輩對先輩的追思留下了一大遺憾。

2020年,我們度過了全年最艱難的四分之一,熬過了寒冬,驅散了陰霾,迎來了四月的春天。清明節,我們懷著對烈士無比崇敬的心情,手捧鮮花,來到寨豁鄉東仲水村的烈士陵園。

陵園座落在西村頭臥龍崗,翠綠的松柏把整個臥龍崗裝扮的肅穆莊嚴,林間小道蜿蜒曲折,路至盡頭,是一片平整的土地,松柏林立,六位英雄冢一字排開,頭枕山崗,腳蹬太行,墓丘是用青石砌成大約0.6米的圍牆,每座墳墓採用傳統的方式留下祭祀孔,圍牆中央正前方立了一塊約2.5米高的豐碑,正中間纂刻著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左右對聯分別是赤膽忠心保中華,鞠躬盡瘁為人民,橫幅:烈士公墓。碑的背面記載著烈士犧牲的時間、地點。

追思完畢,返回途中,陪同我們一道的老村長趙榮興先生,給我們講述了當時的情況:1944年農曆八月十七日傍晚,八路軍37團的士兵,從駐地南坡村來到東仲水村東頭羊圈駐紮下來,在那裡設立了攻打小底日偽據點的前線指揮部,配備有戰地醫療救護隊,本村村民趙本仁等擔任嚮導。是日深夜,攻打小底村的戰鬥打響,部隊從不同方向發起了總攻,從玄壇廟方向進攻的是十三團,經過一夜的激戰,攻克了盤踞在小底村的日偽據點,解放了小底,隨後,各部隊匯合,一鼓作氣,沿途南下,經過兩天激戰,一舉殲滅了盤踞在博愛清化的日偽軍,解放了清化城。這也是老一代人常說的“清化的頭次解放”。

戰鬥結束後,從前線抬回來約三十名負傷的戰士,其中包括六名犧牲的烈士。受輕傷的傷員抬回南坡村治療,重傷員轉送至柳樹口北李街養傷,那裡是當時八路軍後方醫院及總部所在地。由於當時條件有限,六位犧牲的烈士就地取材,每人用兩口大缸合成,找塊兒木板,寫上部隊番號及個人簡歷,安葬在村東頭一個小圪彎兒的地方。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博愛縣民政局寨豁公社管理處把烈士從村東頭小圪彎兒遷移至村西頭的臥龍崗,由於數十年的風雨剝蝕,當時的記載簡陋,墨跡已蕩然無存,無奈只好收拾烈士遺骨,一字排開安放在了臥龍崗上,從此六位先烈就成了無名烈士,給後人留下了一大遺憾。

懷著對英雄的敬意和對歷史的探討,回家後,便開始了翻閱查找有關於烈士的歷史資料,經過多方參考資料與核對,初步確認:時間記載準確無誤(農曆八月十七日即是陽曆十月三日),只是碑文上與趙先生講述的三十七團屬於口傳有誤。當時活動在晉豫邊界的八路軍沒有三十七團編制,據博愛縣誌記載:從東仲水方向攻打小底的部隊是新一旅二團,而從玄壇廟攻打的部隊是十三團。從趙老先生講述中得知,南坡村的駐軍與柳樹口的八路軍似乎有隸屬關係,查閱了晉城黨史辦的有關資料,記載活動在柳樹口至奪火一帶的八路軍是決七團的隊伍。當時,太行第八軍分區的主力部隊分別是決七團和新一旅二團以及轄區的地方遊擊支隊(民兵)。綜合上述資料以及當時人們的文化水平,很可能是把十三、決七、二團的全部人馬誤傳成三十七團,當然這也是個人推敲,敬請有心之人進一步核實。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林間小道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烈士豐碑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臥龍崗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趙榮興老先生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追思緬懷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鮮花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三鞠躬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王建民,小底村西李揹人,博愛縣知名人士,受父親王萬有(老幹部)囑託,數十年來,每逢清明節,風雨無阻前來鮮花,緬懷追思。圖為王建民先生與東仲水村兩委同志合影。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博愛縣誌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參考文獻

  抗日戰爭時期,太行軍區第八軍分區有一支機智勇敢、英勇善戰的部隊,即八分區第七團。因該團前身為山西青年抗敵決死隊第七團,所以群眾習慣稱其為“決七團”。該團誕生於1937年11月下旬,其最早前身為山西壺關縣抗日自衛隊,後改番號為“晉東南遊擊第一支隊”,曾參加百團大戰,襲擊長治日軍飛機場,後在平順縣參加反掃蕩鬥爭。1943年9月29日,太行軍區第八軍分區成立後,決七團和二團(129師新1旅第2團)為八分區基幹團。

  成立太行八分區、八專署是抗戰形勢發展的需要。太行山南部(簡稱太南)以陵川、林縣為中心地區,曾是國民黨第24集團軍的防區。該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勳)下轄第27軍(駐陵川地區)、第40軍(駐林縣地區)、新5軍(駐臨淇地區),共2萬餘人。1943年(民國三十二年)4月下旬,該部在日軍華北方面軍的大舉進攻下不戰而潰。新5軍軍長孫殿英和集團軍總司令龐炳勳先後率部(部分)投敵,進而配合日軍攻打未投降的該集團軍部隊,迫使這些部隊退出太南地區。

  為打擊日偽軍在太南地區擴張的企圖,收復失地,八路軍第129師於1943年8月18日發起歷時9天的林南戰役,消滅日偽軍7000餘名,收復失地80餘萬平方公里,為開闢豫北太南新解放區奠定了基礎。為此,太行軍區決定成立太行八分區,司令員黃新友、政委江明(江是有)。9月12日,決七團(團長郭本銀)奉命由山西武鄉縣白家窯出發,經黎城、平順、壺關進入陵川縣黃松背地區集結待命。9月28日,決七團七連奇襲陵川奪火鎮,搗毀偽區公所,斃敵30餘名,繳獲長短槍20餘支。9月30日,決七團一連、七連冒雨行軍30餘公里,奔襲晉城縣柳樹口鎮,出其不意摸進偽軍大院,全殲偽軍1個連、俘敵60餘名,繳獲輕機槍1挺、長短槍35支,活捉叛徒、漢奸周朝漢。10月初,一連拔除張路口據點,殲敵2個班。決七團打下雙廟據點後,協同團一個連擊潰偽興亞巡撫軍一個連的增援。至此,決七團控制了陵川南部、晉城東部及與河南交界的山口地區,初步打開了局面,站住了腳。部隊駐晉城張路口、薛裡、大駝和井彎等地,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

  歷史上盛產煤、鐵的晉城、陵川和號稱“豫北江南”的沁(陽)博(愛)地區,在國民黨反動派和日寇的摧殘蹂躪下,成為土匪橫行、百業凋零的人間地獄。百姓背井離鄉、飢寒交迫,激發了決七團指戰員的階級仇、民族恨,決心趕走日寇,重建家園。該團指戰員深入群眾訪貧問苦,拿出口糧小米、黑豆送給老鄉,自己吃野菜,並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10月10日,該團一連襲擊了博愛玄壇廟據點,殲滅偽清化警備中隊和區公所,斃傷敵30餘名、俘中隊長以下60餘人,繳獲輕機槍3挺、長短槍70餘支、戰馬3匹。10月12日,四連襲擊道清鐵路百間房車站。

  決七團突然出現在沁(陽)博(愛)平原及道清鐵路兩側,懲處漢奸惡霸,打擊日偽部隊,大長了敵戰區老百姓的志氣。12月中旬,該團一連掩護晉東縣機關在郭背村開展工作時,日偽軍兩個連分別由大峰頭和府城襲來,企圖合圍抗日縣政府。當大峰頭一股敵人竄至郭背村口時, 一連長龔建有率部迎敵,當場斃敵20餘名,完成掩護任務,使縣政府機關安全轉移,受到上級表揚。

  1944年3月初,決七團四連一排在陵川西河底一帶發動群眾,宿營馬莊村。一天中午,100餘名日偽軍來此搶糧,另有10餘名日軍自村東突然進村。在此危急時刻,一排戰士端著刺刀與日軍搏鬥,連續捅倒六七個日軍,其餘日軍被趕出村外。此時,自村北又撲來兩個排的偽軍,一排戰士依託房院打退偽軍3次進攻,堅持到黃昏。日偽軍死傷20餘名,拖著屍體竄回附城據點。4月,四連在博愛南洞村打了一次伏擊戰。當時偽軍一個連由博愛城到玄壇廟換防,行進至寨豁以北南洞村附近時,遭到四連三排的伏擊,死傷40餘名,其餘倉皇逃竄。5月初,該團四連、七連各一個排襲擊輝縣吳村偽軍據點,殲滅偽軍一個排。

  經過春夏的戰鬥,日偽軍被迫撤出博愛、修武和沁陽靠山地區的一些據點。為保衛麥收、打擊搶糧之敵,決七團乘勝向博愛、修武平原地區發展。5月,先後攻克輝縣吳村、修武恩村(今屬焦作市)、焦作馮封等據點。7月1日,一連奇襲晉城攬車據點,殲敵50餘名,繳獲各種槍30餘支、戰馬4匹。10月3日(農曆八月十七日)夜,決七團在友鄰部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向博愛漢高城至柏山公路沿線據點發起進攻,連克據點10餘處,殲滅偽83團4個連、偽清化保安聯隊1個連,打死偽軍40餘名、俘300餘名,繳獲82炮1門、輕機槍12挺、長短槍250餘支、戰馬6匹。此次戰鬥切斷了焦作之敵與沁陽間的聯繫,為八路軍越過道清鐵路、挺進沁河兩岸創造了有利條件。11月下旬,該團在晉城下川村,以平順縣區幹隊和壺關縣新兵組成第5連。此時,決七團轄第1、4、5、7、9連。12月8日,決七團派出小分隊攻入道清鐵路柏山火車站,活捉偽軍7名,繳步槍9支,小分隊無一損傷。決七團在開闢八分區的鬥爭中,依靠群眾,主動出擊,打擊日偽,拔除據點,同二團一道完成開闢八分區的任務,建立了陵川、陵高、晉東、沁博、修輝、修武等抗日民主政權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革命老區澤州縣柳樹口鄉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北李街民宅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參考文獻

1943年9月,根據中央“擴大根據地,縮小敵佔區”的指示,太行軍區在晉豫邊界地區建立了太行第七、第八軍分區,二團作為八分區的主力部隊,回到自己的成立地,參加了重新開闢太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當時二團團長吳思行,政委任小鳳,參謀長陳皓,總支書記楊廷桃。李老於1943年5月調步兵第四連任指導員,曾數次奉命率隊深入陵川、高平之間,進行戰鬥,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打擊小股出擾敵人。1944年二團領導幹部先後進行調整,團長陶國清,政委王立方,參謀長鐵夫,總支書記張洪。經過半年的鬥爭,太行八分區在陵川、高平、晉城、修武、焦作、博愛地區站穩了腳跟。1944年2、3月間,二團在太行八分區司令員黃新友的直接領導下,於晉城東部山區薛細進行整風,反對軍閥主義、個人主義、官僚主義,改善了領導作風,增強了幹部團結,密切了官兵關係,嚴格了群眾紀律。接著又開展了大生產運動,部隊一方面開展對敵鬥爭,一方面進行勞動生產。通過大生產運動,進一步增強了幹部戰士的勞動觀念,增強了艱苦奮鬥克服困難的信心。據李老回憶,僅他所在的四連百餘人,在陵川的南村一帶開荒種地,面積達到358畝。這些土地生產的糧食,除了解決部隊自身的口糧,還有一部分用來救濟當地困難群眾。1943年下半年至1944年,是太南地區最最困難的時期,兵災、旱災、蝗災加在一起,使得老百姓流離失所,餓殍遍地。很多地方連樹皮草根都吃光了。正是在這種困難的情況下,老二團的幹部戰士通過打擊敵人,幫助群眾抗災救災,同人民群眾建立了生死與共的關係。1944年5月至7月,在太行軍區的統一指揮下,太行四、七、八軍分區各出一個主力團,三十二團、三團、二團,發動了圍困陵川縣城的戰鬥,先後攻克侍郎崗、野川底日偽據點,給敵以重大殺傷。1944年10月1日至5日,老二團參加對豫北清化日軍伸進太行山區的據點的攻擊鬥爭,連續攻克東、西小底村及附近山上碉堡,分割殲滅了全部偽軍,並阻擊清化、柏山方向援兵,掃清了八路軍南進河南的通路。1944年12月,根據太行軍區開闢道清路南工作的指示,老二團在八分區領導下,先後參加了奔襲郇封、寧國戰鬥,攀莊、大油伏擊戰,大陸村等戰鬥。1945年1月,二團擴大為兩個營,轄1營、3營。1945年4月6日至12日,在太行四、八軍分區的領導下,老二團參加瞭解放陵川、陵高縣的戰鬥,解放人口50000人,土地2450平方公里。自此使太行四、八分區連成一片。1945年6月27日至7月6日,老二團參加安陽戰役。安陽戰役是太行軍區對日軍進行的一次較大的反攻戰役,由李達司令員親自指揮,老二團和其它兄弟部隊一起,先後攻克了曲溝、善應、湯陰、鶴壁等日偽據點,消滅了自安陽出援的日軍士官隊,圓滿完成了作戰任務。1945年8月,在太行第八軍分區的領導下,老二團堅決執行黨中央、毛主席指示,執行朱總司令進軍命令,先後參加了攻克清化,收復焦作、修武、武陟、溫縣、沁陽等地的戰鬥。在國民黨軍隊進攻佔領修武、武陟,危及焦作時,二團再次解放修武、武陟。1945年8月28日,老二團由兩個營增編為三個營,李老任一營營長。9月陶國清團長調走,吳思行團長又調回二團任團長。1945年11月25日,太行行署成立。行署成立後,對太行區的區劃重新進行了調整,將原有的八個專區合併為六專區。老二團於1946年1月改番號為太行四分區四十三團。團長唐萬成,政委王立方,副團長李鍾玄,副政委李再含,參謀長葛明,主任李尚文。從1940年2月6日成立,到1946年1月改為四十三團,老二團經歷了整整6年時間。老二團是一個由晉豫邊地方游擊隊組建起來的,在抗日戰爭中又長期堅持在太南地區戰鬥,其人員組成中,除一部分是老紅軍外,大部分人員來自太南。如《陵川縣誌》記載的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犧牲的2645名烈士中,老二團犧牲的就有362名。澤州縣《南嶺鄉志》記載的148名烈士中,老二團犧牲的就有18名。其中在南嶺鄉宋泉、陳河兩村的9名烈士全部是老二團的。

在解放戰爭時期,老二團響應毛主席打過長江去,解放全中國的命令,一直打到廣東、福建,四十三團編為太行獨立第二旅四十三團,成為野戰部隊。1947年1月由於在林縣趙家廠攻擊孫殿英新五軍的戰鬥中作戰勇敢,被太行軍區司令員秦基偉譽為“軍區主力團”稱號。1947年7月,四十三團解放清化,結束了老二團從成立到編為四十三團在太行山南部戰鬥的8年曆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陵川縣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奪火鄉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從此參考文本得知,當時八路軍解放清化城後,為什麼又主動撤出。

1945年初,根據形勢的需要,太行第八地委遵照黨中央和太行區黨委的指示,進行了戰略轉移,地委、專署、軍分區等黨、軍、政及其後勤機關單位,從河南焦作小底村相繼北上撤至山西陵川附城鎮境內。地委、專署、軍分區及其政治部、專署公安局、法院、電訊局及軍分區話劇團等機關均駐紮在今天的陵川縣附城鎮城東村。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美麗的大底村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小底村一隅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東仲水蓄水池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臥龍崗腳下的櫻桃園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東仲水村的盤山路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疫情中不忘農耕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寨豁鄉東山鯨魚灣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緬懷英烈,追思英雄,尋覓先人足跡,講好我們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