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霄:六大理由证明A股底部形成 你信吗?

自10月19日沪指下探至2449点后,在利好政策的指引下,市场底部不断抬升。近期包括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中邮证券等多家券商及首席经济学家表态称A股已经处于底部阶段。而近期券商2019年度策略会陆续召开,中信证券更是表示,A股将迎来复兴牛的起点。

一、中邮证券:A股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域,“政策底”已明确

随着稳定政策密集出台后,市场信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振,同时叠加交易所窗口指导等政策的减少,超跌反弹个股表现抢眼;此轮反弹主要特征表现在:超跌、小市值以及绝对低价。当前市场风险偏好修复仍值得期待,市场底部构建一般经历估值底—>政策底—>市场底—>业绩底的过程,目前来看,A股处于历史估值底部区域,“政策底”已明确,未来需密切观察政策向基本面的传导效果。

短期内建议更多关注超跌反弹机会,关注业绩良好的成长股或者中证500ETF,中长期来看,A股处于低估值底部区域,“政策底”明确。

二、中信证券:A股将迎来复兴牛的起点

A股在2019年将迎来未来3年至5年复兴牛的起点;在盈利、政策和流动性影响下,预计大盘明年一季度盘整,二季度开始逐渐进入盈利和估值修复共振的上行阶段;配置上聚焦结构转型,拥抱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

三、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A股底部已形成的六大理由

李大霄表示,在A股历史上,政策底就是市场底。两个底之间不会有时滞,时间将会验证一切。

以下为英大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大霄撰写的《A股底部已形成的六大理由》全文:

四个月以来,上证50指数稳守着2331点低位,A股市场核心资产抵御风险的能力凸现。不过,受到国内外不确定性因素影响,A股市场整体表现还是相对疲弱。随着上证指数在2449点附近企稳回升,各方面利多因素持续增加,投资者预期趋稳,A股有望进入稳中向好的恢复上涨阶段。以下将从六个方面分析A股市场的发展形势。

理由一、国内经济增速有所回落,总体运行平稳。

2018年第三季度国内GDP同比增长6.5%,国内GDP累计同比增长6.7%。近三年来看,国内经济增速保持在6.7%-6.9%的区间,总体稳步增长态势持续。全年粮食产量有望保持6亿吨以上,延续着2003年以来粮食产量的增长趋势;2018年9月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累积达到1107万人,提前实现年度就业目标;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3%以内,生产者价格指数控制在5%以内;贸易顺差较近三年同期显著回落,国际收支逐步趋于平衡;2018年9月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累计同比增长14.7%;2018年9月财政收入累计增长8.7%,达到14.58万亿。

不过,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值得注意。例如:以汽车和家电为主的耐用消费品自2018年4月以来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2018年9月国内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下滑至5.4%;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凸现;中美贸易摩擦的不确定性仍影响外贸出口预期。面对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国内高层会议强调坚持稳中求进,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提出了“稳就业”“稳外贸”“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预期”的经济工作要求,推动高质量的发展。拟出台措施包括:通过保持基础设施领域的补短板力度来抑制国内投资下滑趋势,增加对中小微企业的授信比例,稳妥开展债转股,研究减费降税,完善环保治理,提升科技创新的支持能力等。

整体来看,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在合理增长区间,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也有精准应对措施。国内宏观经济中短期增速有所回落,总体仍保持运行平稳态势。

理由二、A股投资吸引力上升估值底已出现

在估值层面上,从纵向来看,当前上证50指数市盈率为9.51倍,市净率为1.02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附近;横向来看,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和标准普尔500指数、英国的富时100指数的市盈率分别为21.71倍、19.28倍和15.4倍,市净率分别为4.18倍、3.05倍和1.67倍,上证50指数明显要低于世界主要金融指数的估值水平。从股息回报来看,上证50指数成份股对应整体股息率为3.43%,而美股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和纳斯达克指数的成份股对应整体股息率分别为2.25%、1.86%和1.02%。而在国内各大类资产回报方面,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为3.48%,余额宝七天年化收益率为2.56%,国内一线城市房屋租售比不到2%。尽管各大类资产存在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跨资产类投资需要较强的专业投资和风险承受能力,然而,各大类资产收益水平的显著差异也会引导相关资金合理配置需求。由此可见,A股低估蓝筹品种估值水平已处于历史低位附近,且有较高的股息回报,有望成为长线资金关注配置对象。

然而,全部A股估值中值依然偏高,小、新、差、题材、伪成长等高估值品种仍存在估值向下调整压力。尽管,在市场下跌过程中,高估值品种股价也有大幅下跌,然而,高估值品种市盈率多在20倍以上,市净率多在2倍以上,显著大于低估值蓝筹股的估值水平,且业绩下滑速度有超预期的情况,大小非减持压力不减,估值水平持续下探。

理由三、多项政策利好稳定股市预期政策底已形成。

10月中下旬,国家经济管理高层,一行两会,两大证券交易所、各地方政府相继发声并宣布出台有精准应对措施纾困金融市场压力,稳定投资者预期,沪深市场指数因此止跌反弹。具体纾困政策措施包括:

1、允许银行理财子公司对资本市场进行投资。银行理财子公司全部理财产品投资于非标债权类资产为理财产品净资产的35%以下;全部开放式公募理财产品持有单一上市公司股票为该上市公司可流通股票的15%以下。

2、银保监会出台相关管理办法鼓励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化解优质上市公司股票质押流动性风险。

3、央行增加再贷款和再贴现额度1500亿元作为部分资本金,引导设立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

4、11家证券公司出资210亿元设立母资管计划,吸引银行、保险、国有企业和政府平台等资金投资,并最终形成总规模一千亿元的资管计划,用于帮助有发展前景的上市公司纾解股权质押困难。

5、深圳、杭州、成都、北京、顺德、东莞、湖南等地政府出台救助方案,筹集约近千亿资金纾困当地的上市公司股权质押流动性风险;此外,各地政府还出台减负政策,累计规模达到万亿元。

6、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修订完善,包括简化回购程序,支持回购股份用于股权激励及员工持股计划,鼓励运用其他市场工具为股份回购提供融资等支持,成为二十八年以来最大力度回购政策利好。

7、推出并购重组“小额快速”审核机制,按行业实行“分道制”审核,对高新技术行业优先适用。

8、推进新三板制度改革,加大对科技创新企业上市的支持力度。

理由四、长期资金积极投资A股市场底也已形成

2018年上半年,在A股市场下跌调整过程中,二级市场大小非减持压力持续,呈现出产业资本净减持的状况。7月以来,低估值蓝筹股大小非股东增持股票现象增加,高估值股票仍承受着二级市场大小非减持压力。2018年10月沪深两市大小非股东净增持30.38亿元,产业资本的净减持逐步转变为净增持。此外,上市公司股票回购力度增加,2018年9月、10月沪深两市股票回购总额分别达到126.19亿元和129.50亿元。产业资本增持和股票回购力量的增加有利于稳定A股市场重心,产业资本持续增持低估值蓝筹品种有利于提升其自身投资回报率;而对高估值股票而言,大小非股东持续抛售压力将促使公司股价估值水平合理有效反映其基本面状况。

各地方养老金也在持续增加委托社保基金的投资规模。截至2018年9月底,北京、山西等15个省(区、市)政府委托社保基金投资的合同总金额达到7150亿元,其中4166.5亿元资金已经开始投资。

保险资金可以财务性和战略性投资的方式投资优质上市公司,权益类投资规模快速增长。截至9月底,保险资金运用余额15.87万亿元,投资股票和基金的规模合计2.19万亿,合计占比为13.75%,相比8月末加仓2400亿元。按照30%的投资上限,理论上仍有2.57万亿元的投资空间。

国际知名指数公司MSCI明晟拟在2019年将A股在其全球基准指数中的权重由5%提高至20%;富时罗素指数公司将于2019年中将A股纳入其全球股票指数体系。两大国际指数公司积极开拓A股市场,市场预期吸引外资或在6000亿元左右。各类外资机构也通过QFII、沪股通和港股通互联互通渠道积极投资A股市场。

此外,26只养老目标基金获批发行,其他44只养老目标基金正在积极申报;银行理财子公司管理办法将在11月下旬发布,预计将有更多理财资金通过相关金融产品投资股票市场。沪伦通机制也有望在年内启动。可以预见,随着国内外资金投资A股市场渠道的完善,机构投资者规模将持续增长,投资A股长期资金也将持续增加。

理由五、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有序推进

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是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基础制度的重要工作安排,也是落实创新驱动和科技强国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大改革举措。

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并不是简单的市场扩容。首先,注册制的试点有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在受理、审核、注册、发行、交易等各个环节都会更加注重全面真实的信息披露,更加注重上市公司质量,更加注重投资者权益保护。其次,科创板将在盈利状况、股权结构等方面作出的差异化安排,增强对创新企业的包容性和适应性,然而并不等于降低门槛,放开大批量企业集中上市。第三,在资产、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加强科创板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引导投资者理性参与,鼓励中小投资者通过公募基金等方式参与科创板投资。第四,引入中长期资金,通过新增资金与试点进展同步匹配。第五,通过在科创板的注册制试点过程中的相关制度和机制安排,有望实现投融资利益平衡、一二级市场平衡、上市公司的新老股东利益平衡,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持续健康发展。

理由六、指数成分股受到新增资金青睐

若剔除新股因素,当前市值排名在前100的公司,近三年以来总市值增长达到5.89%,大市值股票处于市值增长阶段当中;而对于当前市值小于50亿元市值的公司,近三年以来总市值萎缩达到57.55%,且50亿市值的公司由三年前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20.75%,增加到目前占比已经超过53%,中小市值股票近三年来出现大幅下跌。市场呈现强者恒强、弱者越弱的局面。

低估值大市值股票的代表——上证50指数在近四个月中振幅仅为12%,成交额达到2.89亿元,其成份股换手率(基于自由流通股本)的中位数达到76.48%。外资也积极在关注低估值蓝筹股的投资价值,其中通过沪股通买入上证50指数成分股市值规模已经接近2732亿元,占其可自由流通市值的6.23%。

大市值股票受关注的另一个现象就是指数化投资兴起。近一个月内,股票类ETF基金份额净增长233亿份,而今年前十个月,股票类ETF基金份额净增长规模为511亿份。显然,股票类ETF基金正在受到场外资金大量申购,而资金的持续流入有望进一步提升指数成分股的市场估值定位,进而有助于巩固相关企业的行业龙头地位。

综合来看,国内经济增速有所回落,仍保持总体运行平稳,A股投资吸引力显现,回购新规等各项利好政策陆续推出,产业资本是市场最大主力,这个主力出现了反向交易促使市场底形成,各类资金大规模入市,指数成分股受到追捧,多路资金共同发力促使市场底形成。多层次资本市场建立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和创新发展动力。综合来说,A股政策底和市场底皆已形成,有望进入恢复向好的发展阶段。

ps:反正栗子觉得下一周有点凉,大校出没韭菜回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