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数为媒,产融对接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效率

疫情发生以来,我国银行机构积极融入中小企业运营数据,“精准滴灌”式帮扶中小企业。同时,工信部力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的建设,明确“提高产融对接平台服务水平”。以数为媒,我国产融正在数字化浪潮中高效对接,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效率。

央行3月22日数据显示,我国银行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目前已经超过1.8万亿元人民币,自1月25日以来,20%左右的中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已经享受到延期还款的安排。我国中小企业规模较小,为数众多,抵抗风险能力较弱,而且是我国就业最大的“容纳器”,因而成为央行亿万流动性的重点帮扶对象。

根据工信部2019年9月数据,我国中小企业的数量截至2018年底已经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数量超过7000万户,贡献了全国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和80%以上的劳动力就业。

“精准滴灌”离不开数据支撑

具体实践中,我国银行机构基于已有数据资源,积极与掌握中小企业运营数据的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达成合作,融入电力、税务、电商等领域数据,深化信贷大数据应用,“精准滴灌”式帮扶中小企业共克时艰。其中,中小企业在产业链上的活动数据,最能说明其运营状态,最为银行机构看好。

对此,工信部3月18日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中提出,“提高产融对接平台服务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数字化服务商和金融机构等的合作,构建企业信用监测、智能供需匹配、大数据风控等服务体系,提供基于生产运营实时数据的信用评估、信用贷款、融资租赁、质押担保等金融服务,为企业获得低成本融资增信,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效率。”

数据是产融对接的媒介

不难看出,数据恰好是产融对接的媒介,数字化服务商则是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媒介。对于数字产业而言,数字企业本身就是数字化服务商,如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平台经济企业,依托平台数据,通过与银行战略合作或者创建新兴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平台上的中小企业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阿里巴巴已成功孵化蚂蚁金服、网商银行等金融机构。

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传统企业在这次疫情期间普遍暴露出数字化转型不足的短板,所以工信部近来大力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工业互联网等的建设。数字化服务商将协助传统产业实现数字化转型,详细记录链上企业运营活动,金融机构再依据产业链数据与中小企业精准对接。

现如今,已有海尔集团旗下B2B平台日日顺与中信银行战略合作,宝武集团旗下B2B平台欧冶云商与中国工商银行战略合作,由银行基于平台数据为平台上中小企业提供高效的在线金融服务。而且,海尔集团、宝武集团等走在工业互联网前列的企业,均已成为贵阳大数据交易所会员,共同释放数据价值。

激发中小企业数据资产活力

因而,工信部《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方案》还提出,“打造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信的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合同多方在线签署、存证服务,传递供应链上下游信用价值,激发中小企业数据资产活力。”这里的公共服务平台其实是促进中小企业数据资产有序高效流转的数据枢纽,潜在价值可能并不局限于融资增信。

作为贵州成立的全国第一家大数据交易所,贵阳大数据交易所自成立以来,持续完善数据要素价格市场,交易驱动数据互联互通,强力支撑大数据深化应用;现已拓展海尔集团、宝武集团等工业企业,中国联通、初灵信息等数字化服务商,中国银行、中信银行等银行机构成为会员,以数为媒,合力推进产融对接,提升中小企业融资能力和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