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幸災樂禍了,外國控制不好疫情,對中國一毛錢好處也沒有!

1

確診超過119萬例,死亡近7萬例!

海外疫情還在持續擴散,人類社會正面臨二戰以來最大的挑戰。

美國總統特朗普說,美國即將進入非常可怕的時期,將看到一些非常難看的數字,會有很多人死去。

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發表電視講話,她表示當下挑戰愈加嚴峻,整個國家的社會生活被打亂:一些人遭遇悲痛經歷,許多人面臨經濟困難,所有人的日常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英國首相約翰遜甚至因為病情嚴重並送進了ICU。


別幸災樂禍了,外國控制不好疫情,對中國一毛錢好處也沒有!


我們看到在這場疫情中,那些老牌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紛紛中招,損失慘重。

根據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海外疫情最嚴重的前10個國家分別是美國、西班牙、意大利、法國、德國、伊朗、英國、土耳其、瑞士、比利時。

這當中G7國家(七國集團,也就是7個最發達的西方工業化國家)佔據了五席——美、意、德、法、英。

事實上,TOP10國家除了伊朗和土耳其之外,西班牙、瑞士和比利時都在發達國家之列。

再來看11到20名的國家,依次是荷蘭、加拿大、巴西、奧地利、葡萄牙、韓國、以色列、瑞典、俄羅斯、挪威。除了巴西和俄羅斯,其餘國家都在發達國家之列。

我在這裡說的“發達國家”,都在相關國際組織認為的發達經濟體名單之中。做一個更為直接的對比,這些國家的人均GDP均在2萬美元以上,而中國的人均GDP剛剛超過1萬美元。

這次疫情最嚴重的TOP20中,有16個是發達國家。

國內有一些輿論認為,以美國和歐洲為主體的西方世界衰落不可避免,這次在疫情面前不堪一擊就是最好的證明。

這是一道複雜的判斷題,各家之見,並無孰是孰非。但微博和朋友圈裡,依然有很多人對海外疫情幸災樂禍,巴不得美國和歐洲立馬崩潰,充滿著把一切資本主義掃進歷史塵埃的豪情。

這些人TM缺的都還不是性本善和同理心,而是腦子。懶得糾正,懶得辯論。

你實在無法跟一個每天嚷嚷“美國倒下,中國就崛起”的人,解釋什麼是全球化,什麼是人類命運共同體。

你也永遠無法跟那些發自內心期盼“美國崩潰、英國崩潰、日本崩潰”的人,聊聊什麼叫全球經濟衰退,什麼叫全球金融危機。

歐美髮達國家疫情嚴重,經濟受損,對我們有什麼好處?

答案是,沒有好處。

2.

海外疫情對全球經濟的負面影響到底有多嚴重?

用哀鴻遍野這4個字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從生產到消費,從貿易到投資,從實體經濟到互聯網再到金融市場,全球經濟正遭受巨大震盪,航空、旅遊、酒店、餐飲、奢侈品等行業更是幾乎處於停擺的邊緣。

全球主要國家間國際航線數量下跌81.0%,波音股價今年已經累計跌超60%,聯合航空跌幅更是超過70%。全球酒店入住率目前僅為21%,較去年同期下降49個百分點,遠低於全球金融危機時的45%。

更為直接的是企業生存困難和失業人口激增。

美國勞工部最新數據顯示,全美一週內申請失業金的人數超過660萬,刷新歷史紀錄。西班牙3月失業人數增加30.2萬,是近十年以來最高。

德國政府已收到了36萬份中小企業主的危機援助申請;法國已有40萬家企業為400萬名員工申請採取“部分失業”措施。

宏觀經濟層面也比較悲觀。

疫情蔓延下,全球總需求和總供給的雙重下滑,將導致各國的GDP預期下降。聯合國經濟與社會事務部預測,今年全球GDP將萎縮近1%。

摩根大通首席執行官預計美國經濟即將面對嚴重衰退,即使在最好情況下,依然可預計類似2008年金融危機的金融壓力。

穆迪債券評級機構預計,2020上半年,歐洲發達經濟體將出現經濟萎縮,預計德國經濟規模的萎縮率為5.4%,意大利為4.5%,法國為3.5%。

世界銀行發佈報告,新冠病毒大流行的經濟後果可能會導致東亞和太平洋地區新增1100萬貧困人口。亞洲地區可能遭遇20多年來最嚴重的衰退。

一些西方經濟學家甚至認為,這可能比1929年的經濟大蕭條和2008年的經濟衰退更為嚴重。

這些情況還只是短期可見的負面影響,而後續的影響可能將持續更長時間。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警告說,新冠肺炎疫情是二戰以來世界面臨的最大挑戰,可能會引發一場近代歷史上無可比擬的衰退。

古特雷斯絕非危言聳聽。凜冬已至。

3.

我們能獨善其身嗎?

不能。

道理很簡單,世界需要中國,但中國也同樣需要世界。


別幸災樂禍了,外國控制不好疫情,對中國一毛錢好處也沒有!


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大貿易國,第一大出口國,第二大進口國。同時,中國還是60多個國家的最大商品來源國,120多個國家的最大貿易伙伴。

這些我們引以為豪的貿易地位背後,是改革開放和深度融入全球化的結果。

當很多人幸災落歐美崩潰的時候,殊不知我們也深受拖累。

舉幾個明顯的例子。

海外疫情嚴重,國際消費就會減少,直接的後果就是我們的出口減少,訂單減少,珠三角和長三角的那些做出口的工廠就會陷入非常困難的境地。

商務部數據,今年前2個月出口呈現了兩位數的降幅。要知道,海外疫情大爆發是從3月開始的,恐怕整個第一季度的出口數據不會好看。

浙江義烏,是全球最大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有“世界超市”之稱,高度依賴國際貿易。

海外疫情爆發,歐美許多實體店關門,義烏的客流和訂單明顯減少,一些供應商被取消了4月之後的訂單。受亞馬遜封倉等影響,跨境電商群體也被按下了暫停鍵。

除了出口防疫物資,其他出口貨物商品都面臨很大的撤單壓力。

工業製造同樣如此,歐洲和美國許多工廠停產,產業鏈上的零部件、原材料等供應商都會大受影響,而這些供應商很多是國內廠家。

境外旅遊基本停擺,隨著國際航班的大幅減少,國內航空、旅遊公司的業務量可想而知。

還有一點必須清楚,我們的國家利益不只是在國內。

2019年中國直接對外投資超過了1170億美元。我們在世界各地修路架橋,建高鐵、港口、大壩、發電廠……

全球戰略家帕拉格 ·康納在暢銷書《超級版圖》裡寫到,全球正在形成互聯互通的超級版圖,其最為重要的公共產品是基礎設施,而中國將成為全球基礎設施的主要貢獻者和最大投資者。

我們為什麼要搞“一帶一路”,為什麼要牽頭亞投行,為什麼要進一步開放市場,為什麼堅定支持多邊貿易體制和自由貿易原則?

即便在中美貿易摩擦最激烈的時候,中國也堅定地主張,要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

為什麼?

從改革開放到加入WTO,中國經濟迅速騰飛,很大程度得益於全球化的紅利。某種意義而言,中國是全球化的貢獻者,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別幸災樂禍了,外國控制不好疫情,對中國一毛錢好處也沒有!

世界的繁榮取決於和平穩定、全球貿易和人員流動。


全球經濟已經融為一體了,每個經濟體在全球產業鏈上都有自己的位置,不可或缺。全球供應鏈就像一副多米諾骨牌,牽一髮而動全身。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米蘭的商場歇業,會影響義烏商戶的生計,而紐約的包裝紙需求大幅下降,可能會導致東莞的造紙工人失業。

前幾天,97歲的基辛格說,新冠肺炎大流行將永遠改變世界秩序,各國領導人面臨的歷史性挑戰在於,要應對危機的同時建設未來。而失敗可能會讓世界萬劫不復。

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如果有一塊泥土被海水沖刷,這個世界就會失去一角。

《冰與火之歌》裡,艾德·史塔克望著茫茫北境說過一句話:當大雪降下,冷風吹起,獨行狼死,群聚狼生。

是的,凜冬已至。我們便必須保衛彼此,互相取暖,共享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