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胡鏡清:中醫藥是人類抗疫的利器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胡鏡清:中醫藥是人類抗疫的利器

日前,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中醫基礎理論研究所所長鬍鏡清指出,中醫藥是人類抗疫的利器。數千年曆史,數百次抗疫,中醫藥屢建奇功,護佑了中華民族繁衍昌盛,為世界抗擊烈性傳染病貢獻了中國智慧。中醫藥抗疫歷史遺產彌足珍貴,值得我們好好傳承,並不斷髮揚光大。


疫情衝擊必將引爆健康需求。每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都是對民眾衛生習慣、健康理念的一次全方位教育和刷新。據統計,2003年我國醫療機構健康體檢人數為0.93億人。數據顯示,百度“問醫生”自今年1月27日免費服務通道上線以來,累計諮詢量已超過500萬人次,僅肺炎類諮詢,單日諮詢量就已突破40萬人次。如此巨大的健康消費市場,中醫藥最應該成為其中的主導力量。


胡鏡清認為,作為中華民族防治疾病、養生調攝、延年益壽的重要手段和獨特資源,中醫藥倡導“治未病”,強調“正氣”,注重人體內部平衡,是關注全週期生命質量的醫學。中醫藥產業鏈條長,貫通第一、二、三產業,天然地契合健康產業各細分領域,是能夠撬動健康產業快速發展最有力的槓桿。在大健康產業中,中醫藥已經顯現了其應有的主導地位,但其巨大潛能還遠未釋放出來。中醫藥若能抓住歷史機遇乘勢而上,提升規模化健康服務供給能力,定能成為大健康產業的主導力量。


疫情引爆健康需求,人們的健康服務方式正在快速變革。中醫藥技術手段落後,特別是完全依賴人工為主體的診療模式,中醫臨床診療能力和健康服務效率一直不高,難以批量化產出,服務質量也難以得到保證,規模化服務供給能力受限。胡鏡清認為,必須融合現代科技成果,大力發展中醫藥技術裝備,破解中醫藥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規模化和智能化的難題,解決中醫藥長期存在的痼疾。只有實現數字化、標準化、網絡化、規模化和智能化的“五化合一”,中醫藥才能適應極速增長的健康服務需求,才能跟上現代化社會發展的步伐。


中醫藥的發展正處在難得的歷史機遇期,也面臨巨大的挑戰。近年來,西方發達國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搶灘中醫藥,加大對中醫藥技術裝備研發的投入,以國家科技力量為主導、企業跟進的新的戰略態勢正在形成。我國中醫藥原創知識存量豐富,中醫藥衛生資源向科技創新資源轉化有其得天獨厚的基礎。近年來,我國在大數據、雲計算、集成電路、高端製造和新材料等領域已取得系列研究成果,為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創新突破,積蓄了強勁科技力量,跨學科融合創新條件已然成熟,中醫藥關鍵技術裝備突破正當其時。


“科技創新是驅動中醫藥技術裝備產業發展的核心動力。”胡鏡清期望,通過科技重大專項牽引,凝聚共識,找準方向,聚焦重點,聚集優勢資源,聚攏成建制、多學科參與的科技力量,集中攻關,打造可持續發展的技術裝備創新體系,提升中醫藥技術手段,變革中醫藥服務模式,惠及全民健康,引領大健康產業蓬勃發展。(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健康37℃工作室 王君平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