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们总是尝试说服别人,却失败居多?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

为何我们总是尝试说服别人,却失败居多?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

孔夫子

很久以前看过一个关于“三季人”的故事,觉得很有意思。

说是某一天早晨,子贡在大院门口打扫院子。

有人来到,问子贡:“您是孔子吗?”

子贡答道:“有什么事需要向我们老师请教?”

“我想请教关于时间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知道,可以回答你”

“那你说说一年有几季?”

“四季。”子贡笑答。

“不对,一年只有三季!”

“四季!!”

“三季!!”

“四季!!!”子贡理直气壮。

“三季!!!”来人毫不示弱。

然后就争论不止,一直争论到中午也没消停。

孔子听到声音,从院内出来,子贡上前讲明原委,让孔子评定。

孔子先是不答,观察一阵后说:“一年的确只有三季。“来人听此,大笑而去。

待来人走后,子贡忙问老师:“这与您教的不同啊,且一年的确有四季啊!这一年到底应是几季?”孔子答:“四季。”

子贡不解。孔子继而说道:“这时和刚才不同,方才那人一身绿衣。他分明是田间的蚱蜢。蚱蜢者,春天生,秋天亡,一生只经历过春、夏、秋三季,哪里见过冬天?所以在他的思维里,根本就没有‘冬季’这个概念。你跟这样的人那就是争上三天三夜也不会有结果的。你若不顺着他说,他能这么爽快就走吗?你虽然上了个小当,但却学到了莫大一个乖。”

说完,子贡立刻明白了。

这故事说的是:那些我们没见过、没接触过、不了解的事物,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不合理的。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自己不也是一个“三季人”么。

我们的一生中,我们能去的地方是有限的、我们能看到的世界是有限的、我们听到的趣闻是有限的、我们阅读的书籍也是有限的。那些我们不曾看过、听过、读过的种种事物,都在我们的认知之外,它们对我们来说就是不存在的、不合理的。

为何我们总是尝试说服别人,却失败居多?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

认知轨迹-自我世界

我们如果把整个世界的知识当成一个地图,那么我们的看过、听过、读过的所有知识就是上面零散的点和线,点和线联结起来的整体就是属于我们自己构筑的“自我世界”。把“自我世界”压缩到一起,大概能占到真实世界的多少呢?10%、5%或者1%?

为何我们总是尝试说服别人,却失败居多?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

认知范围

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两个人的认知轨迹是一模一样的,所以,我们自己构建的“自我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

我们都只是看到了世界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总觉得自己看到了世界的全部。

我们会不自觉的透过世界的碎片来看待整个世界,所以,说服、争论、偏见无处不在。甚至,我们会尝试挥舞着自己的碎片来改造整个世界,那么我们能得到什么?不过是一个放大的碎片罢了。

放弃偏见,承认自己的局限性,看清自己的能力圈范围,这样才能更理性的生活。抬头看看周围,你身边10米范围内,都有你不知道的事情正在发生呢。

去听从未听过的声音、去闻从未闻过的芬芳、去品从未尝过的美味、去读从未读过的书籍、去看从未看过的风景、去体验从未想象过的人生,去探索,去发现,去到自己从未到达过的新世界!

人生,不就应该如此么?

为何我们总是尝试说服别人,却失败居多?因为我们有着不同的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