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共築貧困家庭的“希望工程”

編者按 希望工程人盡皆知,實施31年來,愛心托起千萬學子和家庭的希望,助學成就了他們平凡而又燦爛的未來。精準實施教育扶貧,培養好貧困學子,點燃貧困家庭的未來,是貧困家庭的“希望工程”。“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已成為全社會共識,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培養一個學生,脫貧一個家庭,正在大別山這塊的紅土地上開花結果。

六安市金安區地處大別山革命老區北麓,國土面積1657平方千米,人口88.7萬,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區。2014年全區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15萬戶8.39萬人,貧困發生率12.23%,建檔立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1.39萬人,佔全區學生總數的14%,基礎條件薄弱,貧困發生率較高,區位優勢不明顯。但勤勞而樸實的老區人民不等、不靠,理思路,謀出路,堅持“發展為金,民生為安”的理念,闊步邁進高速發展的小康之路,產業、就業、健康、教育、兜底保障等政策綜合發力。走進金安區,不論是偏遠的農村,還是繁華的城鎮,目之所及,最漂亮的建築是學校,最優美的環境是學校,最有生機的地方是學校。

因人施策 一人一策 精準施策

“再難,也要讓孩子把書念出來,上大學了,全家就有指望了。”家住張店鎮左大橋村的小明(化名)的爺爺說,孫子於2019年高考415分,目前在復讀,他在租房陪讀。10年前得胃癌,現保守治療,家裡主要靠政府扶貧和收廢品維持生活。小明的父母智障,在家裡,鎮村對該戶格外關照,低保兜底等政策應享盡享,鄰居應幫盡幫。在學校,每學期可直接免除學費700元,國家助學金和校內資助還能領到1850元。班主任葉老師說,像小明這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班裡有11個,在校主要是生活開支,班級就像個大家庭,教師和同學格外關心他們,生活上幫助打飯沖水,學習上釋疑解惑,他今年一本很有希望的。

像小明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子女,金安區按照“全覆蓋,最高檔,無遺漏,可疊加,全記錄”要求,從2016年3月起,組織500人次進村入戶歷時一個多月,準確摸清教育扶貧對象“家底”,量身訂做符合區情的教育扶貧政策。同時,強化政策宣傳,印製圖文並茂的宣傳單、視頻,通過幫扶人和教師實行“面對面,點對點”的宣傳,確保政策家喻戶曉,並精準落實各項資助,累計撥付1.1億元,受益學生12萬人次,每年在六安市考評中位居前列。

實施“提標擴面”和素質教育提升工程。實施幼兒資助提標、義務段和高中、中職擴面,更加傾向於貧困弱勢群體,同時加大校內資助力度。自2016年起實施了兩期素質教育提升工程行動計劃。通過打造校園文化、推進師德建設、強化學校管理、深化課改,旨在提升育人質量。建立兩支隊伍,完善“三制四單”工作機制。各單位建立教育扶貧經辦人專業化隊伍,以及局領導包片、機關幹部包鄉鎮校、學校和教師包戶的網格化隊伍;完善“三制四單”工作機制,“三制”即包保制、推進機制、問責機制;“四單”即宣傳單、短信單、告知單、明白單,健全周計劃、月安排制度,來推進教育扶貧工作。

同時,因人施策,一人一策,加強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個性化關愛。採取教師結對幫扶全覆蓋,學習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與方法,多方面、全方位鍛鍊能力;生活上,培養勤儉節約、艱苦奮鬥,種下紅色基因;品行上,開展勵志教育,培養胸懷全局、拼搏進取的品質;心理上,培養人窮志不窮,敢擔當、奮發有為的正能量。

同心共筑贫困家庭的“希望工程”

聯防聯控 不讓一個孩子因殘因貧失學輟學

家住張店鎮雙廟村的智障兒童小文(化名)的媽媽逢人便說:“老師來送教後,孩子進步很大,現在不僅認識了許多字,簡單的算術也會了,而且多動症的毛病也好了很多。非常感謝老師們。”

像這樣“送教上門”的孩子,金安區還有160人。如何做到不漏一人?如何知曉送教的效果?該區教育局教育股的汪俊介紹,自2016年下半年開始,區政府實行聯防聯控,落實鎮、村、學校責任,學校每學期初按戶籍和校籍雙線排查,配合問題學籍治理,針對不能到校上學的“三殘”兒童開展“送教上門”全覆蓋。實行“一生一案”,落實動態管理、量體裁衣,讓他們和正常孩子一樣學習和生活。

在精準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外,各校還創新扶貧思維,多舉措扶志立人、育智成才,毛坦廠中學地處大山深處,有近80%的在校生來自農村或偏遠地區,很多學生的父母常年在外務工,家庭較為貧困,典型的“平民教育”。在精準落實教育扶貧政策外,還給予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一定的生活補助,近年來資助約1500萬元惠及6600名學生,同時凝聚社會力量資助,近年社會各界資助134萬元惠及380名學生。幫助暫無工作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家長到校內餐廳、宿舍管理部等部門就業。在物質幫扶的同時,更注重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精神激勵。設立心理諮詢中心(微笑教育工作站),編印心理健康刊物《心視野》,專門為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開設“心靈驛站”,多種途徑與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心靈溝通和疏導。通過舉行“資助育人,感恩勵志”、“紅色六安”宣講、主題團課、邀請優秀畢業生返校現身說法等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勵志、感恩和革命傳統教育,激勵他們志存高遠,積極進取,努力成才。

同時,該校全面實施智力扶貧包保制,確保每一位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都有包保教師。針對包保戶實行工作量化和因人施策,每週對包保學生不少於一次的談心、輔導,及時掌握包保學生的心理動態,從學習輔導、行為引導、人生指導等多個方面入手,把愛心、誠心、暖心送給家庭經濟困難學生,促使他們的思想品德、學習能力、行為習慣等向好、向優發展,綜合素養、個性發展、生活能力等不斷得到提升。這些舉措滋潤著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和貧困家庭的“心田”,大大提升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知識改變命運”的內因,為貧困家庭打開了通向希望的大門。

從“有學上”到“上好學” 實現由量變到質變

家住孫崗鎮青龍村的小麗(化名),毛坦廠中學2019屆畢業生,自強不息、積極進取始終寫在臉上,很難想象,她有個不幸的家庭,父母雙亡,一直和七十多歲、年老體弱的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因家庭困難,學校免除了所有費用,每學期還享受國家助學金和校內資助1850元,在家裡,小麗就像小大人,挑起生活的重擔。幫扶人雷老師說孩子爭氣,高考600分,“她想學醫,造福更多的人……”所以選擇上安徽醫科大學八年本碩連讀。通知書來後,七千多元的學費讓她犯愁,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好心人資助了她每學期5000元,一次性打了一萬元,雷老師幫她辦理了生源地助學貸款,又購置了行李箱和生活必需品,開學親自送她去學校。感謝雷老師和好心人,從生活到學習,從關心到成長,想得太多了,我唯有好好學習,將來幫助更多的人。小麗堅定地說。

像小麗這樣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考取大學,該區每年有近1000人,“培養一個學生,脫貧一個家庭”,教育扶貧由量變到質變。

近年來,該區農村累計投入7.53億元,其中“全面改薄”投資2.9億元,實施項目314個,建設面積40.4萬平方米。實施中小學校舍維修改造、教師週轉宿舍建設、學前教育項目170個,建設面積8.9萬平方米,投入0.5億元。城區新建、改擴建公辦學校14所,新建校舍23.4萬平方米,投入5.73億元。

善謀者勝,遠謀者興。學校硬件改善了,管理也要提升,2016年起全區實施素質教育提升工程。以活動和示範校創建為抓手,實行城鄉學校結對共建,以“請進來,走出去”拓展校長和教師視野,以師德師風為抓手盤活教師資源,讓教師在教研中成長,讓學生在活動中錘鍊,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同心共筑贫困家庭的“希望工程”

通訊員 張旭 本報記者 韋玉柏


分享到:


相關文章: